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条短视频背后:中国青年报“青蜂侠”如何吸引6000万用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08:24 1

摘要: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始终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初步构建起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2020年起执行的中国青年报社《“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打破编制、

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始终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初步构建起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2020年起执行的中国青年报社《“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打破编制、级别、身份限制,重点聚焦培养扶持5类融媒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提出“举起思想的视觉锤、品牌的产业锤”“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打造云思政平台”“弘扬青春上善好活法”等,精心呵护全媒体人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激情,打造了跨部门“青年编委会”“青蜂侠工作室”“国际传播工作室”“青评工作室”“图知道工作室”等人才培训创新模式和相关协同机制,网格管理、多格合一,形成了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

本文以“青蜂侠工作室”为例,介绍中国青年报社近年来通过设立工作室的方式,打破报社内部门、行业、工种之间的壁垒,改革用人、考核、薪酬、奖励等方面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内容生产、扩大产品影响,培育出新闻短视频《青蜂侠》栏目这一“思想引领特种兵”“国际传播轻骑兵”的做法及认识。

“青蜂侠工作室”创办于2017年。创办以来,生产新闻短视频超16万条,凝聚粉丝超6000万,总播放量超过1200亿次,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载体,是舆论场上重要的正能量暖新闻和青年话题策源地,是上级部门开展重大主题报道和舆论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团队和个人连续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等荣誉和奖项。2024年中国新媒体大会上,中国记协公布了“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库入选名单(第一批),“青蜂侠工作室”入选,再次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青蜂侠工作室”从几名编辑记者兼职创制起步,至今核心团队也并不大,但已经成为中国青年报社媒体深度融合尖兵、可视化重塑枢纽。“青蜂侠工作室”的成长历程,正是中国青年报社不断探索、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的过程。

2017年,在中国青年网向“可视化、移动化”转型战略号召的推动下,新闻采编中心几名编辑记者在本职工作之外,组建“三人小组”性质的工作室,投身短视频生产。工作室从一开始就实行三班倒,确保“不争分、只夺秒”。工作室成员都是兼职,同时承担中国青年网双首页内容安全职责,确保了“青蜂侠”从创建开始就严格确保真实和导向这两个最基本的安全标准。因为这支小规模的团队既能采访突破,又懂网络传播,正能量爆款频出,新闻短视频“青蜂侠”迅速脱颖而出,半年时间就实现了日均播放量破千万,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针对相关态势,网站迅速决策,不仅提高夜班补助,而且专门制定了注重效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极大鼓舞了工作室成员,激发了全体采编人员投身短视频生产的积极性,各部门的可视化人才逐渐向“青蜂侠”聚拢,“青蜂侠工作室”迅速成为中国青年网队伍最壮、产量最高、传播最强、影响最大的内容生产平台。

在“青蜂侠工作室”孵化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工作室年轻人的创新想法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尊重和支持。比如,不借力央媒品牌和权威形象,打造“青蜂侠”新IP,以自媒体的形象和姿态投入行业竞争。比如,实施“两个1+N”策略。“两个1+N”,一是一名骨干带若干高校实习生;二是一个编辑中台加若干高校实训基地,依托高校构建生产、创意和创新基地。这都需要单位协调各地党政部门和重点高校。

2019年,中国青年网并入中国青年报。此前,“青蜂侠”以突发快讯和拍客作品为主,以快见长。报网融合后,“青蜂侠”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中国青年报社倡导“人人都是青蜂侠”的理念,把“青蜂侠”定位为整个报网短视频素材转化的枢纽,是全报社视频素材的短视频生成和分发平台。全报社各采编部门以及境内外所有记者人人都是“青蜂侠”,极大提升了“青蜂侠”的现场到达和内容深度。在运行机制上,报社给予了“青蜂侠工作室”极大发挥空间,全力支持工作室各种尝试和创新,支持“青蜂侠工作室”把一半以上的骨干派往四川、河南、黑龙江、陕西等各地高校,这些骨干日常就和大学生一起工作,组织带领上百名大学生投入日常生产,给“青蜂侠”的生产力规模加上了杠杆,并且从物理距离和内容生产,真正做到了到青年中去,打通了为青年励志、为报网增产、为高校育人的“正循环”,做到了规模瓶颈和资源天花板的“双破解”,触摸到了“以青年影响青年,以青年引领青年”的本质。许多基地当年的实习生,今天已经成长为“青蜂侠工作室”骨干,并承担重任。这也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媒体人才选拔模式和新闻生产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学生、高校、新闻单位和整个社会的四方共赢。

□ “青蜂侠”坚持“以青年引领青年”。图为“青蜂侠工作室”记者在各地高校与学生共同策划生产作品

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中国青年报社不断推进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始终确保短视频板块健康快速发展,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始终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不以“新媒体”降低标准,不因“短视频”放松要求,从机制体制上确保短视频的精品化运作。

2019年,伴随“青蜂侠工作室”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由中国青年网设立短视频新闻资讯中心具体运营。但中国青年报社所有采编部门都为“青蜂侠”提供新闻线索、现场到达、实地采访和素材采集;报社所有新闻短视频报道统一以“青蜂侠”呈现;全报社的采编人员“人人都是青蜂侠”。这些机制和理念,从队伍构成上规避了“新人运行新媒体”的专业不足隐患,确保了“新媒体团队”不乏“老记者素养”。

工作机制方面,作为内容生产部门,“青蜂侠工作室”与全报社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包括真实性要求、时度效要求,追求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及制度上的三审三校、采编经营严格分开等,绝不会因为“新媒体”而降低专业要求。比如,始终坚持新闻操作的专业标准,确保短视频新闻产品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在队伍与机制的基础上,“青蜂侠”坚守主责主业,在重大主题报道、重要交办任务中承担起可视化尖兵、短视频特战队的独特作用;坚持“正能量就是大流量”,善于在大时代背景下找选题,善于把正能量线索做成大流量爆款,并越来越形成了“青蜂侠”的IP标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正能量充足,在日常报道中,充分挖掘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发正向社会情绪的动人瞬间和凡人善举,关注其在价值导向与思想浸润方面的价值。条条有态度,强调以生动的视听语言传递正确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探索短视频的选题范围、采制方法、表达方式和功能效果,不断努力探索讲述故事、承载观点、深度调查等品类的短视频产品,努力把优质内容做大做强做丰富,为平台算法的优化工作提供内容基础。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期间,“青蜂侠工作室”制作的《密码,两个字!》在全网取得广泛影响

在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机制的统一调度下,“青蜂侠工作室”坚持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来创制短视频精品。其实践做法为,吃透党的创新理论和青年关注两头,然后以时下的舆情热点作为纽带,生产青年关注、关注青年的作品,引导青年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建功立业。比如,围绕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发展,“青蜂侠工作室”结合龙舟热点,以创新表达的方式创制了《各地备战龙舟赛太卷了 中国人不屈、团结、争先的基因按捺不住》《扒龙舟版〈飘移〉|压尾过弯快出推背感,屈原看了都想劝两句》等系列赛龙舟作品,条条精品,条条爆款。

□ “青蜂侠工作室”青年化阐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品《扒龙舟版〈飘移〉》

2023年,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启动新一轮“青蜂侠”人才机制建设,在全社范围内招募数十名短视频人才,以骨干身份加入“青蜂侠工作室”的日常生产。“青蜂侠”人才机制的宗旨是高举“思想的视觉锤”,加快“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步伐,深化“人人都是青蜂侠”理念,壮大青蜂侠内容生产规模力量,以战代训,以战代培,强化报社短视频一体化人才队伍建设。“青蜂侠”人才机制的培养目标是提升成员业务素质能力,关键时刻发挥重大作用。在重大主题报道、重大国际传播、重大舆论斗争、重大热点突发、重大创新突破中,能打硬仗,能打胜仗。“青蜂侠工作室”下设四个小组,分别是主题主线组、国际传播组、社会新闻组、创新业务组。各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组长负责业务指导、培训教学,副组长负责组织召集、工作推进。组长、副组长能上、能下、能流动。成员培养成熟后适时退出,充实所在部门短视频力量,同时增补新成员进入机制。在激励上,机制对成员及作品严格考核,有效激励,中国青年网每月拿出可观经费奖励优秀作品。

“青蜂侠一体化机制”运行一年多来,参与人员立足所在部门专业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围绕“青蜂侠”品牌发展、栏目建设、内容生产、创新突破的需要,有针对性发现新闻线索、开展深度调查、实现现场到达、提供专业观察,制作生产精品新闻短视频作品,为推动优质内容占领短视频高地,推动短视频生态及价值重塑持续发挥作用。

高质量建设“青蜂侠工作室”,把舞台交给年轻人,目的是为了呵护全媒体人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发挥青年骨干作用,强化青年化阐释和可视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传播实效。

在相关机制推动下,“青蜂侠工作室”不仅持续密集生产推出了播放量上百万、千万甚至过亿的正能量作品,而且形成了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模式、工作节奏和工作理念。工作安排上,工作室首先保障重大主题报道和上级交办的重大任务、重要项目,遇到重大突发热点新闻,全员不遗余力;在没有重大新闻时,全员发掘潜在爆款,或者结合时点节点开展策划,生产观点类、引导类视频。工作节奏上,要求“不争分、只夺秒”。青蜂侠诞生以来,始终全天候运行,三秒钟起反应,三分钟出策划,三十分钟出作品,确保时效;同时要求“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求所有信息必须独立核实,不能跟风,确保新闻真实,不能“翻车”。工作评价上,要求“无传播、毋宁死”,以传播效果考量社会效益,同时强调“正能量就是大流量”,杜绝以血腥暴力或者错误导向来获取流量,确保导向正确。“青蜂侠工作室”坚持“苦劳不是劳”——如果没有传播和引导效果,再辛苦再精雕细琢出的作品,也不认定为精品。

在中国青年报社全力孵化、培养、支持和历练之下,“青蜂侠工作室”已经形成了自身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创制精品短视频的“六化”理念。

一是重构青年叙事体系,实现青年化阐释。青年化阐释是效果,是目的,而不是手法。必须吃透党的创新理论和青年关注两头,然后以时下的舆情热点作为纽带,生产出看似随机贴合热点,实则既深刻吃透政策、又深度关切青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青年非常容易与之达成共振、共鸣、共情,进而形成传播,实现引导效果。

二是最大限度发挥短视频的现场和直观优势,做到场景化叙事。以场景叙述事件,以场景表达观点,以场景引发同理心。和以传统“推拉摇移升降甩”方式生产的视频相比,短视频的优势,在于完全展示真实场景,最大接近现场体验。操作中,尽量避免记者出镜,尽量避免画蛇添足,防止“出戏”和“跳戏”,把核心的场景第一时间送达网民,同时力争丝滑叙事和强烈反差。

三是时刻与青年心心相印,努力实现共情化表达,不去灌输,不喊口号,以“情知所起,一往而深”,实现“有效化引领”共情是新闻短视频社交化传播的关键前提,也是许多爆款的共性。一帧画面,一句文案,一段音乐,都可能实现强烈共情,实现爆款传播。这也被很多自媒体当成流量密码,或者大卖鸡汤,或者制造撕裂,对此平台和网民都应该警惕和防范。

四是深刻理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点,饱和化生产,不局限于自有版面、页面 、端口的内容需要和容量限制,而是根据网民信息需求和信息衍化,全方位多角度无限量持续生产。

五是依据网民不同特点,做到分众化定制,根据平台和粉丝特点,采用不同表达和呈现方式,提供给不同渠道,服务各类青年。每个传播平台都有自己的受众定位和特色优势,有的侧重即时,有的侧重深度,有的侧重文化,有的更年轻态,有的喜轻量,有的重厚度。

六是通过引领话题,实现互动化传播,推动话题深化,不断强化共识,以互动牵引网下联动,引导舆论进程。互动化传播,不仅仅是在评论区与网民互动,更多的是以互动推动话题,以互动强化深度,以互动众筹产品,以互动推动进步。

创办以来,“青蜂侠工作室”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坚持专业精神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和丰富短视频新闻的形式与功能,不断挺进业务“无人区”,在传播信息、观点表达、情绪引导、价值承载、舆论斗争、青年权益维护等方面不断探索。在中国青年报社深度融合改革中,“青蜂侠工作室”找到了以“去中心化”实现“无所不在”,以“无所不在”强化“中心品牌”的功能定位,成为报社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亮点之一。 (作者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