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断言:南京具备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9:56 1

摘要:作为一场全程见证南京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的新媒体人、城市观察者,我始终被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与南京求创新求发展的使命感所震撼。

作为一场全程见证南京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的新媒体人、城市观察者,我始终被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与南京求创新求发展的使命感所震撼。

客观来说,现在用创新为引擎,迈步全球科创高地的征程,正在中国一些城市如火如荼开启。

一个“群星闪耀”的时刻,正在到来。

在河西CBD巨大身影下,当城墙砖石与AR眼镜的虚拟影像在同一个空间交叠,当德国“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与南京科技创业者并肩而立。

我发现,这座城市正以自己极具张力的方式,书写着从历史名城到全球科创策源地的进化史诗

它不见得声响最大,但光彩却最恒久耀眼。

说反差,也在于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先锋姿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速迈向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

01

102个重大项目签约、1300亿元投资落地、8项全球首创技术亮相……

这场高规格大会,向世界展现了南京雄心。

市委书记周红波向全球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发出热情邀请,诚邀海内外嘉宾选择南京、深耕南京,“IN南京,赢未来”。

市长陈之常用城市发展的坐标图、产业体系的全景图、创新平台的矩阵图、成果转化的路线图、投资合作的热力图等五个维度的新“图”景,推介了南京产业科技创新的新实践、新机遇、新未来。

其中,我们注意到,102个签约项目、1373亿元投资总额中,很多集中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变化,折射出南京的清醒认知:当苏州的工业产值、杭州的数字经济已成标签,南京正在走出一条“硬科技+强转化”的差异化路径。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会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邀请跨国企业中国区负责人和中方企业代表来南京交流考察时,德国柏林勃兰登堡汽车产业集群国际部门负责人米歇尔·波瑟感叹,拜访在宁德国企业,总能感受到“生机勃勃”。

他说,“眼前的一切让我们对未来有了信心。”

一位投资人感慨:“南京在用实验室的灯光,重新定义城市天际线。”

02

创新生态的“南京解法”: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在大会机器人展区,我目睹了令人惊叹的一幕:一位机器人“钢琴演奏家”正在演奏南京民歌《茉莉花》。

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手臂以0.02毫米精度装配芯片,而三米开外,蔚蓝科技的机器狗欢快雀跃,吸引一群人驻足,与之对话。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实则揭示了南京创新生态的深层逻辑——让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找到生长支点。

近年来,南京有5项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排第一。

这种生态构建绝非偶然。

天创电子董事长刘爽反复提及一个细节:企业研发“天魁1号”时,南京工信局专门协调东南大学、十四所等单位的专家组建“技术诊疗团”,三个月内攻克防爆关节密封难题。

“这不是简单的政企服务,而是把高校的‘知识库’变成了企业的‘工具箱’。”刘爽说。

这种深度协同,在南京已成常态。

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谷,30%的企业与鼓楼医院的临床资源直连;紫金山实验室的6G团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与南京中兴通讯工程师进行技术“碰撞会”。

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层面的破冰。

通用智能灵巧手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如今,产业招商中心揭牌,发布投资促进新举措,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揭牌,主攻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这些表明“南京态度”,集中优势力量攻坚突破重点领域,更强干劲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些需求过去散落在各个角落,现在一位业内人士对此惊喜表示:“园林部门需要爬树修剪机器人,地铁集团想要隧道检测机器人,可以形成‘需求清单’,倒逼技术攻关。”

03

“隐形冠军”培育术,这是南京的耐心。

赫尔曼·西蒙提及:“隐形冠军需要20年以上的专注。”

这句话在南京找到了生动注脚。

在江宁的埃斯顿工厂,我曾见到一台服役十年的机械臂仍在精准运作,而它的“后代”已占领全球90%光伏车间。

一张老照片令人动容:2007年,创始人团队在租用的仓库里调试第一台伺服电机,背后墙上的标语写着“做中国人自己的机器人”。

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恰与南京的产业定力形成共振——常年低调,积累能力,终于会迎来产业爆发。

实际上,南京的雄心不止于培育几个舆论上的明星企业。

南京并没有特意打造“明星”,但我注意到一个特殊设计:每个重点园区都标注了“链主企业+配套半径”,例如中国(南京)智谷周边5公里内,聚集了数十家AI芯片设计公司、多个算力中心。

这种“葡萄串效应”正在显现。

硅基智能的AIGC数字人,调用周边产业的语音模型;亿嘉和的电力巡检机器人,使用国电南瑞的智能电网数据。

正如一位园区负责人所言:“我们不是在招商,而是在组装创新乐高。”

04

全球坐标系下的南京坐标,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

南京这一场科技大会,800余名嘉宾中有250人为外企、外籍专家、海外机构、外国驻华使领馆代表,占比三成以上。

现场,很多外国专家和人士掏出手机做现场机器人和6G未来通信技术直播时,我意识到南京的全球角色正在发生质变。

从中,我捕捉到3个强烈信号:

1、技术标准话语权

紫金山实验室已建立全球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并将6G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5G系统,实现频谱效率提升10倍以上。

中国未来通信的试验床,延伸到全球,这是中国前沿技术“反向输出”的里程碑。

2、全球资源调配力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与德国默克中国公司还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推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新业务和投资项目在宁落地,并深化校企人才等合作。

这意味着南京不再只是跨国企业的“生产车间”,而是升级为创新策源地。

3、科技品牌与软实力输出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desmond lee为南京隔空“喊话”。

他在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发布一条2分钟视频,内容是南京筑领科技的地砖铺机器人。

“Nanjing Tech”成为高频词。

的确,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南京位列全球科研城市第5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南京排名全球科技集群第9位。

对此,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这样评价南京:“南京具备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质。”

05

一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跟我们交流,现在有了创新配套政策以及平台,导师带着大家准备“大干一场”。

一位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谈起变化,“前些年从禄口机场接送的客户还多在谈房地产,现在后排乘客讨论的都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虽然听不懂,但感觉这座城市更有未来了。”

这些碎片化叙事,拼凑出南京信心的根基。

不要把创新当做是一小群人的专属,实际上这是南京的“日常”。

当创新从政府文件走向街头巷尾,当南京市民能真切感受到科技变革带来的就业机会、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的雄心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如今,河西CBD的玻璃幕墙洒在扬子江上,江对岸的江北新区地下,通信网络光纤正在传输海量数据;江这边的咖啡馆里,年轻创客们讨论着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

这种时空交织,恰是南京最动人的城市意象——它既不被历史光环所束缚,也不在科技狂潮中迷失,而是以独有节奏,在“硬科技”与“软实力”、“全球视野”与“本土智慧”之间,走出一条新质生产力勃发的道路。

在“确定的长期”中寻找答案。

石头城下,创新脉搏与长江共鸣。未来,在这里正在被重新定义。

来源:说话的胖头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