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载坖才是明朝的最佳皇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6:06 1

摘要:不是这位隆庆皇帝有多强,我也不是高拱或张居正的脑C粉。而是在明朝的那套拧巴制度下,偏偏就属朱载坖这种心眼又大又缺的皇帝最合适,换成朱厚熜那样心生七窍还小得像针鼻的,保证越折腾越乱套。就算换上开国二祖,也得搞得一地鸡毛,反正都不如咱们的这位“后宫小蜜蜂”。

曾有朋友私信提问谁是明朝的最佳皇帝?我给出的答案是朱载坖。而且为了防止后续必然会发生的质疑、诘问乃至争吵,我还给出了选他的理由。

不是这位隆庆皇帝有多强,我也不是高拱或张居正的脑C粉。而是在明朝的那套拧巴制度下,偏偏就属朱载坖这种心眼又大又缺的皇帝最合适,换成朱厚熜那样心生七窍还小得像针鼻的,保证越折腾越乱套。就算换上开国二祖,也得搞得一地鸡毛,反正都不如咱们的这位“后宫小蜜蜂”。

为啥嘞?因为大明的那套由朱老板亲自设计并且万世不许改动分毫的统治逻辑,就不是正常人能玩得转的。非得弄个不正常的搞负负得正进行对冲,才能运转得下去。

这套逻辑之所以如此奇葩的关键,就在于宰相这个百官之首的缺位。

宰相的历史,一杆子能支到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此后甭管怎么改革怎么分权,也不管称呼或叫法如何变换,宰相在任一王朝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皇位上蹲只狗其实都无所谓。但要是弄了个脑子进水的宰相,那大伙八成都得跟着玩完。

哪怕文明落后、制度原始的草原单于、大汗身边,类似宰相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更何况统治和管理难度大上十倍百倍的中原王朝?但无数前辈先贤都不敢干的事,偏偏朱老板干起来就是那么的流畅丝滑——在剁了胡惟庸狗头的同时,顺手把宰相这个百官之长也给撸没了。

这就导致大明的276年里,就头11年有宰相。而且仅有的4个宰相里边,除了光挂着个相衔没干过实差的徐达外,李善长、汪广洋和胡惟庸都没得好死。

宰相没了,宰相待的中书省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朱老板直管六部,等于自己兼任了宰相。但大明十六帝里边的工作狂就老朱一个,他大孙朱允炆一上位就被每天都堆积如山的文牍惊呆了,赶紧弄了一帮大学士充当秘书班子给自己帮忙。等朱棣干掉朱允炆抢下皇位后,马上也惊呆了……不过他四叔就是比他大侄靠谱,把那个草台秘书班子改组成内阁,等于是把大明朝的最高权力一分为三——皇帝掌决策,内阁掌议论,六部掌行政。到了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上台后,这位宣德皇帝又犯了祖上遗传来的疑心病,觉得这么干分权过甚,于是又让作为皇帝家奴的太监横插了一杠子。

具体说就是六部以及地方递上来的奏章先不给内阁尝鲜了,而是发到内廷的司礼监,由公公们过遍筛子再说。筛出来不重要的事务直接打发到六部处置,不适合公开展示的就“留中”,只有重要或紧急的才交皇帝过目后再发给内阁。内阁的大学士们做出票拟后,皇帝同意了,司礼监才给盖章确认,叫“批红”。

这下内阁就成了捡公公剩饭吃的了,纯纯工具人。

在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里,大明朝Z令的上传下达都是按这么个流程走的。但这玩意不能说就是走不通,但天生就走歪了,而且人为的制造了无数的矛盾,直到最后变成狗屁不通。

要想把这套流程走通,而且是高效率、一团和气的走通,唯一的办法就是明朝十六帝,人人都是朱载坖。

01

其实但凡是个正常的皇帝,就没个不讨厌宰相的。原因无他,去采访一下刘协小朋友,让他谈谈对曹丞相的观感,保准就能得到标准且通用的答案。

当然,像曹老板那么猛的宰相也不是谁都有幸遇得着……但哪怕忠心耿耿、掏心掏肺如诸葛丞相,大耳朵白帝城托孤时不也反复不要脸的试探,生怕这厮欺负死了自己的傻儿子?

为啥?如果说皇帝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那个人,那么宰相就排第二,要不人家怎么敢叫百官之长?都说权力是男人最好的那啥药——你都走到这儿了,差一步就登顶,谁能受得了这样的诱惑?

反正绝大多数皇帝都觉得自己肯定受不了,所以就默认宰相也不行。哪怕宰相表现得再怎么忠顺乖巧,再怎么装孙子,当皇帝的也未必会信,或者说根本就不敢信。

既然如此,那为啥还非得设这么个职位,干脆废掉得了呗?非不为也,实不能尔。

哪怕强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非神仙。所以甭管打天下还是治天下,都得靠手下的一大票各有所长的官员打辅助。而这些官儿们,因为利益的关系在大多数的时候不可能是一条心的,彼此之间如此,对皇帝老儿也一样。

这时候,皇帝与官员之间,就需要一道防火墙,或者叫润滑剂,再或者叫和稀泥的泥瓦匠也行,反正都是宰相该干的活儿。对此,西汉名相陈平曾对宰相的这种不可或缺的作用有过一段完美的表述: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所以宰相的作用,首先就是给皇帝当乐色过滤器,省得自家老板华丽丽的被文山会海淹死;其次就是当背锅侠以及补锅匠。因为宰相是“代天行政”嘛,所以干的越多错得越多,哪怕是皇帝惹祸了锅也得你背着。所以朱由检要是有个宰相,还用得着吭哧瘪肚的搞出那么多罪己诏来?

所以汉唐时的皇帝都当得老爽了——宰相干好了,朕是明君;宰相干砸了,那你丫的就是奸相!哪像明清的皇帝,动不动就弄一脑门的屎盆子,还是想甩都没人接着的那种?

宰相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充当君臣关系的缓冲区。一个王朝,尤其是到了中后期,在朝廷里做官的不能说就没个皇帝的嫡系、心腹,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各种既得利益团体的代言人,像什么宗室外戚、勋贵世家、地方势力乃至商帮学派等等。这些集团的利益并不会始终与皇帝一致,有时甚至会尖锐对立,进而爆发激烈的冲突。

这时候宰相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你不是百官之长吗?所以皇帝根本不用拉下架子去跟那些小卡拉米对喷,打发宰相去解决问题就好,朕可以安心吃瓜。不管你宰相用什么办法,反正得把事办利索了,要没这个本事,就换人呗。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宰相那还不遍地都是?

这就最大程度隔绝了君臣间的直接冲突,避免了把所有的矛盾都摆在台面上从而不可收拾、没法收场。

所以从秦汉到宋元,要是国家出了什么问题闹到不可收拾,大不了把宰相推出去祭天就齐活儿。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内部矛盾激化,起码能让大家凑合着把日子过下去。毕竟千错万错错在宰相,皇帝陛下可是无辜的,你还有什么理由非把人家推翻不可?

直到这个黑锅大到宰相也背不动,那么一个王朝也到了该覆灭的时候。但就这套打法,怎么也能糊弄个两三百年的太平日子,还有啥不满足的?

02

但朱老板显然是不满足的。因为他搞出来的这个大明朝,跟以前的秦汉唐宋什么的,有个本质上的不同。

历朝历代,看似皇帝最大,其实那是大伙给他面子。反正想像明清的老朱家、老爱家那样为所欲为,基本就是在想桃子。

这也算是种传统吧。三代之夏商周,都搞分封制,原因就在于无论夏后、商帝还是周王,都是类似左冷禅那样的武林盟主。为啥老左能号令五岳剑派?因为他腿最粗、拳头最硬,但也没厉害到能凭一己之力把其他四岳都灭了的地步。那么与其一打四大家都满头包,还不如和气生财合伙经营,只在名义上分个大小王出来。

教科书上说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DZ,我觉得不能算错,但肯定也没有多对。中央集权确实搞了,但也就始皇帝能镇得住各路神仙,他一死,秦朝直接天崩,为啥?那么大一张饼,原本大家各吃一块。现在你说你全要,我打不过你也就忍了,但凡有个能抢回来的机会,我干嘛干瞪眼继续挨饿?

哪个王朝敢说自己代代皇帝都是雄君霸主?庸平昏暴的废柴或败家子迭出才是常态,所以始皇帝搞的那套独吞大饼的把戏注定玩不下去。所以从西汉开始,皇帝在名义上还是普天那啥率土嗯啊的独吞大饼,但在实际上早就被切分得稀碎。至于皇帝能抢到多大一块,那就看你本事有多大了。

唐宗够吊吧?但别说五姓七宗了,就算是二三流的士族门阀,他敢灭了哪家?就算手握数十万横扫天下如卷席的无敌唐军,不还得老老实实被魏徵把爱鸟活活憋死?没谁比汉武更霸道了吧?毕竟二凤才杀兄弑弟囚父,人家干脆连老婆儿子说干掉就干掉了。可他想乾纲独断、言出法随,也只能憋憋屈屈的搞出个内朝,也没法把那个成天讨他厌的外朝给灭了。

宰相可以隔三差五的换人甚至宰掉,但再借他几副胆子,也不敢把这个位置废掉。

因为欲戴王冠,必先受其重。哪怕贵为皇帝,而且是能力、威望什么的都强得一塌糊涂的皇帝佼佼者,也没法为所欲为。否则,啥啥都得乱套,后果无法想象。

直到天降一个朱元璋。

朱老板出身低、文化差,但不能说他就不懂这些道理。毕竟人家不但英明神武,而且学习能力超强。即便是半路出家,可等到他君临天下时,文化水平不敢说一定能考上进士,但弄个举人当当还是手拿把掐的。

但文化知识这种东西,能让一个人改头换面,却很难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要不咋说三代出贵族呢?

老朱家世代务农,所以朱老板哪怕当上了天字第一号的大老板,骨子里还是个农民,而且还是最传统的那种。那么农民最在意的是什么?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比这更看中的,则是把这份家业世世代代的传下去,任何外人也别想夺取一分一毫。在这个前提下,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任何人都是能舍弃的。

所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懂的道理,朱元璋未必就不懂。但懂归懂,干不干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比如宰相,哪个皇帝不烦、不想废掉?可他们宁可继续烦着,哪怕千方百计的削除宰相手中的权柄——从汉唐时可以与君王坐而论道,到了宋朝就只能在人堆里杵着,元朝还得跪着……从国内外的大事小情一把抓,能把皇帝晾在冷板凳上闲出屁来,到立法权、军(政)权、封驳权,财政权纷纷被剥离,到最后沦落成个纯粹的内政大管家……从秦汉到宋元,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管得越来越少,对皇权的威胁也越来越弱,但依旧不可或缺。

不信可以去采访下朱允炆和朱棣叔侄,问问他们被文山会海淹没时的心路历程……

03

没有朱元璋的金刚钻,当然谁都揽不起瓷器活。但祖制不可违,宰相肯定是不能再设,但朱棣卡BUG搞出了个功能类似的内阁。自此内阁大学士权柄日重,尤其是内阁首辅——最迟到弘治年间,首辅等于宰相的认知,已经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但你丫就一个办公室主任,装什么总经理?

宰相是什么?宰相能开府建牙,不用皇帝过一手就直接发布Z令、任命四品及以下官员;宰相能不论国事大小,皆咸与知闻。而且不管在不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都能横插一腿,还让人无话可说;宰相地位尊崇,除了在皇帝面前矮半头,谁见着都得叫大爷。就算是皇帝,也必须对宰相保持尊敬——你可以换掉宰相这个人,甚至宰掉也没关系,但绝不能动宰相的权,否则就是动摇国本,真正的地动山摇。

以上种种,内阁首辅区区一个秘书头子,哪样比得了?

就连最基本的行政权,实际上也是虚假的。所以皇帝为了能彻底从文山会海中脱身,通常还不得不在内阁大学士的身上挂个六部职衔的兼职,否则他们连插手实际政务的法律依据都没有。至于议政权,那就更假了,因为这玩意实际上是被公公们操纵在手里的——内阁发布Z令、批复奏章,只能票拟。意思就是不能在文件原本上直接起草或批复,只能找张小纸条,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上边,再贴在原本上。只有在皇帝觉得这张票拟得不赖,才让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抄写在原本上(批红),紧接着掌印太监盖章,文件才算生效。

要是皇帝总偷懒或不务正业,往往会把这些糟心事统统推给司礼监代劳。于是堂堂的内阁相公,就实际上成了司礼监的下级、乙方,还是直管——甭管你怎么妙笔生花、多么奇思妙想、如何为国为民,只要大字未必认得一箩筐的公公觉得这就是个屁,那就是个屁,啥辙都没有。

为啥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明朝太监那么牛批?就因为他们完全掌握了这个批红权,捧谁谁火,灭谁谁死,怎能不让众官趋之若鹜?所以跟内阁首辅比起来,这些司礼监的大珰才更像个宰相的样子。

话说别的朝代也有阉宦干政的例子,比如东汉,比如唐朝。但人家都是赶在王朝的后期,国家又乱又弱得实在没招了,皇帝才拿公公来碰碰运气。但明朝就完全不同,开国才七十来年,太监就开始批红了。而且越批越红,直到那帮眼高过顶的文官士大夫纷纷匍匐在他们脚下,甘愿扮儿作孙。

这就是宰相缺位,才造成的祸害。

而没有宰相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则更致命,说其是导致明朝覆亡的原因之一,也不为过。

陈平说宰相最重要的责任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是“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用大白话解释其实只需要三个字,那就是和稀泥。

这个和稀泥,可是个技术活、高端活,甚至可以说是理顺一个王朝的各种错综复杂的ZZ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大活。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李世民和魏徵。一个是大唐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最高职务担任过门下省侍中,也是时任宰相之一。而这对君臣和的稀泥,绝对是高端中的高端,极品中的极品。

李世民最大的敌人是谁?并非突厥亦非吐蕃,高勾骊更排不上,而是直接掀翻了前朝以及一大堆前前朝的士族门阀。二凤做梦都想把后者统统掐死,可惜根本做不到,而且如果不想像表叔杨广那样被弄得身死国灭,还得拉下脸来跟人家合作。

但那些大世家连跟皇帝联姻都嫌丢人,更别提合作。怎么办呢?李大帝眼珠一转,魏大喷子就闪亮登场了。

要说李世民以前可是个小暴脾气,要不哪来的杀伐决断的大唐秦王?可自从老魏上线开喷,二凤就愈发慈眉善目,突然间就“善于纳谏”了,而且还是打肿左脸递右脸的那种贱皮子类型,一挨喷就给魏徵升官,直到晋身宰相。

一时间,老魏成了山东士族在朝廷中的代言人,红到发紫。可我们要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魏喷李喷得最狠的,其实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相反在他以及山东士族最反对、也是皇帝陛下最想干的对外征战和赋税问题上,基本一声不吭,任其通行。也正是因为有了魏徵“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尽力在表演”,李世民才成就了名垂千古的贞观霸业。

虽然后来山东士族发现自己被耍了,二凤也假惺惺的“顺从民意”刨了魏徵的坟,但没过几年就随便找了个烂借口恢复追赠和祭祀,还给他重修了个更大更炫的墓碑。

04

但大明就从来没有过魏徵。因为大明没有宰相,所以哪怕杨继盛、海瑞、袁可立们再怎么天赋异禀,功用也只能局限在“喷圈”,没法像魏老前辈那样把喷子神功玩出十八种姿势。

更重要的是,没有宰相来吸引和分散火力,君臣就得直接交锋。偏偏朱元璋天生对官员抱有极大的敌意和偏见,导致在他“万世不可更易一字”的祖训中,官员不仅在权力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福利待遇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么说吧,一个大明朝堂堂的一品大员,每年能从皇帝手里抠到的合法收入,还不到宋朝一个九品芝麻官的一半。而这还是账面上的理论数字,实际能拿到手的,还不足应发的三分之一。

都这么惨了,朝廷还经常拖欠。比如嘉靖朝中后期的十几年里,大明朝的上万京官,就没领到过一文钱的工资。

举个例子,宋明两朝的户部主事都是六品官,可前者的各种工资津贴福利按粮价折算相当于今天的将近120万元,可后者却只有两万块,差了足足60倍。

这也解释了为啥宋朝大奸大恶不缺,但纯粹的贪官污吏却不多见,而明朝则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因为没办法啊!大明不拿公家百姓一文钱的就一个海瑞,结果成天吃了上顿没下顿,动不动就要饿死,这谁受得了,这样的官谁还愿意挤破头去当?

试想一下,要是我们上个班,成天受累受气就不说了,工资还没低保高(在明朝想“月薪三千”,那是四品知府才有的待遇),那得是啥心情,看见老板有没有给他个大逼兜的冲动?

不管我们有没有,反正明朝的官儿大多都有,所以明朝的君臣关系从始至终就特别差劲。反正在别的朝代,像茅焦、汲黯、魏徵、包拯等直臣谏官最多也就是拉住自家皇帝的袖子再喷他一脸吐沫星子,而且基本都是就事论事,少有上纲上线的。可在大明朝呢,别说当官的了,乡野小民稍有不满都敢把京师里那个姓朱的喷为昏君。而且这么干非但不会有啥后果,往往还能赢得彩声一片……

反正在大明朝,管皇帝叫昏君就是ZZ正确,也没人计较到底真昏假昏。反过来皇帝骂得,朝廷却不许骂,否则肯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为嘛?因为朝廷从来都是跟“昏君”对着干的,那肯定是“众正盈朝”啊,妥妥的正面人物,那是能骂的吗?

所以大明朝的保皇党,从来没有好下场。

这就是没有宰相这个隔离带、防火墙所造成的最要命的问题了。

试想如果朱老板不是亲自出马让全体大明官员年年领低保,而是假手李善长去制定同样的政策,那结果会怎么样?肯定是老李连同祖上十八代都被喷成狗啊!等李善长彻底臭了或是扛不住了,朱老板再顺应民意把他撤了或是宰了,换上汪广洋继续背锅。等老汪也废了,再换上小胡……反正错的都是宰相,朕也想改,可架不住他们都是犟驴啊?

就像李世民和魏徵联手出演的那出耍弄山东士族的大戏一样。

这世上没有傻子,时间长了啥戏都得穿帮,但这一点也不要紧。毕竟搞ZZ的起码都是合格的演员,都知道把戏演砸了对大家都没好处,所以不被逼到一定程度,通常不会有人砸场子。

就像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其实干得很不咋地。对外软弱无能,打一仗败一仗,被西夏和辽国欺负得欲仙欲死,只能没完没了的割地赔款。国内同样没好到哪去,财政严重危机,党争络绎不绝,土地大量兼并,民间叛乱蜂起,简直一塌糊涂。这厮好不容易振作一把,搞了个庆历新政,结果反对派一鼓噪,他第一个就怂了。到最后啥都没干成,连个儿子都没生出来,结果死后也不安生,又整出个濮议。

这要换个明朝皇帝,得被喷成狗,简直连昏君都不足以形容。可赵祯呢?不但喜获史上首个“仁宗”的庙号,他治下的大宋还被史书吹捧成“仁宗盛世”,为有宋一朝之最巅峰。

为啥?因为“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其实也没那么玄奥,就是他把宰相这个工具人的作用,简直发挥到了极致。

具体说,就是甭管他想干啥、是好事是坏事,反正从来不亲自出面,都是让一帮宰相或预备宰相冲锋陷阵。事办好了,功劳是你的,朕也不抢,当然办砸了这个黑锅你也得自个儿背着。这样一来,宰相们不但任劳任怨还感恩戴德,拼了命说自家皇帝的好话,那名声还能差了?

05

但明朝就没这个条件,因为没宰相啊!所以哪怕赵祯复生,也无计可施,只能干瞪眼,然后老老实实的认领昏君的头衔一枚。

所以朱老板习惯性的疑心病发作,可把他的不肖子孙们给坑苦了。毕竟君臣关系本就差得不像样,又没有宰相和稀泥,所以双方几乎见面就怼。具体说就是但凡皇帝想干点啥,大臣就集体反对,而且还多是些高大上的“与民争利”、“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之类让人没法辩驳的理由。那啥也不干呢?人家又嫌弃你太废柴,是尸位素餐,是不务正业,反正总是不缺骂你的借口。

所以在大明当皇帝,连喘口气都是罪,更别提干点啥了。不吵个天翻地覆,绝对不会有个结果,就算有结果了,也得继续吵。最后就算把事干成天下第一了,照样不耽误人家继续吵、继续骂。

被骂久了,朱家皇帝也想出一堆损招应付。比如打不起躲得起,那就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就是躲进内宫谁都不理,让你骂都骂不着。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朱见深、朱厚熜和朱翊钧,分别自闭了15年、24年和30年——大明总共才276年,其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里大部分大臣连皇帝长啥样都没见过,那还能有个好?

只不过朱见深和朱厚熜手段高超点,自己躲藏在内也不耽误遥控在外。就是他们用来掌控朝政的万安、严嵩人品实在太差了点,而且保皇党的属性太明显了点,所以越用他们,自己脑门上的屎盆子就越多。至于朱翊钧,那才是完全的真正自闭,任由朝堂十室九空,整个儿没人管了,这才弄得“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像朱瞻基、朱祁镇、朱厚照和朱由校之流倒没自闭,而是选择了放狗……额,是放公公出去咬人。反正是自家家奴嘛,忠心还是更靠谱点,跟文官去狗咬狗,也省得自己弄一嘴毛。

所以明朝的阉宦之祸,比哪朝哪代都更热闹。

剩下的朱佑樘想通过向文官全面妥协换取双方合作,但除了混了个好名声外啥用没有,还坑了儿子;朱由检正相反,想重拾二祖雄风咔咔一顿杀,可惜志大才疏把自己连带大明都给玩没了;朱高炽和朱常洛在位时间太短不用管,朱祁钰一门心思只想搞死大哥,也没心思管,朱允炆是“伪帝”,再然后就剩下个朱载坖了。

也就是我心目中的大明朝最佳皇帝。

说是最佳,并非这厮有多能耐、干得有多好。相反朱载坖无论从哪方面的能力看,在明朝十六帝中基本都是个垫底的热门人选——能跟他竞争一下的,也就小木匠跟他爹,连瓦剌留学生都能把他甩出几条街。

毕竟朱祁镇出国之前打赢了三次北伐和麓川之役,在天顺年间治国也颇具章法,还实施了废除人殉等善政——哪怕从这几个大活儿里边挑个最简单的交给朱载坖自己去鼓捣,估计都能让他折腾个稀碎。毕竟这位隆庆皇帝还活着时就被普遍怀疑智商不太对头,好像除了泡妞,就再无所长,也压根提不起兴趣去管闲事……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恰恰是其他朱家皇帝所不具备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优势所在。

除了朱载坖的几乎所有明朝皇帝,都遗传了朱元璋那强大的独占欲、破坏欲和疑心病。反正不管自己能力够不够用,是不是懒得管,会不会越管越乱,就是谁都不能拦着朕去横插一脚。谁敢拦着,那朕可就不困了,咱们就斗个天荒地老吧……

而朱载坖呢?朕知道自己不行,也懒得去操心那些破事,有这个功夫能跟多少个小姐姐一起愉快的玩耍啊!但作为皇帝,又不能什么都不管,那怎么办呢?好办啊!交给朕信任的人去代劳不就行了?

那谁可以信任呢?当然是对朕掏心掏肺的好的人呗。那谁对朕最好呢?当然是在朕最倒霉、最落魄时仍不离不弃且忠心耿耿的高师傅和张师傅啦!

要不咋说傻人有傻福呢。朱载坖在位期间,前期所有政务统统交给高拱独断,后期则是张居正的一言堂。这就让已经将近二百年没有宰相的大明朝,不但突然有了俩宰相,而且还是俩可能几百年都出不了一个的救世良相。

这正是早已风雨飘摇的大明朝最需要的,也把一直以来统治架构中最缺少的那个环节给补齐了。可以这么说,要是朱载坖玩得没那么浪,能多活个十年八年(这厮享年才36岁),大明熬过建贼闯逆这个地狱副本的几率起码能提高一半。要是能开挂挺过个二十年,大明国祚再延长二百年,都绝非夸张。

哪怕高和张都活不了那么久,其实也不要紧。因为人才济济的大明朝从来不缺千里马,就是缺个给他们尥蹶子撒欢的机会。而有明十六帝,就一个朱载坖敞开怀抱让他们随便浪,所以就算没了张居正,也有李居正王居正,

千里马不稀罕,伯乐才是最值钱的。

06

按大明朝的官方标准,朱载坖就是个典型的不务正业还背祖忘宗的昏君。可问题是朱老板定下的那个祖训从一开始就把很多路给走歪了。所以朱载坖的叛经离道,倒像是歪打正着,一下子又被走得七扭八歪的大明带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前文说过,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把天下视为自家的私产。可是因为贵族、士族、士大夫等势力的存在,让他们无法独吞大饼,只能一起分赃。可朱元璋不一样,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农民化的思维,给官员多发几文钱的工资,感觉都像是自家的保险柜被撬了。所以在他的治下,就是要彻底的实现普天率土,所有的一切都是朕的,谁都甭想分走一丢丢。谁不服,那就大开杀戒,就剥皮楦草,就诛灭九族,让你彻底死了这条心为止。

这显然是种难以持续的统治方式。毕竟除了朱棣勉强还算合格外,老朱家再无一人有朱老板的本事,尤其是那股狠劲。可大明皇帝不愧都是朱元璋的种,管他行不行,反正都得上。没胆子拿刀砍,就拿廷杖打,要是连廷杖都拿不动,那就关门放公公。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G死拉倒。还干不死,那朕就找棵歪脖树去……

明朝十六帝,就出仨异类。先是朱允炆,再是朱佑樘,最后是朱载坖。但前两者的失败其实是可以预见的,因为他们祖宗定下来的那套规矩,就是逼着这个体制下的每个人,甭管是君是臣,是文是武,是官是民都得不停的斗下去,才能攫取更大的权力和财富,甚至才能活。朱允炆和朱佑樘想通过妥协求得与文官的合作,变得了枝节,却动不了根本。

但朱载坖则完全不同。

他本身天资就很平庸,甚至可以说是很差,还被那个不靠谱的爹折腾到十六岁才出阁读书,结果自然是落得个学渣的下场,而且他也非常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朱载坖在即位之前饱经磨难,受尽了惊吓,最终是靠运气爆棚才确立了储位(竞争对手朱载圳突然病死)。这就导致朱载坖不仅未接受过完整的帝王教育,而且养成了及时行乐的性格,反倒是老朱家遗传性最稳定的权力欲,在他身上表现得一点都不明显。

登基之后,朱载坖最关心的就选妃和搞颜色,对于国政完全不上心,连上个朝都觉得是负担。所以他把所有国事都委托给两位师傅,好像从来就没不放心过。

以至于时人给他们的这位皇帝陛下起了个“小蜜蜂”的外号,成天在后宫花丛中嗡嗡嗡,以至于才36岁就那啥尽人亡了。

可谁能想到,朱载坖的无心插柳,却恰好捅在了朱元璋搞的那套统治逻辑的罩门上。

张居正当首辅时,曾公然宣称“吾非相,实摄也”,就是宰相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干脆自称摄政王。够狂吧?可高拱在的时候,不但天天把老张喷成狗,还内阁首辅加吏部尚书一肩挑,简直比万历初年的张居正还牛批。

话说在朱元璋撤掉宰相以及朱棣设立内阁以后,为了防止内阁坐大,规定皇帝与六部直接对接,等于是把内阁架在了半空。尤其是吏部尚书,手里握着全国四品及以下官员的擢谪奖惩,完全有能力跟内阁硬刚——要知道明朝官吏的正式编制将近十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三品以下的,等于ZZ生命都掐在吏部尚书手里,这谁能扛得住?

所以内阁大学士兼哪个部的尚书都没人管,唯独吏部不行,否则岂不等于是让宰相复活了?

但人家老高就敢兼,皇帝还敢批,就问你朱载坖心大不?

一个把内阁首辅干成了宰相,另一个干脆再进一步当起了摄政王……这下在大明原有体制下混了整整二百年而且非常适应,并从中攫取了大量利益的各大势力,纷纷表示接受不能。

所以在高拱和张居正的身边,倒是聚集了一大批的志同道合者和屁精,但反对他们的更是多到数不胜数。然后两方便纷纷发动大明士大夫的传统艺能,开始往死里掐。

高张先后执政了12年多,差点让大明复兴。但付出的代价,就是将原本二百多年来一直倾泻在皇帝身上的火力,统统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反正大明朝的死规矩就是——谁权力最大,谁最招骂。以前挨骂的总是皇帝,内阁就都是“良相”;现在风水轮流转,Pro Max版的宰相和摄政王吸引了所有的火力,皇帝倒成了大好人。

所以朱载坖整天快乐的嗡嗡嗡,还能沐浴在“隆庆新政”的荣光里,简直过的是神仙日子。哪怕挂了以后,大家也都说坏事都是姓高和姓张的干的,咱们的先帝还是那个大好人嘛:

“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明穆宗实录·卷一》)

所以说,破解明朝ZZ乱局唯一的办法,就是皇帝放权,再弄个宰相顶在前边挡枪兼背锅。只要宰相够强力,皇帝就能逍遥乐无边,而且还耽误不了正事,更不会有啥危险。

毕竟朱老板早就在制度上杜绝了曹丞相复生的可能性,但废掉宰相绝对是画蛇添足,更是绝对的败笔。

不过有天选之子朱载坖,起码为大明延寿了五十年,还要啥自行车?

所以他不最佳,谁最佳?

来源:倾听历史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