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本封底盖着“桐君阁药厂革命委员会技术研究室”鲜章的工作笔记,泛黄卷边的内页布满实验日记与会议摘要。褪色墨迹里,“青蒿片试剂”的实验记录力透纸背。几十载风雨浸润,每一道褶皱都镌刻着这位老红军“铁纪制药”的准则与“丹心济世”的赤诚。
一本封底盖着“桐君阁药厂革命委员会技术研究室”鲜章的工作笔记,泛黄卷边的内页布满实验日记与会议摘要。褪色墨迹里,“青蒿片试剂”的实验记录力透纸背。几十载风雨浸润,每一道褶皱都镌刻着这位老红军“铁纪制药”的准则与“丹心济世”的赤诚。
PART.01
从长征药箱到军药赶制
1933年10月,李三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红军长征,并随西路军远征作战,因学过中医、熟悉中医,先后在红四方面军医院、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等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李三多先后任原西安制药厂(1938年创建于革命圣地延安)厂长,原重庆制药厂军代表,重庆桐君阁药厂革委会主任。
1950年4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任命文治安为重庆制药厂厂长,接替军代表工作,文治安即委派李三多任重庆制药厂一分厂代表。此间,重庆制药厂接受西南军区后勤部军药处为解放西藏所需的3000万粒行军丹的订单,在李三多的带领下,全厂职工夜以继日地赶工,终于按时完成任务,并受到西南军区嘉奖。
PART.02
开山铺路建设新厂
李三多(右二)
1958年,李三多被派往桐君阁药厂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1月,地方国营庆余堂药厂并入桐君阁药厂,全厂开始建立起炮炙车间、热力车间、成品车间、机修车间。
60年代开山建厂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桐君阁药厂已无法支撑当时的产能,李三多当机立断决定建新厂!1961年,新厂启动建设开始,李三多带领老药工们投身其中,他们开山铺路,平整球场,绿化厂区,洒下了无数汗水。1964年,李三多引进了桐君阁药厂首台卧式锅炉,为生产供汽。
PART.03
一边抓生产一边抓技改
李三多(左五)和厂领导会同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人员
为药厂发展献计献策
1970年5月,此时已65岁的老红军书记改任桐君阁药厂革委会主任。为发展中医药,李三多倾注了大量心血,一边抓生产,一边抓技改,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请来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人员为厂献计献策。在他的努力下,桐君阁药厂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同年,桐君阁药厂迎来了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们来自北大、清华、北京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学院等名牌大学,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长为桐君阁药厂发展的中流砥柱。
李三多(右三)
任革委会主任期间,李三多组织研制成功“一粒止痛丹”“穿淫骨刺片”“青蒿素抗疟药”等产品,分别荣获了国家、省、市级的科学大会奖,为桐君阁药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5年李三多正式离休。1978年,桐君阁药厂被列为21家国家重点中药厂之一。老书记的工作笔记依旧静静地躺在桐君阁药厂档案室内,泛黄纸页如无声胶片,放映着李三多从战场卫生员到人民药厂掌舵者的信仰“长征”,老书记的精神被一代代桐君阁人铭记在心。
党委工作部(党委宣传部)、西南药业、桐君阁药厂供稿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