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六月丁酉日,李渊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基层官吏的上表,直指朝政,痛陈时弊,内容涉及3个方面:一是劝告皇帝要吸收隋朝灭亡前鉴,虚怀纳谏,广开言路;二是劝告皇帝要谨言慎行,不能沉迷于声色犬马,不要举办奢靡的庆典活动;三是
靳志华
孙伏伽画像。
孙伏伽参加科举考试时笔试场景。
清河状元广场孙伏伽雕像。
当代书籍关于孙伏伽的记载。
本文作者靳志华(右)与清河文史工作者研究孙伏伽事迹。 本版供图靳志华
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他从不入品的万年县法曹,靠着一纸谏书,一跃成为从五品的御史。
他历仕隋、唐两朝,得到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信任和重用。
他勇于直谏,敢逆“龙鳞”,助推了唐朝初期和贞观年间的清廉政风。
他就是清河县(古贝州武城)人孙伏伽。
别样出场初涉朝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六月丁酉日,李渊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基层官吏的上表,直指朝政,痛陈时弊,内容涉及3个方面:一是劝告皇帝要吸收隋朝灭亡前鉴,虚怀纳谏,广开言路;二是劝告皇帝要谨言慎行,不能沉迷于声色犬马,不要举办奢靡的庆典活动;三是劝告皇帝要谨慎选择皇太子、诸王身边的僚属侍从,要把那些品行不端、不讲道义、挑拨离间之人拒之门外。
上表者便是孙伏伽。
据《旧唐书》记载:“孙伏伽,贝州武城人。大业末,自大理寺史累补万年县法曹。”
贝州武城即今清河县。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是由唐宪宗时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姓纂》记载:“户部侍郎孙伏伽,清河人。”
唐朝时期,长安城为国都,以长安城内的朱雀大街为界,西设长安县,东设万年县。长安县、万年县、京兆府,这3个政府机构的治所均设于长安城内。由此可知,当时孙伏伽所在万年县在京城之域。
那么,法曹是个什么职务?据《通典》记载:“尉,隋改为正,后置尉,又分为户曹、法曹。大唐初,因隋制。”法曹即古代的尉官,不入品,是最低等的武官,掌管县内司法事务。又据《新唐书》记载:“法曹司法参军事,掌鞠狱丽法、督盗贼、知赃贿没入。”
这个奏表有章有法,有理有据,正是唐初的兴国之策,李渊看到奏章后,非常高兴,说,周、隋末年,忠臣不敢讲话。他自谓德行鲜寡,希望辅佐协调之臣来辅助他,而众大臣却很少直言进谏。孙伏伽至诚慷慨,正直恳切,指责他的过失毫无隐瞒。
对于孙伏伽的进谏,皇帝下诏褒奖他,提拔他为治书侍御史,赐给他300匹丝绸,并将他的奏表颁发给各地传阅。
在《全唐文》中记载了李渊《颁示孙伏伽谏书诏》,全文如下:“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典籍岂无先诫,臣仆谄谀,故弗之觉也。汉高祖反正,从谏如流。洎乎文景继业,宣元承绪,不由斯道,孰隆景祚?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良足深诫。永言于此,常深叹息。朕每惟寡薄,恭膺宝命,虽不能性与天道,庶思勉力,常冀弼谐,以匡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将申虚受之怀,物所未谕。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至诚慷慨,词义恳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非有不次之举,曷贻利行之益。伏伽既怀谅直,宜处宪司。可治书侍御史。仍颁示远近,知朕意焉。”
孙伏伽的上表全文被记载于史册,而他从此一跃步入初唐政治舞台高处。
孙伏伽初涉朝政,勤勉务实,励精笃行,对新政权的稳固发挥了一定作用,也因此得到皇帝的褒扬。
据《资治通鉴》记载:“上考第群臣,以李纲、孙伏伽为第一。”
武德二年春天,皇帝对群臣进行政绩考核,把李纲、孙伏伽评为并列第一,于是摆设酒宴大会群臣。皇帝对近臣裴寂等人说,隋朝因为君主骄横、臣子谄媚而丢了天下。他即位以来,常常虚心听取谏言,但只有李纲差不多竭尽了忠诚,孙伏伽可称得上诚实正直。其他的人还沿袭着隋朝的坏风气,只是低着头而已,这岂是皇帝所希望的。皇帝看待臣子如同爱子,臣子应当看待皇帝如同慈父,心里有什么想法都要说出来,不要隐瞒。于是命令大家舍弃君臣之间的礼节,尽情欢乐,然后才结束宴会。
武德四年,由于天下大致平定,皇帝下诏大赦天下,但对于王世充、窦建德等曾强烈反唐的余党,打算全部流放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孙伏伽劝谏道,君王无戏言,如今四方已经安定,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自己不守信,却要别人守信,这怎么能行。那些应当赦免的贼党,应当一律加以原谅,那将是天下之大幸。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后来,孙伏伽又上书,提出应在朝中建立谏官制度,以监督朝政得失和百官履职情况。当他看到百姓赋税繁重,又屡次上奏赋税改革。李渊对孙伏伽的上谏全部采纳。
高中状元勇于直谏
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计777人。其中,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就是孙伏伽。
要想考取状元,必先是进士。据《唐摭言》记载:“而进士,隋大业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孙伏伽,皆隋之进士也明矣。”由此可知,孙伏伽在隋朝期间即为进士。
然而,隋朝的科举制度中只是选拔进士,并未进行三甲考试,也没有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排名。另外,士人就算考中进士,也不像后朝一样直接安排官职,而且还须经过基层多年的历练,一步步地升迁。孙伏伽就是这样,他考中进士后,还是官府小吏,经过多次升迁,才担任万年县法曹一职。
武德五年,李渊任命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选取人才。据《中国状元全传》记载,进士科14人中,“孙伏伽”三字在榜首。
据明人徐应秋所撰《玉芝堂谈荟》、清人徐松《登科记考》等古代书籍和现今绝大多数科举、状元类书籍记载,唐代高祖武德年间的进士科状元即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举状元,可知孙伏伽也是中国第一位状元。
此时,孙伏伽的官职是治书侍御史,从五品,又是皇帝十分欣赏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再参加科举考试。孙伏伽不同于他人,他考取状元,一则说明他拥有勤学苦读的耐心,二则说明他拥有学富五车的才学,三则说明他拥有远大抱负。
李世民即位后,封孙伏伽为乐安县男。乐安县男是一种爵位,属于五等爵中最末等,此职位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可以参与朝廷的一些仪式和活动,享受一定的经济特权,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尊重,其家族成员也可能因此获得一些社会地位的提升。
贞观之初,李世民大力整治吏治,朝野上下都战战兢兢,鲜有进谏者。当时一个叫元律师的官吏触犯了律法,唐太宗为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竟然下诏将其处以死刑。众臣都明知皇帝用刑过重,却无人敢发表意见。这时,孙伏伽却上书反对说,元律师没有死罪,陛下却把他处以死刑,这是在滥加酷刑,违背刑律。唐太宗虚心接受了批评,元律师被依法处罚,孙伏伽得赏兰陵公主园。魏征对皇帝说,孙伏伽上表之言,没什么新鲜的,为啥还要给他这么重的赏赐。李世民说,他刚继位的时候,没什么敢直言劝谏的大臣,孙伏伽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就因为这个,要重重奖赏,目的就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
太平盛世,唐太宗无所事事,于是多次出游骑射,孙伏伽谏言道,他听说天子的居所,有九重禁卫,出行有警戒,回来就清道,并非只是尊重其居处,而是在为国家和百姓考虑。近来听闻陛下骑马射靶,这只是年少诸王们所好的事务罢了,怎能已做了天子,还做这些事。唐太宗高兴地说,孙伏伽能指出他的过失,使他能改正过失,天下大概可大治了。
在野史和当代的影视作品中,把孙伏伽劝谏李世民的事件,称为“死谏”,这个故事更有趣:马上皇帝李世民无仗可打,就迷恋上了打猎,抽空就去荒郊野外寻找狐、狼、鹿、猪等野兽,以解技痒之困。这一天,李世民披甲戴盔,领着十几个侍卫又要打猎,孙伏伽不知从何处而来,一把拉住李世民的马缰说,陛下去野外打猎非常危险,请以江山社稷为重,放弃这种无益的活动。唐太宗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又扫兴又尴尬,但他知道年迈的孙伏伽在为自己好,还是耐着性子说,他们这里国泰民安,不会发生别的事,就算有歹人,凭他征战多年的阅历还能怕别人。再说,他还带着武艺高强的十几个侍卫,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说话间,蹬鞍上马,挥鞭就要出发。不料,孙伏伽竟然把马缰绳绕在腰间,跪在马前说,陛下今天打猎,请从他身上踏过去,他愿意以死劝谏。唐太宗大怒,说,敬重他是一个老臣,没想到他如此胆大妄为,来人,把他给拖出去斩了。两个侍卫领旨后把瘦弱的孙伏伽架到一边。可孙伏伽面无惧色地说,请杀掉他吧。夏朝的关龙逢因直言进谏而被杀,孙伏伽情愿同关龙逢一样,再也不想侍奉唐太宗了。唐太宗被孙伏伽的忠诚所感动,他连忙下马把孙伏伽扶起来,笑着说,有孙伏伽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他今后不再去打猎了。
唐太宗认为孙伏伽是忠臣,时隔不久,便升任他为谏议大夫,后升任他为大理寺少卿。《资治通鉴》中记录一段唐太宗与孙伏伽的对话。这段话中,唐太宗对孙伏伽说,现在任命孙伏伽为谏议大夫,孙伏伽必须做到积极进谏。唐太宗又对身边的侍臣说,他们一点儿也没有进谏、规劝君主。孙伏伽回答,从前齐景公射箭没有射中靶子,然而他左右的人都称赞他射得好。景公就说,自从晏子死了之后,就再也听不到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了。弦章回答,君主所喜好的,下面的人必定会跟从。君主如果把正直敢言当作忠诚,那么人人都会成为晏子。陛下常常称赞那些忠诚进谏的人士,如果遇到事情需要臣子进献可行的建议、指出不可行之处,谁敢不竭尽忠诚呢。
孙伏伽和皇帝对话时,以古证今,旁敲侧击,指出了臣子不敢进谏的原因,这在封建社会,需要多大的胆识和勇气呀!
胸怀坦荡华丽退场
孙伏伽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处事从容不迫,办事公道,这也为他在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当初,孙伏伽由一个不入品的万年县法曹,被授予从五品的御史时,李渊已先有旨意,但任命的制诰还没下达。孙伏伽回到家里以后,不动声色。很快,皇帝派人登门宣旨,子弟惊喜地向他报告,孙伏伽慢慢起身去接见。时人都称赞他有度量。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一月,尚书左丞韦悰上奏司农寺卖的木橦比民间的价格贵,并指责司农寺有所隐瞒。太宗召来大理寺卿孙伏伽,让他写下司农寺的罪过。孙伏伽说,司农寺没有罪过。太宗感到奇怪,询问其中的缘故。孙伏伽回答,只要官府的木橦价格比民间贵,老百姓就会在民间购买。如果官府的木橦价格比民间还便宜,老百姓就会购买官府的木橦,那么民间的木橦就没法交易了。由此可见司农寺识大体,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过错。太宗醒悟过来,称赞孙伏伽说得好,并回头对韦悰说,他的见识和才能远远比不上孙伏伽。
贞观十四年十二月,唐太宗曾当着朝臣的面问大臣张玄素在隋朝时担任什么官职。玄素答是县尉。太宗又问他没当县尉前是做什么官的。玄素又答,是流外小官。太宗又问是哪个部门的。玄素以这件事为耻,退出朝堂时几乎不能迈步,脸色灰白如死。孙伏伽和张玄素在隋朝时都是令史,可是孙伏伽却与他不同,他有时在大庭广众之中陈述自己过去的事情,一点都不隐瞒。
贞观十七年,有人上书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宗让较为信任、执法公正的孙伏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共同审理此案,最后查明李承乾早对皇帝有怨恨之心,更有谋反之意,于是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贞观二十年春,唐太宗派遣大理寺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22位官员巡查全国各地,对官吏进行升降奖惩。
孙伏伽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唐贞观五年的时候,孙伏伽由于上奏有关囚犯的事出现失误而被免去官职,不久后又被起用担任刑部郎中,又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大理寺少卿。贞观十四年,孙伏伽被任命为大理寺卿,成为唐朝初期的重臣。
孙伏伽最后一个官职是陕州刺史。史书上关于他在陕州刺史任上记载的只有以下文字:“(贞观)二十二年,又遣右武卫将军薛万彻等往青丘道伐之,万彻渡海入鸭绿水,进破其泊灼城,俘获甚众。太宗又命江南造大船,遣陕州刺史孙伏伽招募勇敢之士,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将欲大举以伐高丽。”这是唐太宗执政期间,唐朝军队讨伐高丽的记述。
唐太宗病逝后,唐高宗李冶执政,孙伏伽继续担任陕州刺史。
永徽五年(654年),孙伏伽告老还乡。
显庆三年(658年),孙伏伽寿终正寝,享年71岁,埋葬在故土。
《旧唐书》盛赞孙伏伽“忠纯”,堪比三国东吴之顾雍。
《中国历代状元录》对孙伏伽的评价:“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切谏,有魏征之风,曾受到高祖、太宗的称誉。其性格宽宏而有雅量,宠辱不惊。”
孙伏伽的忠贞、耿直、敢言成为后世为官者的典范。在诗词中,常有人用孙伏伽的名字作为“忠臣”“谏臣”的代表。宋代诗人洪咨夔《谨和老人春行》写道:“抗疏明时效伏伽,一归七度试春纱。柔风绿遍庭前草,细雨红催陌上花。惠远买来犹浊酒,赵州吃去只粗茶。回头恰恰莺啼处,黄四娘今尚有家。”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写有《送戴氏》:“两河飞雨尽,万里不尘沙。白马朝天客,春风御柳花。声名新上计,袍笏旧传家。谅有兰台擢,应难舍伏伽。”明代政治家夏原吉《送大理寺丞孙习之疾愈回南京》:“圣主仁明慎五刑,伏伽重起作廷平。读书读律谋猷富,无党无偏谳议精。抱疾经时淹北邸,承恩此日去南京。愿言更广平友政,勿使于张独擅名。”
来源:看美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