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城名的这三座大城市 原来都有两个字旧名 谁还记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8:15 1

摘要:中国许多城市在历史变迁中,名称都曾发生了改变。虽然旧有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但那段往事和旧名称的渊源却载入了史册中。

中国许多城市在历史变迁中,名称都曾发生了改变。虽然旧有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但那段往事和旧名称的渊源却载入了史册中。

诸如如今的新疆的乌鲁木齐、内蒙的呼和浩特、黑龙江的齐齐哈尔三座城市,原来都有旧名。它们都曾叫什么、又什么典故呢?

乌鲁木齐----迪化

(今日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的旧称“迪化”,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朝廷下旨,将这座城命名为“迪化”,含有“启迪教化”之意。

这一名称,也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希望通过“启迪教化”,使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服从满清中央王权。

“迪化”一名从1765年一直沿用到1954年,历时近两个世纪。

随着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政策,考虑到“迪化”一名的歧义,国务院决定从1954年起恢复其蒙古语名称“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在蒙古语中意为“优美的牧场”。这一名称更符合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呼和浩特----归绥

(今日青城风光)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名称变迁更为复杂。

明代把这座草原座城市被称为“归化”,清朝入主中原后又改称为“绥远”,清末民初,两名合并又称为“归绥”。

“归化”、“绥远”和“归绥”都带有“安抚”之义,与“迪化”的内涵差不多,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策略。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于1937年入侵内蒙古,1939年将其改为所谓“厚和浩特特别市”。抗战胜利后,当地又恢复了“归绥”旧称。

1954年3月,随着新中国调整区划,绥远省被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城被确定为自治区首府。从1954年4月25日起,“归绥”正式改称“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青色的城”。

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蒙古文《俺答汗传》。

明代万历年间建城时,就被蒙古族称为“呼和浩特”,明代曾译写为“库库和屯”。明王朝后来赐名为“归化城”。而长城沿线的百姓为纪念具有传奇色彩的蒙古族杰出女首领三娘子,还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齐齐哈尔----卜奎

(鹤城新貌)

黑龙江西部的齐齐哈尔市旧名“卜魁”,这一旧名也有多种起源。

《龙沙纪略》记载:“卜魁,站名,……或曰‘大力人’,为布枯,曾有布枯居此,故名”。

更多解释认为,卜奎名称源自达斡尔语,意为“勇士”,最初为达斡尔族首领卜奎的姓名,后演变为地名。

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下令于嫩江中游设立索伦达斡尔总管衙门,逐渐形成卜奎村聚落。因为卜奎成了府衙,由此还衍生了一个县名“望奎”

1931年,马占山将军率部于此打响对日寇江桥抗战,呼应了卜奎“勇士”之历史。

康熙三十年(1691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旨筑城,选定卜奎城西南10余里的齐齐哈尔驿站为城址,后因隔嫩江阻隔不便,遂改今地,但却把齐齐哈尔这一名称移此。

1698年,墨尔根副都统移驻此地,次年黑龙江将军也移驻于此,使之成为清代黑龙江地区最高军政机构所在地。

“齐齐哈尔”这一新名称的来源,也有几种解释。有人认为其源自蒙古语“里奇嘎热”或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转,含有边疆、边境之意,也有天然牧场之说。

另一种解释认,““齐齐”是济沁的谐音,由济沁河而得名;“哈尔”是“哈日”,在古契丹语中有阻挡、防守之意,合起来叫齐齐哈尔。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省会,直到1954年省会迁往哈尔滨。

来源:掌心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