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作为司法服务的“第一窗口”,以“阳光诉服北法先枫”党建品牌为引领,将党建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用“阳光”传递司法温度,以“先锋”彰显担当作为。2025年上半年,这支平均年龄仅33岁的年轻队伍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接待群众1.1万余人次,登
“阳光诉服”映初心
“北法先枫”暖民心
——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党建品牌绘就司法为民新图景
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作为司法服务的“第一窗口”,以“阳光诉服北法先枫”党建品牌为引领,将党建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用“阳光”传递司法温度,以“先锋”彰显担当作为。2025年上半年,这支平均年龄仅33岁的年轻队伍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接待群众1.1万余人次,登记立案9109件,先行调解成功率达53.6%,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占全院民商事案件17.8%……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党建品牌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在城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导诉台、窗口办理区……各区域标识清晰,人流疏导有序。门口的诉讼服务远程柜台机屏幕闪烁,市民黄女士首次体验,在勾选案由后将传统起诉状放置柜台扫描,不一会儿,便自动转换成一份要素式民事起诉状,令黄女士直呼“太方便,太快了!节省了好多时间。”——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西宁行采访组走进城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时看到了这样一幕。
群众走进诉讼服务中心便能“一来就明白、一查就清楚”。这得益于“阳光诉服北法先枫”党建品牌内核的建立。
“阳光讼服”直指立案庭职能定位,以公开透明为底色,让诉讼流程从“模糊”走向“可见”——从立案标准公示到流程进度实时查询,从司法服务数据公开到《诉讼指南500问》循环宣讲,群众走进诉讼服务中心便能“一来就明白、一查就清楚”。
立案窗口公示的“三张清单”(立案标准、材料清单、办理时限)让群众少走弯路;“阳光查询岗”由党员干警值守,实时解答流程进度;大厅里的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先行调解指引、诉讼费用缴纳办法等内容,配合定期公布的“诉讼服务大数据”,将网上立案率、调解成功率等关键指标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阳光检验”。
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群体的“阳光绿色通道”畅通无阻,记者在这里看到,书写台、老花镜、医药箱等便民设施及用品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律师值班岗的公益法律服务与诉讼保全担保岗的创新举措形成合力——通过引入3家保险公司和1家担保公司,推出阶梯式保费,今年上半年办理保全案件462件,切实降低了群众维权成本。青海师范大学法学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更让“一对一”文书指导成为常态,让诉讼不再“望而生畏”。
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推广的“要素式两状”智能生成终端,成为群众的“诉讼好帮手”。终端支持“视频司法服务指导”,无论是扫描转化传统起诉状,还是口述诉求生成文书,都能一键完成并扫码保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整合网上立案、缴费、调解预约等功能,真正实现“阳光服务不打烊、线上线下都敞亮”。
“北法先枫”锚定地域担当与先锋精神,既寓意党员如枫叶般凝聚合力、红遍一线,又传承“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品牌核心理念清晰而坚定:以“党建红”为引领,以“阳光色”为基调,以“先锋力”为引擎,践行“让群众走进法院如沐阳光,让党员站在一线争当先锋”的承诺。这一理念不仅写在墙上,更融入立案庭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推动诉讼服务从“能办”向“办好”、从“规范”向“温暖”升级。“徽章在胸前,责任在心中。我们多用心一点,群众就能少跑一点。”城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党艳珉说。
立案庭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佩戴“先枫徽章”承诺“首问负责到底、一次性告知清楚”。在多元解纷引导岗,党员干警带头主动甄别案件类型,将适宜调解的矛盾纠纷引导至综治中心,上半年累计引导200余人使用“要素式两状”智能生成终端,通过精准分流案件,助力提升工作效率。面对9109件立案量的压力,党员干警带头在材料审核、调解引导等环节“多问一句、多帮一点”,确保群众“不跑冤枉路”。党员干警与西宁市城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人员、驻院调解员组成“调解先锋队”,构建“法院+N”综合治理模式。“法韵余晖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的银发力量与“商会调解工作室”的行业优势互补,针对物业纠纷、农民工欠薪等高频矛盾纠纷开展“精准分流,先行调解”。今年上半年,共委托调解案件2365件,成功调解1270件,其中424件完成司法确认、492件实现审前撤诉。
坚持“繁简分流、简案快审”原则,党员法官牵头构建“审判团队+调解员”办案单元,推动类型化案件进入“快车道”,充分发挥速裁快审的高效优势,让群众“低成本、快解纷”的需求落地见效。今年上半年,立案庭收案2349件,结案1759件,结案率为74.88%。
党员先锋岗秉持“有访必录、有信必复”理念,今年上半年受理信访案件9件,办结6件,召开信访听证会2次。创新“听证+调解”模式,邀请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参与,对婚姻家庭、征地补偿等苗头案件主动介入,院领导包联督办疑难案件,用“调解优先、救助兜底”的实际行动,让群众诉求“事事有着落”。党员干警轮流担任“阳光普法员”,走进社区、企业开展“两状示范文本”巡回宣讲,通过案例解读立案登记、诉讼保全等政策。结合智能终端操作演示,让群众不仅“懂法”更会“用法”。“先枫廉政日”活动每月常态化开展,筑牢“阳光立案、廉洁审判”的思想防线。
党员先锋挺立在服务一线,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从“阳光诉服”的便民举措到“北法先枫”的使命担当,“如我在诉”的理念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以“干字当头”守初心,让“阳光诉服北法先枫”的品牌之花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持续绽放。
来源:青海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