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二场欢聚》:文旅融合下的戏综新探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8:17 1

摘要: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诗意所在。从白居易的“旧游之人半白首,旧游之地多苍苔”,到文徵明的“多情最是垂虹月,千里悠悠照别离”,再到张翰《秋风歌》中的“吴江水兮鲈正肥”,垂虹长桥、吴江水岸、太湖烟波,滋养了历代文人骚客的雅兴情怀,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诗意所在。从白居易的“旧游之人半白首,旧游之地多苍苔”,到文徵明的“多情最是垂虹月,千里悠悠照别离”,再到张翰《秋风歌》中的“吴江水兮鲈正肥”,垂虹长桥、吴江水岸、太湖烟波,滋养了历代文人骚客的雅兴情怀,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坐标。

9月4日,央华戏剧联合大麦 Mailive、 吴江文旅集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等推出,中国剧协民营戏剧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的《江南·十二场欢聚》在优酷、浙江卫视、Z视介10点档首播。第2期起,每周四12:30优酷更新上下集、浙江卫视、Z视介同步播出,河南卫视也将于近期播出。该节目以大运河文化为根基,将戏剧艺术、综艺表达和文旅场景有机结合,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文化呈现-消费闭环”的全域艺术生态,培育“学习型演员”,探索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焕新之道。《江南·十二场欢聚》综艺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度、大量的观众与热评,节目首播即引爆话题。全网浏览话题阅读热度数值 4229.6 万,讨论及评论量达 27.3 万,点赞量综合累计至 4.5 万。

与传统娱乐化取向的综艺不同,《江南·十二场欢聚》以培养青年演员为核心,以综艺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文化IP转化为长远方向,力图在荧屏与舞台、传统与当下之间,勾勒一幅江南文旅生态的新篇章。

“戏剧+文化”的培养新模式

《江南·十二场欢聚》贯彻“真性情、真表达、真民族”的创作理念,首要目标就是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戏剧人才。

节目面向全国公开招募“江南门生”,选拔18岁以上的青年素人加入,最终从1522名报名者中遴选出24位学员。这些学员经历背景各异:有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科班生,也来自厄瓜多尔的华侨青年、伦敦大学的海外留学生,还有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员。

对于这种“参差”,节目总策划、参与演员筛选工作的张凯丽表示,自己年轻时曾是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机缘巧合之下才成为了演员,“我们是在选演员,选向往成为好演员的素人,不能只看颜值。希望节目中的学员经过学习培养后,能成为代表大众的演员。”

24位入选者将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围绕“衣食住行”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并接受表演训练、文化素养、思政教育、法律常识、心理建设等多维度课程,逐步成长为“学习型演员”。

这种设计打破了以往综艺只看才艺比拼的单一模式,它要求青年演员不仅在舞台上有声台形表的技艺,更要具备理解文化、承担责任的能力。具体来看,在成长路径上,节目设置了文史研习、技艺训练、角色竞演等多个环节。青年演员不仅要掌握基本功,还要通过对江南历史人物的学习与演绎,逐渐建立起与文化血脉的连接。节目特别选取了范蠡、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12位江南名士为竞演角色,年轻学员需要通过学习、研究、演绎,逐渐走近这些文化先贤,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与精神气质。最终,部分学员将化身舞台上的“江南名士”,在同名舞台剧中将“少年精神”与“名士风骨”融会贯通。

将“戏剧学院”与“文化课堂”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戏剧教育的延伸,也是一次关于“文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节目在一个综艺中,开创性地加入心理学课、思政课和法律课,给青年演员做全方位的人格和道德培养。《江南·十二场欢聚》把青年演员的成长与文化自信的养成捆绑在一起,让舞台成为人生课堂,综艺成为文化课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演员不仅仅是参赛者,更是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除了将演员培养与文化教育深度结合,《江南·十二场欢聚》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激发青年演员的“真”。曾策划过《陪我看电视》《如梦之梦》等现象级戏剧作品的节目总导演王可然始终关注演员和戏剧的“真”。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是一张脸,不能是一种音调。要打破固化审美,呈现多元生命,《江南·十二场欢聚》的底色就是“真”。”

王可然认为,《江南·十二场欢聚》是央华戏剧观察、挖掘二十四位门生特质的排练场,也是他们体验生活和创作关系的实验室。要关注青年演员的情感、价值观和灵魂底色,“培养门生们在表演中直击人心的真实力量。”

IP转化的文旅新路径

“一座垂虹桥,半部文学史”,足见江南文化的厚重与恒久。如果说演员培养是根基,综艺创新是路径,那么文化IP的价值转化就是《江南·十二场欢聚》更长远、更深层的目标。

节目立项伊始,就强调要不止着眼于节目播出本身,更希望以大运河为文化纽带,把江南文脉与现实场景结合,实现“微综引流-实景打卡-文创联名-沉浸演出-旅游定制”的全链条转化。

在文旅实践上,节目选择垂虹桥、退思园、苏州湾大剧院等地标作为拍摄地与体验场所,把真实江南化为舞台背景,将江南文化变为可亲可感的学习、创作现场。通过呈现蚕桑劳作、辣酱制作等场景,将视觉与体验结合,推动文旅消费和内容引流。比如说,观众可以先通过节目认识江南,再以旅游的方式亲身走进江南,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重互动。这个过程中,莼鲈饮食、丝绸工艺等元素,也可以通过节目转化为文旅产品和沉浸体验,推动文化资源走向产业化。此外,节目还计划打造大运河实景演出秀,并在北京通州、吴江盛家厍文化历史街区等地开展演出,开发《运河·十二场欢聚》等衍生项目。

在文化内容上,节目以以“衣食住行”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江南的方言、民间传说与市井艺术,构建出方言、民俗、民艺相互交织的文化矩阵。学员学习方言、体验劳作、塑造角色的过程,不仅记录了个人成长,更展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结合。

在创新表达上,节目推出AI参与创作的主题曲《长虹少年吟》,让辛弃疾、白居易等名家的古典诗词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跨时空对话,既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也让江南文化以青春化、新语态进入大众视野。

以综艺引流,以舞台剧承载,以文旅落地,再通过衍生产品、沉浸演出、定制旅游等实现延伸,《江南·十二场欢聚》正在探索一条新的文旅融合路径。它将戏剧教育与文化自信结合,将艺术深度与大众传播贯通,推动传统文脉与现代产业转化,赋予江南文化新的活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