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山上有个“大白球”,原来它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7:47 3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壮阔图景中,总有一些岗位隐于寻常视野之外:它们需要以岁月为尺,丈量“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需要以热爱为炬,点燃“向难而行”的热忱;更需要以初心为盾,抵御“与孤独为伴”的考验。这些职业或许小众而隐秘,却承载着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即日起,文明十堰微信推出

在社会发展的壮阔图景中,总有一些岗位隐于寻常视野之外:它们需要以岁月为尺,丈量“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需要以热爱为炬,点燃“向难而行”的热忱;更需要以初心为盾,抵御“与孤独为伴”的考验。这些职业或许小众而隐秘,却承载着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即日起,文明十堰微信推出“小岗位 大奉献”系列报道,走近这些“隐形守护者”,倾听他们在特别岗位上,与责任、热爱和使命同行的故事。

十堰午后突降的“坨子雨”

为何每次都能被精准锁定

秘密全在牛头山顶的“白色大足球”里

8月26日

记者走进这颗“大足球”内部

带你揭秘“气象千里眼”背后

那些鲜为人知的维护日常

在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家尖山顶,一个巨大的白色“足球”格外醒目,这便是守护十堰晴空与风雨的天气雷达。

当日午后,记者与十堰天气雷达站负责人陶元宏、保障人员蓝天飞一同抵达黄家尖雷达站。“这是十堰2007年正式投用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半径达460公里,能全面覆盖十堰及周边区域的大气动态。”陶元宏指着“白球”介绍,“这次我们要做定期维护,确保设备始终‘耳聪目明’。”

“早年条件有限,技术人员得长期驻守山上,吃、住都在站点。现在靠远程控制系统,日常不用驻站,但定期维护丝毫不能含糊。”走进雷达主控机房,蓝天飞熟练地检查设备,从雷达发射机的功率参数,到接收机的信号稳定性,再到天线伺服系统的运行状态,每一项都要对照标准逐一核验。“雷达数据是天气预报的‘源头活水’,一个参数偏差都可能影响预警精度,马虎不得。”陶元宏在一旁补充道。

十堰天气雷达站保障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

设备初步检查完毕后,蓝天飞临时关停雷达,带着记者登上楼顶。顺着一架梯子爬上去,推开舱门便进入了“白色球罩”内部。一根金属立柱上,固定着直径8.5米的雷达抛物面天线,像一个巨大的“白色铁锅”,被球罩严密包裹着。“这个天线每6分钟完成一次全空域体扫,仰角从0.5°到19.5°、方位从0°到360°,24小时不间断扫描周边大气。”蓝天飞打开天线旁的检修柜,仔细查看设备运行情况。由于球罩内密不透风,不一会儿他的脸上便布满汗珠,工作服也被汗水浸透。

本次检查一切顺利,设备各项参数均符合标准。返回主控机房后,陶元宏轻点电脑鼠标,雷达发射机再次发出“吱吱”声。“搞定,一切正常!”蓝天飞抹了把汗,笑着说。

“雷达维护不只是精细活,更是辛苦活。”回忆起一次紧急抢修经历,陶元宏记忆犹新。2024年2月8日,农历腊月廿九,黄家尖天气雷达突然报警停机。保障团队第一时间尝试远程修复,却发现天线无法按系统指令停在正确位置,初步判断是天线伺服控制系统故障,必须上山现场检修。

“当时山里下着雪,山路结冰打滑,车开不上去,技术人员只能背着工具徒步前行。”陶元宏说,几人冒雪跋涉近10公里山路,才抵达雷达站。经过仔细排查雷达伺服单元组件,他们很快确定方位驱动电机损坏卡死,导致天线失控。“技术人员在狭小的空间里忙活了1个多小时,才把10多公斤重的备用电机换好。最终,雷达成功重新启动,恢复正常运行。”陶元宏补充道。

据了解,日常情况下,雷达站无需人员驻站值守,但遇到重大天气过程时,气象部门都会提前安排人员驻守,确保关键时刻雷达不“掉线”、数据不“断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受黄家尖雷达站海拔高度限制,叠加高山遮挡与地球曲率影响,郧西县西北部、竹溪县西部及南部区域存在2公里高度以下的雷达探测盲区。“打个比方,若探测一片积雨云,我们只能捕捉到云层上半部分的动态,而盲区会导致下半部分的降水强度、分布范围等关键信息‘看不见’,很可能低估雨势威力,影响预警精准度。”陶元宏解释道。

为解决这一问题,十堰今年计划在郧西、竹溪两地新建两部 X波段天气雷达。“这两部雷达的探测半径约75公里,能精准覆盖此前的盲点区域。”陶元宏介绍,X波段雷达不仅能更细致地探测降水粒子相态(区分雨滴、冰晶、雪花等),还能精准估算云团降水量、运动速度及方向,进一步补全十堰气象监测“拼图”。

“天气雷达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多一分细心,预警就多一分精准,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陶元宏望着远处的白色“足球”说,“守护好这双‘气象慧眼’,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从过去的长期驻站

到如今的精准维护

变的是技术条件

不变的是气象人的责任与初心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