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9月3日)看了“民族的号角”的纪录片,该片介绍了聂耳的音乐创作,确实勤奋、有天赋、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抗日的强烈忱,其中特别提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昨晚(9月3日)看了“民族的号角”的纪录片,该片介绍了聂耳的音乐创作,确实勤奋、有天赋、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抗日的强烈忱,其中特别提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在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原词是飞机和大炮),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聂耳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本来田汉还准备再写一段歌词的,但还没来得及写就被捕了,写好的第一段歌词也没来得及修改。聂耳将“飞机大炮”改为“炮火”,并在末尾又加了一个“进”字,以更好地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
“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这一句话说的可谓透彻。在一个时代,可能对于一个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在那个时代都有可能无法分辨出真假。但这个东西永远都可以被检测出来,这个神奇的存在就是时间,它可以检测一切标准,并且最终大浪淘沙留下真理。
历史上很多的真理,就是在时间的检验下最终保留下来,甚至很多人为了真理付出了一切,可能他们本人都没有看到真理被证明的一天。但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前进,我们努力的去寻找真理,然后不断的证明真理,最后在下一代人的手中得到真。这个过程十分的悲壮,但又充满着美丽。
事情还得追溯到一九三四年,当年东方红日猖獗,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上海电通公司为了宣传抗战,于是就邀请田汉先生写一个文学剧本。电通公司想以此创作一部影片,以此来激发中国人民的斗志。
革命戏剧家田汉愤于民族的危难,创作了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于被捕前仓促将剧本主题歌歌词写在一张包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托人转交年轻的音乐家、也是共产党员的聂耳手中。
接到这张来之不易的香烟纸,聂耳的创作激情一下子像火山一样爆发,由于曾被茶水濡湿,字迹模糊不清。聂耳一边仔细辨认,一边构思旋律。
前奏曲以嘹亮的进军号开始,引出高亢激越的呐喊;中间反复唱出叠句:“起来!起来!起来!”把音调推向高潮;结尾处田汉的原词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前进,前进!”聂耳将“飞机大炮”改为“炮火”,并在末尾又加了一个“进”字,以更好地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
《义勇军进行曲》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是聂耳歌曲中影响最大的一首,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关于这首歌曲的产生,夏衍在《永生的海燕》一文中有如下这样一段记述:
“记得1935年,田汉同志被捕,留在我手边的是一个电通公司决定了要拍的、写在几页十行纸上的《风云儿女》的影片梗概。我替他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交给了导演。几天之后遇到了聂耳,他第一句话就是:‘听说《风云儿女》的结尾有一个主题歌?’我给他看了电影剧本,这个电影故事是他早已知道的,所以一拿到手就找最后的那一首歌,他念了两遍,很快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等不及我开口,他已经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了。……”
当这份作品问世的时候,其实当时还没有名字,田汉先生给的名字叫做《进行曲》。不过,当时电影的投资人朱庆澜将军,认为这个名字还可以进行调整,于是在前面再加了三个字,于是就将这首曲子变成《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4月,同样为躲避敌人追捕,聂耳不得已东渡日本,不久就把定稿的歌谱寄回祖国,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这首歌曲。于是,伴随着全国救亡运动的热潮,《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这篇文章是昨晚打好草稿的,今早4:20醒了,起来写了一段体会,内容是这样的:《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和后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民众的心声。据记载,当时不仅大街小巷都在哼唱这首歌,而且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更是认可了这一作品,并且将其当做是定期必播的曲目。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战士们需要热血和鼓励,国民党的宣传部就将这一音乐推广到了各大军校,甚至还把它定为军歌。
所以不怕事情的不完善,重要的是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如果因为一开始的不完善就不做,那么中国就少了一步《国歌》。
值得一提的是,聂耳是主动要为田汉的这首词作曲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等着别人来找和主动自觉去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当时聂耳不主动,或被其他事情所干扰,比如去喝一顿酒,和女朋友约会,那么这首歌曲的创作就可能夭折了。因为当时当时已经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他必须马上离开。这样的话这会搜歌曲的创作就可能有别人来做,做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了,聂耳就失去了一次成为《国歌》作者的机会,中国就少了一部伟大的彪炳千秋的音乐作品,抗战就少了一部让人热血沸腾、无畏牺牲、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不朽作品。
很可惜,这成了聂耳的最后一部作品。聂耳音乐才华极高,留下无数经典之作。可是,在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7月17日,因为在海边游泳,去世于日本,年仅23岁,可谓英年早逝。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开始酝酿国歌初选。著名美术家徐悲鸿先生率先提议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他的这一提议迅速获得了许多与会者的响应。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从那时起,每逢重要的时刻、庄严的场景,国歌都会隆重地唱响。
可惜,聂耳听不到了,如果能听到不知他会多高兴。记得他曾说过,他要创作一首《国歌》,说明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目标,他未曾想到这一愿望实现了。聂耳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毛泽东在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有创造力的大都是年轻人,其中提到了聂耳。“从古以来,发明家在开始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为什么这些人能变成发明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方向对。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又说:青年人“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是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节选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为了聂耳,郭沫若在1935年10月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雪莱昔溺死于南欧,聂耳今溺死于东岛.....问海神你如何不淑!为我辈夺去了斯人!聂耳呀,我们的乐手,你永在大众中高奏.....
2025年9月5日
来源:刘军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