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换1200斤黄金!这件不起眼的“黑锅”,为啥那么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7:34 2

摘要:2017年杭州西泠印社春拍现场,当一件青铜器被郑重请出的时候,不少人还摸不着头脑。这东西看着不怎么起眼,锈迹斑驳,形制也就是个圆盘带圈足,像个大号的烙饼铛子。

2017年杭州西泠印社春拍现场,当一件青铜器被郑重请出的时候,不少人还摸不着头脑。这东西看着不怎么起眼,锈迹斑驳,形制也就是个圆盘带圈足,像个大号的烙饼铛子。

可谁都没料到,就是这件“黑锅”,最终加上佣金拍出了2.1275亿元人民币。有人算过,按照当时的金价,这笔钱足以换回1200斤黄金。

拍卖现场

这东西大名叫“兮甲盘”,听起来挺雅,其实出身相当“实用”。它诞生于2800多年前的西周,是一名叫做兮甲(也叫尹吉甫)的官员用来吃饭的器皿。

那时候的青铜器虽然贵重,但到底还是日用品,无非是贵族专属的罢了。

兮甲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周宣王时代的重臣,既是军事统帅,也管内政外交。

还写得一手好诗,被称为“中华诗祖”,《诗经》里那些磅礴的“大雅”篇章,好些都出自他的手笔。

中华诗祖尹吉甫

这只盘子,就是周宣王五年,他跟着天子打仗有功,被赏赐之后特意铸造的纪念品。说白了,就相当于今天立功授勋,国家给你发个奖杯,只不过这个“奖杯”还能盛菜汤。

但这件盘子最重要的是里面的字,青铜器只要有铭文,那么多一个字身价就会倍增。

它的底盘内里刻了整整133个字,内容太重要。记录了与玁狁的战争、贸易协定、土地纠纷处理办法。

这可不是一般的日记,而是第一手的国家档案。周代史料稀缺,青铜器铭文就是最直接的史书,有人说这一个盘子的内容,能抵得上一部《尚书》。

真品如今在刘益谦的龙美术馆

可就是这么一件宝贝,命运却格外坎坷。它南宋时在绍兴一带出土,被收藏家们当成至宝,元代之后流转民间,就开始了它的“漂泊历险记”。

不知道哪朝哪代,它落进一个寻常百姓家。这家人完全不识货,看它又厚又重黑不溜秋,底儿倒是平的,干脆拿来烙饼。这就是它变成“黑锅”的由来。

一件西周国宝,天天被架在火上烤,烟熏火燎,这待遇也是没谁了。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发现了底下的字,觉得这“饼铛”可能有点来历,才把它从灶台上救下来。

但它的苦日子还没完。后来又被拿去当了仓库门口的垫门石,天天被车轧人踩。

铭文欣赏

到清代,它被一位名叫陈介祺的收藏家慧眼识珠,重金购回细心养护,还为此盘做了拓本,引得学界震动。

可好景不长,战乱年代兮甲盘再次失踪,这一丢就是近百年。很多人以为它早就被熔成了铜块,或者流落海外,再也找不回来了。

直到2010年,一位华人收藏家在美国一家小型拍卖会上意外发现了它。被静静地放在角落,标注模糊,很多人还以为是后世仿品。

这位藏家研究再三,确认这件青铜器不简单,以一个被低估的价格果断请回了中国。

袁正洪

传言刚带回国的时候,还是不被重视。直到2015年,它出现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文化艺术品博览会上。

多位资深文博专家参与鉴定,还有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的会长袁正洪先生。经过多轮验证,特别是其铭文书体与陈介祺的原始拓本分毫不差。

最终才确定这是货真价实的真品!后面的上拍也是多方协调的结果,“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得以合法拍出天价。

其买家是杭州收藏家蒋再鸣委托竞得,现在放在刘益谦的龙美术馆公开展览。

有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

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件青铜器,更是一本铸在青铜上的史书。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青铜本身,背后是一段文明的记忆。

中国记载历史的好习惯,让我们得以读懂两三千年前的文字,唯一不断代文明的含金量就在于此。

所以你说它为啥那么贵?因为它被人当作煎饼盘子,成了垫脚石,差点就永远消失不见。能留到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