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踏寻武夷,青春行动。2025年8月末,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一群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跨越千里,从繁华的国际都市来到这片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的原始秘境。这是江西片区迎来的首个香港研学
踏寻武夷,青春行动。2025年8月末,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一群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跨越千里,从繁华的国际都市来到这片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的原始秘境。这是江西片区迎来的首个香港研学团,他们在为期四天的生态科考研学活动中,走进这片双世遗的土地,亲身感受了自然大课堂的壮丽神奇,感受了生态文明的磅礴力量。
天然课堂: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目前全国唯一地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具有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而江西片区,占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1.8%,以占江西国土面积的1.7‰,保存了江西45.1%的高等植物和57.7%的野生脊椎动物遗传基因,被誉为“植物的宝库”“鸟类的天堂”“昆虫的世界”“动物的乐园”。
截至2025年8月底,江西片区共记录各类野生动植物5102种。自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江西片区发现了14个新物种。一组组令人惊叹的数据,为学子们打开了认知这片生态宝库的大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
宣教馆内,学生们认真聆听研学导师讲解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宣教馆,700余件动植物标本静静诉说着生命的奇迹。黄腹角雉、南方铁杉、黑麂、金斑喙凤蝶……这些珍稀物种的存在,让学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江西片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珍贵。
研学营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宣教馆合影
比数字更动人的,是背后的坚守故事。海拔近1200米的桐木关检查站,素有“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江西“最高哨所”之称,也是守关人李红扎根三十年的“战场”。在桐木关,李红用质朴的语言向学子们讲述了他的守护生涯——严守卡口、巡护山林、劝阻非法入山人员、生态宣传,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他坚持了整整三十个春秋。
最让他自豪的是,江西片区实现了四十余年零火灾的奇迹。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陈恺茵注意到,说到这一成绩时,李红脸上满是是藏不住的笑容。“我们也被这份真挚的感情感染到了,我也想把这份精神带到香港那边,为我们的生态或环保工作者加一份油。”陈恺茵说。
山水体验:与自然深度对话
当知识从展板走向山水,学子们迎来了与自然深度对话的体验。在桐木关古道上,学子们沿着苔痕斑驳的石阶前行,在了解江西片区的物种生境时,感受茶马古道的历史回响。
武夷溯溪活动
白天的溯溪活动,让学子们沉浸在武夷山优质的山水环境中。学生们相互搀扶,在清澈见底的溪流中逆流而上,脚下是光滑的卵石,耳边是潺潺的水声。“皆若空游无所依”是香港科技大学王贺贺对这里山水的第一印象,“这里的水很干净很清澈,也是武夷山值得骄傲的保护成果。”同行的香港大学谢涛也不禁感慨:“真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武夷夜观活动
黑夜则展现了自然魅力的另一面。是日正值七夕,当灯光熄灭,璀璨的星空展现在眼前,萤火虫飞舞,耳边是虫鸣的乐章,一派生命欢腾的景象。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夏进福深有感触:“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人类在驱逐黑暗的同时,也驱逐了星空,我们应该要好好珍惜它。”
香港浸会大学黄静懿非常兴奋,积极与各种昆虫动物近距离互动:“这里的生态很丰富,我看到了巨齿蛉、球螋等很多在香港没见过的昆虫和动植物,这太酷了,让我想对这方面继续探索。”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陈俊宜,在亲眼看到同学引着天牛爬上手臂时感慨道:“原来我们与自然之间可以如此和谐相处的,而不是对抗的关系。”
对他们而言,武夷山,不再是地图上冰冷的坐标,而是深深镌刻在青春记忆中的生态印记。
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智慧
武夷山不仅是自然的宝库,更是人文的瑰宝。依托国家公园的好生态,这里出产的茶叶品质卓越,桐木关的正山小种更是名扬天下。
研学营在桐木关合影
跟随着河红茶非遗传承人李文龙的脚步,学子们走进生态茶园,在行走中聆听采茶制茶的技艺,亲手学习泡茶技巧,品味着这片土地的自然馈赠。
亲手制作铅山灯盏粿的体验,让学子们感受到了地方美食文化的魅力。刚出笼的灯盏粿热气腾腾,外皮软糯,馅料咸香,大家品尝着自己制作的传统小吃,也尝出了江西地道的民俗风味。
当地蓬勃发展的民宿产业、蜂蜜等品质优良的特产,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之道。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这片绿水青山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滋养着一方百姓的生活。陈恺茵分享道:“我们一直听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我是真正地体验到了,我们参观的茶园、住的民宿,都是真的利用绿水青山带来的实际收入,这就是生态的价值。”
青春赋能:为生态保护注入新活力
结营仪式上学生们获颁结营证书
从初识到沉浸,从观察到参与,这次生态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寻,更是一场青春与自然的双向滋养,为国家公园注入了年轻的视角与活力。
结营仪式上,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祝于红为学子们颁发结营证书,标志着一段珍贵经历的圆满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交换研学手册的环节格外有趣,每本手册都记录着独特的发现:详细的物种信息,观察到的昆虫特征,还有为武夷山作的诗……这些个性化的记录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对武夷山生态的多维理解。
香港大学谭龙伦表示:“这次我们大部分时间以听、看、体验为主,这么美丽的星空、灿烂的萤火虫,是香港没有的体验,是非常值得大家共同回忆的。”
学子们还分享了担任不同职务的体会。有的担任自然笔记员,细致记录了沿途的物种信息;有的担任物种摄影师,捕捉了无数精彩瞬间;有的担任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调研任务……
在课题汇报环节,各小组展示了丰富的学习成果:宣教馆优化方案、桐木关生态导览方案、夜间物种名录等等。他们不再仅是研学的参与者,更成为生态保护的建言者、讲述者与共建者。
山河有约,青春同行;研学虽止,探索不息。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将成为赣港两地青年交流的精彩注脚,也必将开启更多关于自然、关于保护、关于成长的青春故事。
研学活动结束时,大家都有了新的共识:“让我们不只做‘旁观者’,更成为‘体验者’和‘传播者’。”他们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次来到武夷山,更深入地开展生态考察和研究工作,为保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武夷山的青山绿水,已经在这群香港青年心中种下了绿色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开花结果。
本次活动由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与香港商报联合发起,得到了多方支持。香港商报江西办事处主任郭美勤表示:“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港澳青年与内地交流的桥梁,通过深度研学体验,增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理解。”
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局长范强勇表示:“武夷山值得被世界认识!未来武夷山将以此次青春研学为起点,将这类研学活动常态化、品牌化,以生态互动的理念,让更多国际国内的青少年走进武夷山,让武夷山以其独有的生态价值和文化魅力走向国际。”
来源:江西铅山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