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浪潮中,智能养老设备市场火热,各种产品层出不穷。但热闹背后,多数设备被老年人束之高阁 —— 子女的孝心,成了 “电子摆设”。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唯有剥离 “伪需求”、聚焦 “真痛点”,才能让 AI 真正服务银发族。
人工智能浪潮中,智能养老设备市场火热,各种产品层出不穷。但热闹背后,多数设备被老年人束之高阁 —— 子女的孝心,成了 “电子摆设”。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唯有剥离 “伪需求”、聚焦 “真痛点”,才能让 AI 真正服务银发族。
一、“伪需求”:科技自嗨的代际鸿沟
智能养老设备陷入 “技术狂欢” 误区。年轻研发团队以自身认知定义老年需求,将 “功能多”“操作炫” 当标准,却忽略老人的生理特点与习惯。
北京张阿姨的智能手表,宣传能测血压、定位、呼救,实际屏幕小、图标密,老花眼看不清;查数据要连 WiFi、开 APP,操作繁琐,还需每天充电,最终被弃用,她仍依赖老式按键手机:“按数字就打电话,踏实。”
类似情况普遍:健康手环需手动同步,智能家居靠手机 APP 控制,对老人而言,“按按钮开空调” 远比 “调 APP” 简单。这些设备是开发者 “自嗨”,他们没懂 —— 老人要的是 “简单可靠”,而非 “先进冗余”。代际鸿沟,让大量设备沦为 “伪需求”。
二、“真痛点”:被忽视的朴素需求
老年人的真实需求简单却迫切,核心是 “适老化减法设计”,而非 “放大字体、提音量” 的表面优化。
药品管理是难题。上海李爷爷患慢性病,智能药盒需连手机,没电断网就失效,抽屉卡扣紧打不开,还得盯 APP 提醒,反而焦虑。他只需 “有刻度、普通电池提醒” 的简单药盒。
紧急求助是独居老人的命线。不少智能手表 “跌倒报警” 失灵或误报,“一键呼救” 要唤醒屏幕找按钮,突发状况下,几秒操作可能定生死。独居王奶奶直言:“要一按能打子女电话的,不用充电设置,像固定电话一样可靠。”
社交陪伴需温度。语音助手 “老年模式” 仅调大声音放慢语速,应答机械。老人要的是 “伙伴”:说 “想听老歌” 能直接播,念叨 “天冷” 会问 “要不要给儿子打电话”。
三、破局:让 AI 回归服务本质
跳出 “伪需求” 陷阱,需开发者、企业、政府协同,回归 “以人为本”。
开发者要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观察老人生活。如日本团队与老人同住,设计出 “手掌感应开门器”“脚踩小夜灯”,贴合真实场景。
交互要做 “减法”:能一键完成不分步,能物理按键不依赖触屏,能不联网就不强制。如 “挂脖呼叫器” 仅一个红按钮,一按通子女电话,续航半年;“分时段药盒” 标 “早中晚”,到点响,打开即吃。
政府需建 “适老化” 标准,明确紧急设备 “无需联网唤醒、一键呼叫”,健康设备操作不超 3 步;设补贴鼓励合规产品研发,减免老人购买费用。
智能养老的终极目标,是让老人活得有尊严、安心,而非展示技术。当开发者关注 “老人用不用得惯”,企业关注 “问题解决没”,政府关注 “老人满不满意”,AI 才能带温度走进银发族生活,成为晚年幸福 “守护者”。
来源:云南壹对壹陪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