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我在康巴什生活的第十三年,在这里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走向了市一中,走向了西北大学,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现在我选择回到康巴什成为一名历史老师,我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康巴什教育更好的未来,为一代代学生如‘马兰花’般更好的成长绽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底,郝懋徵结束了大学生活,从西北大学回到康巴什区实验中学报到,这一次,他从“康学生”成为一名“康老师”。
2011年,郝懋徵跟随家人来到康巴什,相继就读于区第一小学、区第二中学、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直至考上大学,他在康巴什度过了充实美好的青春时代。
“今年是我在康巴什生活的第十三年,在这里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走向了市一中,走向了西北大学,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现在我选择回到康巴什成为一名历史老师,我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康巴什教育更好的未来,为一代代学生如‘马兰花’般更好的成长绽放贡献自己的力量。”郝懋徵眼神坚定地对记者说。
像郝懋徵一样选择回到康巴什投身教育事业的“康学生”不是少数,比郝懋徵早入职几年的孙悦臣,回到了母校区实验中学成为了一名体育老师。
孙悦臣感慨,2021年他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康老师”,同年9月份的运动会,他以裁判员身份上台宣誓,恰好十年前,2011年9月他曾以运动员代表上台宣誓。回忆涌上心头,同样的秋日,同样的校园,不同的身份,从一朵努力绽放的“马兰花”到种下无数朵“马兰花”,孙悦臣感觉特别美好!
“从求学时起,康巴什优质的教育资源、老师们敬业的态度就深深影响着我,大学毕业后,康巴什区教育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区实验小学的英语老师杨粤告诉记者,“工作后最温暖的感触,就是多次遇到初中、高中时教过我的老师。从前他们是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引路人,如今我们成了并肩钻研教学的‘战友’,这种身份的转变既亲切又让我充满动力。”
康巴什的教育在新老师的培养上也下足功夫,不仅会组织各种新老师培训,有的学校还会安排一对一的“师傅”,孙悦臣的“师傅”就是他初中时候的班主任。
而在康巴什的校园里,这样的教育接力从未停歇。
区实验中学的彭飞在一批又一批的新教师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孙悦臣就是他带过的学生之一。
“我们学校近几年回来的杨海燕、孙悦臣、王宇彤这几位老师都是我以前带过的学生。”彭飞难掩心中的成就感,“因为有了这些老师的归来,有了我们的重逢,教学的‘双向反馈’更鲜活了。”
彭飞解释道,从“康学生”到“康老师”的转变,让过去他的单向输出经验模式得到了改变,现在作为同事,大家能从不同视角交流——新老师会带来年轻一代的新想法、新方法,他也能结合更久的实践经验和新老师探讨,这种互补在教学中特别有价值。
郝懋徵也同样感慨康巴什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敢于提问、不怕犯错、相互尊重的共鸣空间,对他来说,这远比单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得多。
除了教育氛围浓厚之外,在康巴什“尊师重教”也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
教师节到来之际,康巴什推出了一份用温暖封缄的“节日礼单”,在以“十个一”命名的礼单当中,充满着对教师的尊重与诚意。杨粤说,每年的礼单,每一项都能送到老师们的心坎上,比如优先就医,优先出行,还有一些购房购车的大优惠,都是实实在在的福利,让老师们感到特别温暖。
秋风带起果香,老教师的白发与新教师的笔杆同时扬起,像马兰花的根须在地下悄悄缠绕。那些跨越多年的教育,成了一场无声的接力,让康巴什的教育之花一季接着一季盛放!
来源:康巴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