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老者九十多岁了,还能在田里种谷子,挑着半担柴走山路,气都不喘。
从华佗到孙思邈,都在练的“驯神术”
前言
东汉建安年间,有个叫华佗的大夫,走江湖时遇见过一位奇人。
那老者九十多岁了,还能在田里种谷子,挑着半担柴走山路,气都不喘。
华佗好奇,拉住他问:“您老有啥长生秘诀?”
老者嘿嘿笑,指着自己心口说:“就俩字——少想。”
那会儿华佗还不懂,直到后来见多了因“想太多”垮掉的人:有位县令为升官天天盘算,不到四十就咳血;
有个秀才为考功名熬得头发掉光,三十岁就拄上了拐杖。
这才恍然大悟:老者说的“少想”,原是古人藏了千年的保命招——管好“识神”,护好“元神”。
一、识神:那匹脱缰的野马,专耗人的精气神
要说这“识神”,先得从《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说起:“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这“神明”分俩,一个是后天学来的“识神”,一个是先天带来的“元神”。
识神这东西,说好听点是“聪明才智”,说难听点就是“瞎琢磨”。
你小时候学认字、长大算账目、跟人比高低,全靠它。
但这玩意儿有个毛病:闲不住。
就像匹脱缰的野马,白天跑不够,晚上还在脑子里蹦跶,非要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才罢休。
《庄子》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叫荣启期的隐士,见鲁哀公愁得睡不着,就问:“大王天天琢磨啥?”
哀公叹口气:“琢磨怎么强国,怎么防着邻国打过来,怎么让百姓服我。”
荣启期摇头:“您这是让识神当债主,天天催着自己还债呢,能不累吗?”
后来鲁哀公果然积劳成疾,不到五十就驾崩了。
古人早看透了:识神这东西,用得少是福,用得多是祸。
就像家里的油灯,偶尔点灯看书是正经事,要是整夜点着不熄,油很快就烧光了。
《抱朴子》里说得更直白:“思虑过者,神散而命竭。”
二、识神太疯,人就成了漏底的桶
西汉有个叫主父偃的,这哥们儿算是把识神用到了极致。
年轻时穷得叮当响,别人都瞧不起他,他就天天琢磨:“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让那些人跪着求我。”
后来他真发达了,给汉武帝出主意“推恩令”,一下子成了朝廷红人。
但他这识神就像上了发条,停不下来了。
白天算计哪个大臣要拉拢,哪个要打压;
晚上躺床上还在想:“皇帝今天看我的眼神不对,是不是有人说我坏话?”
手下人劝他歇歇,他眼一瞪:“我受苦受够了,现在不多捞点,等老了后悔吗?”
结果呢?
不到一年,这哥们儿头发全白了,吃饭咽不下,睡觉合不上眼,最后因为算计得太狠,被汉武帝下令砍了头。
临刑前他哭着说:“我要是能少想点,何至于此?”
这可不是个案。
《史记》里记的伍子胥,为了报父仇,天天想着怎么灭了楚国,愁得“一夜白头”;
三国时的诸葛亮,为了北伐,事无巨细都要亲自管,最后在五丈原累死,才五十四岁。
医家都说:“这些人不是病死的,是被识神耗死的。”
就像个桶,识神越活跃,桶底的洞就越大,不管装多少水(精气神),最后都得漏光。
三、元神:藏在人身体里的“老神仙”
说完识神,再说说元神。
这东西就有意思了,它不像识神那么咋咋呼呼,而是像个闷葫芦,平时藏在心里(古人说的“丹田”),不声不响地管着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你吃饭时不用想“怎么消化”,走路时不用想“怎么迈腿”,睡着时心跳不停、呼吸不断,全是元神在干活。
《黄庭经》里说它是“人体的真主人”,识神顶多算个“管家”。
要是管家太横,把主人挤到一边,家里就得乱套。
古人早就发现,元神越安稳,人活得越结实。
有个叫彭祖的,活了八百岁(按《竹书纪年》,是大彭国存续八百年,但其部落长寿是真的),他的秘诀就一条:“不营世务,淡然自逸。”
说白了就是不让识神瞎折腾,让元神安安稳稳当主人。
晋朝有个叫张湛的,写了本《列子注》,里面记了个事儿:有个叫商丘开的老百姓,听说某个地方有神仙,就傻乎乎地跑过去。
别人欺负他,让他跳火坑,他想都没想就跳,居然没烧伤;
让他过悬崖,他走过去跟平地一样。
后来有高人说:“这不是他本事大,是他元神纯,识神不捣乱,身体自然有股劲儿。”
四、元神当家,人就成了常青树
唐朝的孙思邈,活到一百多岁还能写《千金要方》,他总结自己的养生经,就四个字:“静则神藏。”
意思是让元神当家,识神少掺和。
他年轻时见过多位隐士,有个姓王的老头,住在终南山里,每天除了种地就是晒太阳,别人问他国家大事,他就摇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麦子该浇水了。”
孙思邈观察他,发现这老头吃饭香、睡觉沉,大冬天穿单衣都不感冒。
后来才明白:元神主事时,人就像棵树,根扎得深,风吹雨打都不怕;
识神太盛,就像树老往上长,根却烂了,一阵风就能吹倒。
《素问》里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讲的就是元神当家的状态。
你看那些山里的老人,没读过书,不懂啥大道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想升官发财,不想争名夺利,反而活得硬朗。
为啥?
因为他们的元神没被识神打扰,该修复时修复,该生长时生长,跟天地的节奏合上了。
五、老祖宗的驯马术:让识神别捣乱
既然识神是匹野马,那就得有驯马的法子。
古人传下来的招,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核心就一个:让识神“歇会儿”。
第一招:观呼吸,把识神拉回来
春秋时的孔子,教学生“坐忘”,其实就是让识神歇着的法子。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不是让你琢磨自己做错了啥,是让你盯着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间,识神就没空瞎想了。
《行气玉佩铭》里记了个更具体的招:“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
意思是慢慢吸气,让气往下沉,沉到丹田,这时你会发现,脑子里的念头像退潮的水,慢慢就静了。
第二招:守一,别让识神东张西望
《庄子》里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这“守一”就是让识神只盯着一件事。
你可以盯着桌上的一盏灯,也可以听窗外的鸟叫,只要让识神不东想西想就行。
宋朝有个叫陈抟的道士,睡一觉能睡一百天,别人问他咋做到的,他说:“我睡觉的时候,就想着自己是块石头,啥也不知道,啥也不管。”
这其实就是“守一”的极致——让识神彻底歇着,元神好专心修复身体。
第三招:顺四时,跟着老天爷的节奏走
古人说“天人合一”,元神的脾气跟老天爷很像:春天爱生发,夏天爱张扬,秋天爱收敛,冬天爱藏着。
要是识神非要反着来,比如冬天熬夜、夏天贪凉,元神就会闹脾气,人就容易生病。
《礼记》里记着古人的作息:“春夜卧早起,夏夜卧早起,秋早卧早起,冬早卧晚起。”
这不是瞎讲究,是让元神跟着季节走。
你看那些农民,跟着节气种地,该歇时歇,该忙时忙,很少有啥怪病,就是因为他们的识神不跟老天爷较劲。
六、结尾:最好的养生,是让元神当回主人
说到底,识神和元神的关系,就像放风筝:
识神是那根线,拉得太紧,风筝(人)会掉下来;
放得太松,风筝会飞跑。
最好的法子,是让线松松紧紧,跟着风的节奏走。
古人不求长生不老,只求“活得舒坦”。
就像那位被华佗遇到的老者,不想着多有钱、多有名,只想把当天的活儿干完,把饭吃香,把觉睡好。
这种“不多想”的智慧,其实就是让元神当回主人。#
金句:
识神是过客,元神是归人;
留过客太久,归人就会走。
你看那些活得久的人,不是他们多会养生,是他们懂得:别让识神抢了元神的位置。
毕竟,身体这房子,得让真主人住着才安稳。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
2. 《庄子》(战国·庄周)
3. 《列仙传》(汉·刘向)
4.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5. 《抱朴子》(晋·葛洪)
6. 《竹书纪年》(战国时期编年体史书)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