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4岁的李静倩,是广告公司的一名创意总监。表面上,她是朋友圈里最光鲜的那个:加班到深夜、熬最烈的咖啡、赶最紧的提案,客户一个电话,她就能立刻切换状态,周围人都觉得她拼得漂亮。可在父母眼里,她却是还没嫁出去的大龄女儿,每次家族聚会,总有人拐弯抹角提起相亲,让她心
34岁的李静倩,是广告公司的一名创意总监。表面上,她是朋友圈里最光鲜的那个:加班到深夜、熬最烈的咖啡、赶最紧的提案,客户一个电话,她就能立刻切换状态,周围人都觉得她拼得漂亮。可在父母眼里,她却是还没嫁出去的大龄女儿,每次家族聚会,总有人拐弯抹角提起相亲,让她心里更添焦躁。渐渐的,她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2020年5月2日,李静倩正对着电脑屏幕,盯着一份临近截稿的策划案,光标闪烁着,仿佛催命的节拍,她反复修改数据与措辞,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眼睛紧紧盯住屏幕,眉间不自觉挤出一道深纹。就在这时,喉咙深处忽然涌起一股异样感,像是卡了一粒硬邦邦的米粒,吞咽不下,也咽不走。她皱眉咳了一声,却只带出一股干涩的刺痛。她伸手摸向颈前,指尖碰到一块小硬结,边界清晰,按压时牵扯着隐隐钝痛。
她愣了几秒,又赶紧喝了口水,水流过喉咙时被阻了一下,缓慢滞涩。李静倩心里一紧,但很快自我安慰:“可能是最近熬夜太多,嗓子发炎了。”为了不耽误进度,她强迫自己继续码字。可随着专注,颈部的紧绷感越来越明显,呼吸似乎也没有那么顺畅,肩颈僵硬到不自觉地耸起,她一边揉着脖子,一边继续低头修改方案,暗暗把异样压下去。但在这时,三姑六婆的电话接连打了进来,“李静倩,你今天得过来露个面,大家都想见见你。”
李静倩实在推脱不掉,只得暂时放下手里的活。聚餐一开场,话题迅速转向了她的婚姻问题,“你都三十好几了,再挑下去就没人要了。”“我们隔壁家孩子都二胎了,你还一点动静没有。”“女孩子别太挑剔,差不多就行了。”七嘴八舌的声浪压得李静倩心口烦躁,血液似乎直冲太阳穴。她端起茶杯想缓冲,第一口下去就卡在喉咙口,随即爆发一阵干咳,胸口被震得发闷,眼眶泛起水光。她抿嘴强忍,勉强挤出笑意,但手却无意识地按向颈前,那块硬结像胀大了一圈,吞口水都成了负担。
催婚声却还在继续,一波接着一波,李静倩只感觉空气稀薄,呼吸急促,心里烦躁像烈火在胸口烧。她的声音逐渐沙哑,说话越来越简短,生怕一开口就是一阵咳嗽。脸色苍白,手指紧扣杯沿,身体僵直地坐着,心里却在暗暗倒数,盼望聚会快点结束。终于熬到散场,李静倩回到家,还没松口气,父母又开始了第二轮攻势。母亲语气中透着焦急:“你今天也听到了吧,别人都替你着急,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父亲的声音更重:“你再这么拖下去,我们真是没脸见人。”李静倩心口一紧,呼吸突然急促,像被什么东西压住。她努力咽下一小口温水,结果呛得猛地干咳,胃部也随之痉挛,冷汗顺着额角直淌。她一只手死死按着脖子,另一只手撑住桌沿,身体半弯,感觉颈前那块硬结又大又紧,像在一点点堵住气道。她试着平躺,却刚一仰身,呼吸更困难,胸骨后像被火烧。
父母慌了,连忙上前搀扶,她的声音几乎哑到挤不出完整的话,眼神却满是无力。她强撑着站起身,然而下一秒咽喉再次剧烈痉挛,差点跪倒在地。父母惊慌失措,赶紧搀着她往医院跑去。
在急诊室,医生立刻为李静倩安排了一系列检查:甲状腺彩超提示右叶可见一大小约1.6cm×1.3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伴微钙化,纵横比大于1;颈部淋巴结彩超发现数枚淋巴结轻度肿大;甲状腺功能检测(TSH、FT3、FT4)均在正常范围;甲状腺球蛋白偏高;穿刺细胞学(FNAB)显示恶性细胞特征,符合乳头状甲状腺癌诊断。CT扫描进一步证实病灶局限于甲状腺右叶,无远处转移迹象。综合评估,医生确诊为早期甲状腺癌。
李静倩看着报告单,整个人愣住了,脸色煞白,指尖发凉。她无法相信,自己不过是觉得喉咙有异样,竟然会是“癌症”。母亲更是扑上来抓住医生的袖子,哽咽着问:“是不是搞错了?我女儿还这么年轻,怎么会得癌?”
医生耐心安抚,语气沉稳:“甲状腺癌是恶性肿瘤没错,但它与很多癌症不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通常很好。李静倩的病灶不大,局限在甲状腺右叶,也没有远处转移。从检查结果来看,属于早期阶段,是有希望治愈的。”他在纸上画出甲状腺的解剖图,详细解释:“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紊乱、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家族遗传背景等,都会增加风险。李静倩长期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再加上精神紧张,这些可能都是诱因。”
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切除右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同时清扫可疑淋巴结。手术相对安全,但仍有风险,比如术后声音嘶哑、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导致的低钙血症。但总体风险可控,术后配合药物管理,生活质量能得到保障。”母亲一听,泪眼婆娑,颤声道:“她才三十多岁啊,会不会以后说话有问题?会不会再复发?”
医生郑重地解释:“声音嘶哑是由于手术可能损伤喉返神经,但在我们医院,类似手术已经非常成熟,损伤率极低。至于复发风险,只要术后规范随访、规律服药,风险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在医生的耐心解释下,母亲咬咬牙,和父亲一同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李静倩望着母亲泛红的眼睛,心中也生出一股勇气,点头表示同意接受手术。手术当天,李静倩被推进手术室。几个小时后,医生推门走出来,摘下口罩,带着一丝疲惫却坚定的笑容:“手术很顺利,肿瘤和可疑淋巴结已完全切除。”母亲听到这句话,眼泪一下涌出来,拉着医生的手不停地道谢。
术后几天,李静倩咽喉疼痛,说话沙哑,脖颈处有一道清晰的手术切口。医生耐心安慰:“这是正常反应,恢复一段时间就会改善。”出院前,母亲再次追着医生问:“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让病再找上门?”
医生为李静倩开了优甲乐,并叮嘱道:“优甲乐是一种左甲状腺素钠片,术后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替代被切除部分甲状腺的功能。除此之外,饮食上要保持规律,避免过量碘摄入,比如海带、紫菜要适量,不要大补或盲目吃保健品。保持良好作息,不再熬夜,学会适度放松,减少精神压力。每隔3-6个月来医院复查甲功、甲状腺球蛋白及颈部彩超,必要时做全身影像学检查。只有坚持这些,才能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
母亲听得连连点头,把每句话都记在心里。李静倩出院后,也真正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她换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不再追逐高压的加班与快节奏。每天早晨醒来,她第一件事就是按时服用优甲乐,随后做十几分钟的伸展运动。饮食上,她开始严格控制,三餐规律,注重清淡,偶尔才吃点海鲜,绝不碰保健品或所谓的“秘方”。晚上九点,她便关掉手机,逼自己放下工作,听听音乐或看看书,十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她还在家里坚持做一些轻体力运动,比如打理阳台的花草,陪父母散步。
父母也因为这次病痛的打击,彻底放弃了催婚的念头。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顾女儿的康复上。6个月后复查结果都显示良好,李静倩的甲功稳定,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保持在低位,颈部彩超未见复发迹象。李静倩继续按时服用优甲乐,饮食和作息都很规律,心情惬意。
意外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6月14日,李静倩和父母围坐在餐桌旁,主动提及了结婚话题,让父母都很欣慰,也表示会尊重李静倩的选择,李静倩笑了笑,准备夹起一块清蒸鱼,胸口却猛地一紧,像是有什么无形的重物压住了肺,她下意识放下筷子,缓缓抬手按住胸口,呼吸变得浅而急促。起初,她以为只是刚刚的动作快了些,但很快,这股压迫感越来越明显,她感觉每一次吸气,都像从狭窄的气道里硬生生挤进来一丝空气,呼出的气却被堵在胸腔里。
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她用力吞咽,却觉得喉咙发紧,声音变得沙哑。手里的筷子轻轻一抖,滑落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父母这才发现异常,母亲慌忙伸手去扶她,却见李静倩的唇色已开始发紫,她努力张口呼吸,胸膛剧烈起伏,像一条被困在浅滩的鱼,拼命扑腾,却吸不进足够的氧气。她伸手抓住桌布,手指因缺氧而发抖,指节泛白,整个人颤抖着弯下腰,呼出的气带着沉重的嘶哑。
父亲立刻冲过来搀住她,呼喊声中带着颤抖。李静倩此刻已无法回应,她的眼神开始涣散,胸口每一次起伏都显得格外艰难,肺部像被烈火灼烧般疼痛,每一丝空气都仿佛带着刀子划过气道。她本能地张开嘴大口呼吸,却只换来更剧烈的胸痛和窒息感。冷汗顺着鬓角直流,她抬手捂住胸口,双肩剧烈耸动,整张脸因为缺氧而涨得通红。母亲慌乱地拍打她的背,声音已带上哭腔。李静倩想安慰,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气息断断续续,像被无形的手死死掐住了喉咙。
她的身体逐渐失去力气,整个人往后仰倒,父亲一把抱住,手臂里却感觉到她呼吸急促而紊乱。危急之中,父亲顾不上多想,抱起李静倩往外冲。母亲紧随其后,不停呼喊她的名字。救护车很快赶到,医护人员将她平放在担架上,立刻戴上氧气面罩,入院时血气分析显示:PaO₂54mmHg,PaCO₂32mmHg,提示严重低氧血症。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样转移灶,部分融合成团,伴有大片实变影,气道受压明显。
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达128次/分,血压85/52mmHg,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至78%。肝功能提示ALT156U/L,AST142U/L,提示肝转移累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较两年前升高近4倍,甲状腺球蛋白(Tg)显著增高,符合甲癌复发并广泛转移的表现。立即转入ICU,予以高流量吸氧,随后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静脉注射甲强龙抑制炎性反应,应用利尿剂减轻肺部水肿,同时进行升压药多巴胺维持血压。
考虑肿瘤导致的呼吸衰竭,尝试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予以镇静与镇痛。然而,李静倩在插管过程中血氧进一步下降至62%,心电监护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短暂恢复后转为心室颤动。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两次,并联合肾上腺素静推抢救。期间血压一度回升,但很快再次骤降,心电图呈直线。经过45分钟全力抢救,李静倩仍无自主心跳与呼吸,瞳孔散大固定,宣告临床死亡。死亡原因: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肺部大面积转移导致呼吸衰竭,继发心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医生摘下手套,声音沉重而低缓:“我们已经尽力了……请节哀。”
话音落下,李静倩的母亲双腿一软,整个人扑倒在病房门口,眼泪顷刻涌出,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哭喊:“不会的!不可能!她才不到40岁啊!两年前不是做了手术吗?不是说手术成功吗!”她的头发散乱,脸色惨白,哭声里带着撕裂般的绝望。父亲的身体也猛地一晃,扶着墙才勉强站住,双手颤抖,眼眶通红,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他的声音发抖而急促,带着愤怒与不解:
“医生,你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手术后她一直都好好的!她很听话,她换了份轻松的工作,不再熬夜,不再给自己太大压力,每天按时吃药,复查也都说没问题!你们不是说,只要坚持,就能好好活下去吗?!”母亲哭着拍打自己的胸口,泪水模糊了双眼,声音尖锐:“她真的很努力啊!你们知道吗?我们这两年从来没有再催过她结婚,她心情轻松了很多,还常常笑着说‘现在的生活挺好’!她怎么可能突然就走了?!”
母亲的哭声和父亲的质问久久回荡,空气仿佛凝固。面对家属的质问,主治医生眉头紧皱,心里同样笼罩在疑惑之中。甲状腺癌早期患者,尤其是李静倩这样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后的总体预后是相对乐观的。根据近十年的大数据统计,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超过95%,复发率通常在10%~20%之间,其中远处转移的比例更低,仅2%~5%。李静倩手术当时切除彻底,没有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证据,本不该在短短两年内就出现大面积肺部转移。
为了尽可能找到答案,医生决定回溯每一个细节。他耐心地问:“李静倩术后一直规律服用优甲乐吗?有没有出现过漏服,或者随意调整剂量的情况?”
母亲抹着泪,声音哽咽却坚定:“没有!医生怎么交代,我就怎么监督。每天早晨,她一睁眼,我就递过去一杯温开水,把药放她手里,看着她吞下去。剂量我们从不改,也从来没有忘记过。”
医生继续追问:“那饮食方面呢?有没有吃过碘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海带、紫菜、贝类?”母亲连忙摇头,话语里透出一种自责的激动:“您放心!手术后我就严格照着你们的饮食单来做。家里从来不买海带紫菜,她爱吃的虾蟹我都不让上桌。连酱油都换成低钠低碘的。水果蔬菜倒是常吃,肉类以鸡胸肉、鱼肉为主,也不油腻。我们家人都跟着她一起改,怕她一个人受限制难受。”
父亲也插话,声音沙哑:“她爱吃甜食,以前聚会喜欢喝奶茶、吃蛋糕,自从手术后,她一口都没再碰过。我们都看着呢,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病,不敢马虎。”母亲吸了吸鼻子,努力回忆,补充说道:“她手术后,辞掉了原来加班到深夜的工作,换了一份轻松些的岗位。每天晚上十点就上床睡觉,早晨六点起床,作息比以前规律多了。睡眠也挺好,从没听她说过失眠。”
医生翻开电脑端的电子病历,从最初的入院记录开始,逐条调阅。两年前的手术记录清晰地写着:术中未见明显远处转移征象,术后病理提示分化良好。术后随访,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下降明显,影像学复查均无异常。医生翻到后期随访记录,忍不住微微摇头。每一份报告都干净利落,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始终维持在极低水平,颈部超声未见可疑复发灶,胸部CT在去年还是完全正常。
“这不合理。”他喃喃自语。复查结果良好,手术也很彻底,生活方式配合度极高,药物服用规范,几乎没有任何漏洞。可现实却是李静倩在两年内出现了远处肺转移,进展迅速,甚至带走了她的生命。父亲的声音忽然哽咽:“那你告诉我,她到底怎么了?你们不是说术后情况很好吗?不是说没问题了吗?我们天天盯着她吃药,什么都管着,为什么还是这样!”
医生望向这对痛哭的父母,心中同样沉重。为了寻找更多的答案,医生召集了多学科会诊:肿瘤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病理科的医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各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未检测到的基因突变?是否有隐匿的转移灶?是否是肿瘤细胞对治疗产生了耐受?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找不到完全契合的解释。会议室的空气压抑到窒息。就在大家陷入僵局时,一名主任忽然抬起头,目光停留在病例记录中的三个字——“优甲乐”。
他的神情陡然凝重,眉头锁得死紧,随后,他站起身,合上病例夹,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笃定:“我们或许一直忽略了问题的真正源头。”会后,这名主任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径直走向李静倩父母所在的休息室,声音放得很缓:“我需要再次确认一下李静倩的用药情况。她每天吃的优甲乐是怎么服用的?有没有和其他药物同服,或者和饮食上的某些食物重叠?”
父亲几乎立刻坐直,声音带着颤抖和愤怒:“主任,您放心!我女儿用药比谁都谨慎!她每天都是用温水送服,从不图省事喝茶喝咖啡送药。饮食上,我们注意得很——从来不和牛奶、豆浆、果汁一类的饮品同服,不和高钙高铁的食物一起吃,更不会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餐点混在一块儿。药物上也小心,从来不和抗生素、止痛药、抗酸药一起吃。她要是偶尔头疼感冒,我们都宁可拖着去医院问医生,也不敢乱吃感冒药和止痛药!”
“她不吃任何保健品,不吃中草药,不用偏方,每一片药都严格按照你们交代的来。我们生怕出一点差错啊!”父亲的声音越来越高,胸口起伏剧烈,一巴掌狠狠拍在桌面上,杯子被震得发出清脆的响声,他的眼睛布满血丝,声音沙哑:“你们告诉我,我女儿还要怎么注意?她该做的都做了,甚至比你们医生交代的还细!那她为什么还是走到今天这一步?”
“不!”主任沉声打断,目光锐利如刀,直直刺向父亲,“你们难道没发现,问题就藏在李静倩每天吃的优甲乐上吗!”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进屋子里,父亲整个人僵在原地,眼睛骤然瞪大,而主任的下一个问题更是其他医生专家没有想到过的细节,让父亲瞬间脸色大变,短短几秒,他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她……她是有这个习惯……”
母亲更是泪如雨下,声音撕裂:“主任!难道我女儿就是因为这三种药……才……”
主任的眼神里满是惋惜,语气却异常坚定:“虽然李静倩在生活上已经做得可以说滴水不漏,饮食规律,作息规律,优甲乐也注意了不与牛奶、豆浆、果汁同服,不与抗酸药、抗生素、止痛药同服。但她仍然犯了三个非常低级的错误,这三个错误太常见,以至于所有人都忽视了。就是因为这样的疏漏,才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他停顿片刻,声音压得更沉:“这已经不是单一事件。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病例真的太多了。很多人和李静倩一样,看似谨慎小心,却忽略了这三种常见药与优甲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并不稀罕,可能是日常里最常用的药。可一旦与优甲乐搭配服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反应,不仅让药效下降,还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波动,甚至加快肿瘤细胞的复发进程。”
原来,李静倩这两年看似在生活上小心翼翼,把优甲乐当作每日必修课一样对待,从不用保健品、中草药,也绝不乱服感冒药、止痛药、抗酸药。然而,真正的隐患并不来自那些大家常挂在嘴边的雷区,而是藏在3种常见的药物里。它们并不是她长期服用的药,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小插曲,却足以悄无声息地影响优甲乐的效果,让风险在暗中积累。
李静倩平日的肠胃并不算脆弱,但有时候因为天气突变、吃了凉菜,或者工作太累导致肠胃紧张,她也会偶尔出现腹泻。那种时候,她总觉得这是小毛病,扛一扛就过去了。但如果症状严重,她会随手从家里的药箱里拿一小袋止泻药。那是一种常见的粉末,冲水服下就能收一收。她服药时的动作很自然,甚至没有多想。可她不知道,止泻药的原理是通过吸附胃肠道内的水分、毒素,起到固定的作用。而这种吸附能力,并不挑食。它会把毒素和细菌捆绑走,同时也可能把刚刚进入胃里的优甲乐一并裹走,让本该被吸收入血的药物直接消失。
李静倩依旧每天坚持服优甲乐,她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在某些腹泻的日子里,药效几乎被削弱了一大半。那几天她可能觉得人有些乏力、心跳微微快,却没当回事。她完全没意识到,正是这一点点随手,为甲癌的复发埋下了微小却危险的空隙。
李静倩年纪轻轻没有严重的高血压问题,但有时因为天气潮湿,她会觉得身体浮肿,脚踝一整天站着后有些发紧。偶尔,她会拿一片利尿药,想着排一排水就会舒服很多。她不知道的是,利尿剂虽然能短暂缓解浮肿,却会带走体内的钾、钠等电解质平衡。而优甲乐这种药,本质上是人工合成的甲状腺激素,需要在稳定的代谢环境下维持作用。如果电解质波动过大,药物的分布和作用都会被干扰。
李静倩曾经在某些日子里,突然觉得心慌、出汗,或者晚上睡觉时莫名醒来。她只当是自己压力太大,或是饮食不当。可实际上,那很可能是利尿剂带来的体液波动,让优甲乐的药效忽上忽下。她依然记得自己每天都在规律吃药,却完全没料到,这样的小细节能撕开一个口子,让疾病重新卷土重来。
李静倩从来没有癫痫,但她曾经因为反复头痛、偶尔出现手抖,被朋友递过几片抗惊厥类药物。那一刻,她没觉得这是危险的药,只当作普通的止头痛小片。她谨慎地想过别和优甲乐一起吃,于是隔开了几个小时,才吞下。然而,她没意识到,抗癫痫药并不是通过胃肠吸收与优甲乐相互作用,而是通过诱导肝脏里的代谢酶,加速了优甲乐的分解。就像有人在药效还没完全发挥时,就悄悄把它清理掉。结果是,血液中优甲乐的浓度下降,她以为自己坚持不懈地吃药,却在关键时刻失去了保护。
有一次,她还记得自己第二天起床后觉得脖子紧绷、心里慌乱,却只是揉了揉脖子,喝了点热水,就去工作了。她没有想过,那可能就是药效不足的一个信号。
李静倩的父母常常夸她自律,说她比很多病友都小心。她每天定时服药,只用温水,不和牛奶、豆浆、果汁一起,不和高钙高铁食物同吃,也绝不会乱用抗生素、止痛药、抗酸药。她甚至宁愿头痛时捂着太阳穴去医院排队,也不敢自己吃一粒感冒药。正因为这种小心翼翼,她和家人都觉得安全感十足。可就是这种完美,掩盖了那些被忽视的瞬间:一次腹泻后的止泻粉、一片缓解浮肿的利尿剂、一粒被当作止痛药吞下的抗癫痫药。它们不像保健品那样显眼,也不像中草药那样容易警惕,而是藏在最日常的小细节里。
这就像在一堵坚固的城墙上,出现了几道肉眼看不见的裂缝。时间久了,裂缝扩大,敌人趁虚而入。李静倩的复发,并非因为她放松了警惕,而是因为这些微小的忽视,一点点累积成了不可逆的结果。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复发率大约在10%~30%之间。多数患者通过规律服用优甲乐,确实能长期维持良好的状态。然而,复发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十几年安然无恙,有的人两三年就出现转移。很多研究都指出,药物联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变量。
李静倩的经历,正是这种统计背后的具体案例,她做到了很多病人做不到的滴水不漏,却在这些无伤大雅的小药物前栽了跟头。
参考资料:
[1]赵天宇. 服用优甲乐的注意事项[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5,(04):27-28.
[2]陈智心.到了冬天,优甲乐就“失效”?大概是你不太了解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12-25(011). DOI:10.38281/n.cnki.nyyys.2024.003089.
[3]徐颖,任小波. 优甲乐你吃对了吗[J].家庭医学(下半月),2024,(11):50-51.
(《34岁女子甲癌术后吃优甲乐,2年后肺转移走了,医生:服药犯了3个禁忌》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