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 年的5 月 12 日,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正式对外营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揭幕。
2000 年的5 月 12 日,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正式对外营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揭幕。
新落成的美术馆由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发电厂改造而成,整个改造工程历时 4 年,耗费 1.34 亿英镑。废旧的厂房提供了充足的展览空间,让观众得以在一栋建筑内看遍 1900 年至今的各种艺术流派,展览目录上既包括早已写入经典的毕加索、马蒂斯,也包括正在成长的新一代艺术家。
Tate Modern 隶属于泰特美术馆(Tate),后者是英国最主要的艺术收藏机构之一,由英国政府及一些民间机构赞助。泰特美术馆还建有展示 1500 年以来英国艺术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以及同样展示现当代艺术的利物浦、圣艾夫斯两家分馆。
除了收藏体量巨大,Tate Modern 也为全世界的美术机构树立了一个建筑典范。高高耸立的巨塔保留了电厂原有的工业风貌,提示着从工业遗存到创意文化产业的戏剧性变迁。漫步其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艺术品的魅力,也可以感知城市空间的开放与公共性。主持 Tate Modern 电厂改造工程的瑞士设计师 Jacques Herzog 和 Pierre de Meuron 都获得了建筑界的殊荣普利兹克奖。
这座建筑的变迁甚至影响了伦敦城市的格局:它吸引众多观众、艺术家来到泰晤士河南岸,带活了一个新的文化、休闲与消费中心。不少城市都借鉴了这种发展思路。
Tate Modern 的成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第一年,美术馆就接待了 525 万名观众。1998 年至 2001 年担任馆长的 Lars Nittve 透露,Tate Modern 的观众数量是咨询公司最初预测的 3 倍以上。这一成功得益于诸多因素:大到高水准的策展、收藏体量、建筑本身的魅力,小到每一个馆员的专业功夫。
2018 年,泰特现代美术馆在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中排名第 5,仅次于卢浮宫、中国国家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梵蒂冈博物馆。
1926 年的5 月 12 日,凌晨 2 时 20 分左右,挪威探险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在“挪威”号(Norge)飞艇里记下了自己的位置:北极,200 米高,零下 11 摄氏度。这是人类有可信记载的第一次北极之旅。
“挪威”号飞艇由意大利飞行员诺比尔(Umberto Nobile)建造,他和阿蒙森、美国探险家埃尔斯沃斯(Lincoln Ellsworth)共同发起了这趟极地探险。抵达北极后,探险队从飞艇上扔下了挪威、意大利和美国国旗,这个象征性行动让阿蒙森颇为不快,因为他发现诺比尔准备的意大利国旗比其他两面国旗更大。
2 天后,“挪威”号由于恶劣天气在阿拉斯加着陆。受损的“挪威”号后来被运回意大利。
1949 年的5 月 12 日,午夜刚过,苏联正式解除了对柏林的封锁。一个英国运输队立即驶进了柏林,第一列从西德驶往柏林的火车也于早上 5 时 32 分到达。第一次柏林危机就此结束。
二战结束后,同盟国军队占领了德国,但苏联和西方国家对后续行动意见不一。1948 年 6 月 24 日,为了抗议美英等国在西柏林实施的货币改革,苏联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交通线,迫使美英等国撤出,从而封锁、控制了整个柏林,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这也是冷战早期的标志性事件。
面对苏联的封锁,美英等国开始大规模向西柏林空投物资。据统计,各国在一年之内出动了超过 20 万架次飞机,每日空运的必需品多达上万吨。苏联方面担心爆发直接冲突,未予阻止。空投至西柏林居民手中的物资甚至超过了此前铁路运输的数量,这一行动的成功意味着继续封锁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后,德国事实上形成了 3 个辖区,分别是苏联控制的东德(以东柏林为首都)、亲西方的西德(以波恩为首都)和地位特殊的西柏林。
2008 年的5 月 12 日,14 时 28 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 8 级地震。地震以汶川为中心,影响了甘肃、陕西等多个省份,截至当年 9 月,确认近 7 万人遇难,1 万余人失踪,总受灾人数达数千万人。
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动用了和平时代规模最庞大的救灾部队,也得到了国内外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的帮助。灾后,中国政府采用“一县帮一县”的方式,到 2012 年宣布完成重建工作。5 月 12 日被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加强防震教育和巨灾防范体制的建设,解决汶川大地震暴露的防灾减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来源:好奇心精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