喝完奶茶,尿液真会有“甜味”?其实闻到“这种味道”才危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9:54 1

摘要:喝完甜饮料感觉尿液“甜”,几乎都和尿里有糖无关。大概率是饮料香精残留、生理性酮症的果味、心理暗示等“嗅觉骗局”。

原创顾中一工作室营养师顾中一

2025年08月29日 22:19北京

1

喝完甜饮料感觉尿液“甜”,几乎都和尿里有糖无关。大概率是饮料香精残留生理性酮症的果味心理暗示等“嗅觉骗局”。

2

真正危险的信号不是“甜味”,而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引起的“烂苹果味”

3

与其纠结尿味,不如采取实际行动:戒糖饮多吃完整食物坚持运动

“完了,我今天喝了一大杯全糖奶茶,下午上厕所时,总感觉尿液里有股甜丝丝的味道,我是不是要得糖尿病了?”

在社交媒体上,类似的“甜蜜恐慌”并不少见,而这种联想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印度的医生就发现某些患者的尿液能吸引蚂蚁,他们将这种疾病命名为“madhumeha”,意为“蜂蜜尿症”。

中国古代,医书典籍中亦有对“消渴症”患者“其尿甘”的描述。

到了17世纪,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更是通过亲口品尝,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形容为“尝起来像蜂蜜一样甜美”,正式将“尿甜”与糖尿病在现代医学史上关联起来。

但在医学昌明的今天,这种联想还科学吗?健康人喝完甜饮料,身体发生了什么?那股若有若无的“甜味”究竟是什么?好奇宝宝们一起往下看吧。

01

揭秘糖分的体内之旅

一杯甜饮下肚后,糖分去哪了?

要解开谜团,我们先要追踪一杯甜饮进入身体后的旅程

市售的含糖饮料,其甜味主要来源于添加糖,最常见的是果葡糖浆或白砂糖。

当这杯饮料进入消化道,糖分会迅速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它们会涌入血液,导致血糖水平瞬间飙升,就像交通高峰期一样。

交通警报一拉响,体内精密的血糖调控系统会立刻启动,胰腺会立即派出一位神奇的“调度官”——胰岛素

胰岛素就像一把把精准的“万能钥匙”,飞速赶到全身各处的细胞“大门口”,将门一一打开。这样,堵在血液“高速公路”上的葡萄糖就能顺利驶入细胞“停车场”里,为身体提供能量

多余的葡萄糖则会被引导至肝脏和肌肉这两个“大型仓库”,打包成名为糖原的储备能源,以备我们的不时之需。

在这位高效“调度官”的指挥下,交通拥堵很快缓解,血糖就又恢复了平稳(通常空腹)。

肝脏生成糖原示意图

血里的糖会漏到尿里吗

答案藏在我们的肾脏里

肾脏就像是两座永不停歇的血液“净化工厂”。

当满载着各种物质的血液流经第一道关卡——肾小球滤网时,血液中的“大块头”,比如血细胞和蛋白质,会被拦下。

而像水、电解质、代谢废物,以及葡萄糖这些“小个子”,则会全部被过滤出去,进入“原尿”的这个“池子”。

如果过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我们每次喝完甜饮料都会变成“漏糖”的人……

好在肾脏还有一个强大的“回收系统”——肾小管

这里,有专门负责回收葡萄糖的“工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它会将原尿中几乎100%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

肾小管回收葡萄糖示意图

但“回收系统”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

它的回收能力有一个上限,医学上称之为“肾糖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回收流水线的最大吞吐量,这个量因人而异,通常在8.9~10.0 mmol/L。

如果血液中的糖分浓度实在太高,就像是回收线上突然涌来一大批货物,负责回收的“工人”会超载而忙不过来,导致来不及被回收的葡萄糖“泄漏”出去,最终出现在尿液里,形成“糖尿”。

而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喝一杯普通含糖饮料,血糖虽会暂时升高,但极少能高到突破“肾糖阈”。因此,尿液中几乎不会含糖,自然也就不可能“尝起来”是甜的。

02

那为什么你会闻到甜味呢?

既然尿里没糖,那股“甜味”又是怎么回事?

这其实是一场有趣的“嗅觉骗局”。

首先,一个关键的化学事实是:糖分子(如葡萄糖、蔗糖)本身没有挥发性,所以我们闻不到它。不信的话,可以打开一包白砂糖,凑近闻一闻,您会发现它几乎没有任何气味。

而我们闻到的蛋糕、水果的“甜香”,其实是其中酯类、醛类等芳香物质的气味。因此,直接“闻到”尿液里的糖,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那股被误解的“甜味”究竟从何而来?

1.最大嫌疑:饮料中的香精残留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

现代食品工业为了让饮料更具诱惑力,会添加各种人工或天然香精

无论是可乐的独特风味、果味汽水的果香,还是奶茶中模仿各种茶类、焦糖或香草的味道,都依赖于复杂的挥发性芳香化合物

当您饮用这些饮料后,其中一部分香料成分在体内无法被完全代谢,便会通过肾脏排泄进入尿液

当您排尿时,这些挥发性物质随着尿液的温度和搅动而散发出来,让您闻到一种与所喝饮料相似的气味,从而产生“尿液变甜”的错觉[1]。

2.生理性酮症的“果味”

长时间饥饿、禁食或进行生酮饮食时,身体会燃烧脂肪产生一种叫“酮体”的物质。

其中一种酮体——丙酮,气味类似烂苹果或指甲油,会通过呼吸和尿液排出。这种特殊的“化学果香”,很容易被不熟悉的人误解“水果甜味”[2]。

3.特定食物或药物的影响

我们的饮食能直接改变尿液气味。

例如,食用葫芦巴(Fenugreek),一种常用于印度和中东菜肴的香料可使尿液带上枫糖浆味;

芦笋能让尿液产生独特的硫化物气味

大剂量维生素B族补充剂也可能使尿液带上化学甜味。

4.心理暗示

别小看大脑的力量。刚刚摄入了一种味道浓郁的甜食,大脑中关于“甜”的记忆和预期会被激活,主观上就容易将尿液中任何模糊的气味都联想成“甜味”。

5.尿液稀释的影响

当您喝完一大杯饮料后,身体摄入了大量水分,肾脏会排出更多、更稀释的尿液。稀释的尿液颜色更浅,其本身由尿素分解产生的氨味也会大大减弱。

在这“尿味”本身降低的情况下,那些原本微弱的、来自香精残留或其他物质的气味就变得更容易被察觉

就好像在一间嘈杂的KTV包房里,您几乎听不见手机的轻微振动声。但如果突然把音乐关掉,整个房间安静下来,手机那微弱的振动声就会变得异常清晰。

所以,您闻到的尿液“甜味”,几乎都与糖无关,而是以上这些原因在“作祟”。

03

糖尿病的真实信号是怎样的?

从“蜂蜜尿”到“烂苹果味”

虽然健康人不会尿甜,但古人的观察也并非空穴来风。当糖尿病发展到失控阶段时,尿液确实会发生质的变化。

严重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或失效,血糖会长期远超“肾糖阈”

此时,大量的葡萄糖会从尿中流失,导致尿液真正含糖,能吸引蚂蚁。但这种情况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已经是相当滞后的重症信号了。

一个更典型、更危险的嗅觉信号,并非来自糖,而是来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这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致命并发症,身体因无法利用糖而疯狂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酸性的酮体。此时,患者的呼吸和尿液会散发出明显的“烂苹果味”[3]。

这才是需要立刻就医的危险警报。

尽管尿液含糖是严重糖尿病的标志之一,但依靠“闻”或“尝”尿液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在今天是极其不可取且不可靠的。

与其纠结于尿液的气味,无症状的年轻人更应该关注一些体重、腰围超标的风险因素,并选择“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空腹血糖”进行主动筛查。

此外,更别忘了留意糖尿病经典的全身症状

「三多一少」

多尿:排尿次数和量增多。

多饮:异常口渴,总想喝水。

多食:总感觉饥饿,食量大增。

体重不明原因减轻。

诊断糖尿病是一件严肃的医学事件,必须依靠精准的血液检测。

不要对尿液气味进行无谓猜测,如果您出现了“三多一少”任何一种症状,或因为家中有糖尿病人而担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及时去医院内分泌科做个检查,才是明智之举。

04

如何预防糖尿病

做好健康保卫战?

最好的当然还是预防

1

向“液态糖”宣战

含糖饮料(包括果汁)中的糖分会给身体造成代谢负担,是导致肥胖、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之一[4]。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每日的游离糖(添加糖和果汁/蜂蜜中的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并进一步建议,如果能降至5%以下(约25克),将获得更多健康益处[5],而一瓶500毫升可乐超过此量。

行动建议

将含糖饮料换成白水、无糖苏打水、纯茶或黑咖啡。

想喝甜的?可以偶尔选择“无糖”代糖饮料作为过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机构认为目前已批准的甜味剂在规定剂量内是安全的,但依然建议谨慎使用。

所以呢,就算你想喝甜的,也别依赖无糖饮料。最好还是喝那些没甜味儿的,无糖饮料也不是绝对的健康。

2

拥抱“全食物”

选择天然、未加工或轻度加工的食物。全谷物(燕麦、糙米、藜麦)、豆类、蔬菜和完整的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缓糖分吸收,增加饱腹感,稳定血糖。

行动建议

吃一个完整的苹果,而不是喝一杯苹果汁。

3

控制体重和腰围

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强的预测因素。著名的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证实,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使体重减轻5%-7%,可以将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58%[6]。

行动建议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并结合2-3次的力量训练。将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4.9 kg/m²(亚洲人群建议,并关注腰围(男性

最后再次回到最初的问题:喝了甜饮料,尿真的会变“甜”吗?科学的答案是:对于健康人,几乎不会。

总之,预防糖尿病确实很重要,但别乱猜,正规就医、健康生活才是关键!~

[1]Goodner, K.L., et al. (2007). Vanillic acid excretion can be used to assess compliance with dietary supplements. e-SPEN, the European e-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6), e187-e191.

[2]Laffel, L. (1999). Ketone bodies: a review of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monitoring to diabetes. 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15(6), 412-426.

[3]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2023). Diabetic Ketoacidosis.

[4]Stanhope KL. Sugar consumption, metabolic disease and obesity: The state of the controversy. Crit Rev Clin Lab Sci. 2016;53(1):52-67. doi: 10.3109/10408363.2015.1084990. Epub 2015 Sep 17. PMID: 26376619; PMCID: PMC4822166.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6]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DPP) Research Group. (2002).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6), 393403.

来源:营养和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