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商品的二重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9:10 1

摘要: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把商品比作硬币,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其正反两面,共同构成商品本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把商品比作硬币,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其正反两面,共同构成商品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粮食、空气、衣物、房屋等,它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一个物品若是没有使用价值,即便耗费大量劳动,也难以成为商品,更无法具备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与生产者间的经济关系。尽管劳动形式多样,如体力与脑力、简单与复杂劳动,但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这种被耗费的人类劳动力形成了商品价值。

有人问“美色算不算价值?”答案是“算,但有前提”。美色本身不创造价值,需搭配劳动。如女主播通过互动劳动获得收益,是劳动与自身特质结合的结果,并非单纯靠美色创造价值。

价值抽象,无法直接感知,但可通过交换具象化。如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美人一笑的价值借此具象化;市场上衣服不同价格,蕴含“等量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生产衣服需设计师创意、工人裁剪缝制、面料采购等劳动,这些劳动总和凝结成衣服价值,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消费者根据款式、质量等使用价值因素判断衣服价值,愿意为高使用价值的衣服付高价,反之则难以体现价值。

可见,价值隐藏于使用价值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依存,构成商品本质属性。

价值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非个别生产者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劳动时间。

以服装业为例,多数生产者正常条件下平均5小时生产一件合格衣服,这5小时就是该衣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价值由这5小时决定。即便有人技术好3小时完成,或有人技术落后8小时完成,在市场上都按5小时对应价值出售。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产品的效率,用单位时间生产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耗费劳动时间衡量。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技术进步使自动化生产线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提高,过去生产一辆汽车需10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只需50小时,汽车价值降低一半,因为生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不过现实中科技发展未使商品价值大幅降低,涉及供需、垄断、附加值等复杂因素,此处不展开。

使用价值的重要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以手机为例,数字化时代手机具备通讯、娱乐等多种使用价值,这些丰富的使用价值使其能在市场交换并具备价值。若手机无基本通讯功能,即便耗费再多劳动,也无法成为商品、实现价值。

市场存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价格上,生产者想高价售货获利润,消费者想低价购买降成本;质量上,部分生产者压缩质量标准,消费者对质量有要求,关注食品安全、产品耐用性等。这本质是“价值实现”与“使用价值需求”的冲突,难以完全调和。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与竞争调控。价格机制方面,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生产者减产;供小于求,价格上升,生产者增产,以此平衡供需与利益。竞争机制方面,生产者通过提高质量、降低价格、优化服务争夺市场份额,如手机市场竞争使手机价格下降、质量提升,消费者受益。

但市场机制只能缓和矛盾,无法根本解决,引出“使用价值与价值实现的矛盾”,这是商品二重性核心矛盾之一。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需让渡使用价值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需支付相应价值。任何一方需求未满足,交换就会失败。

如智能手机市场,新手机价格过高超出消费者预期,即便使用价值优秀,也可能无法实现价值;若手机质量有缺陷,使用价值难满足需求,消费者也不会支付对应价格,导致商品滞销。这会倒逼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优化设计,提升使用价值以实现价值。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橙子丰收供大于求,即便使用价值仍在,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价值难以实现,此时需宏观调控协调,如收购储备、拓展销售渠道,缓解矛盾,促进商品经济健康发展。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具体劳动指生产特定商品的具体形式劳动,具有多样性,如生产手机的组装、焊接劳动,生产电脑的电路设计、主板制作劳动,目的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撇开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目的是形成商品价值。简单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并非独立劳动。

以手机和电脑生产为例,生产手机和电脑的不同具体劳动创造各自使用价值,而组装、设计等无差别劳动耗费形成它们的价值。具体劳动复杂程度不同,会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差异,导致商品价值不同,如电脑生产具体劳动更复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长,价值通常高于手机,但这不意味着生产电脑的工人薪资必然高于生产手机的工人。

如市场对手机需求旺盛、电脑需求低迷,工厂将更多资源投入手机生产,生产电脑的工人可能工作量减少甚至失业,生产手机的工人可能加班,薪资暂时高于电脑工人。这是“市场需求影响劳动配置”,导致“抽象劳动的价值实现”与“具体劳动的复杂程度”暂时脱节,甚至出现“高精尖人才被迫从事简单劳动”现象,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矛盾的现实体现。

商品二重性是市场经济基础,也是理解经济现象的关键。商品二重性失衡,如使用价值与价值脱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实际劳动脱节,可能引发局部市场波动,严重时加剧经济危机。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从使用价值看,房屋核心功能是提供居住空间,还有投资保值等衍生使用价值。从价值看,房地产价值由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结而成,包括土地开发、建筑材料、人工及开发商合理利润等成本。

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口涌入城市,住房需求增加,供小于求使房价快速上涨,开发商借此获利,此阶段房价上涨更多是供需关系驱动,房屋核心使用价值未变。后期若房地产开发过度,房屋空置,供大于求使房价下跌,房屋使用价值仍在,但价值实现受阻,开发商难按预期价格出售甚至亏损。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与众多上下游产业关联密切,其价值实现受阻会产生连锁反应。房价上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房价下跌可能导致相关产业萎缩,引发就业问题,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如房地产贷款违约率上升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这说明商品二重性失衡不仅影响单一行业,还对整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商品二重性理论是《资本论》基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也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现实市场中商品属性、经济现象都离不开商品二重性逻辑。遇到经济难题时,从“价值如何形成”“使用价值是否满足需求”两个基本点出发,能简化问题、理清逻辑,这也是学习《资本论》对理解现实世界的重要意义。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