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正式开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次展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五大单元、240余件珍贵作品与文献,系
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五年级师生集体合作《向海洋宣战》,中国画,高296厘米,宽604厘米,196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玉珏《农场新兵》,纸本设色,135×90cm,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3月2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正式开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次展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五大单元、240余件珍贵作品与文献,系统梳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探索历程,展现岭南画派精神在学院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画改造中的“广美方案”
20世纪中叶,新中国美术教育面临重大转型。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下,传统中国画如何表现现实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观念问题。岭南画派以其“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成为推动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股激流。1953年,中南美专在湖北武昌成立,后南迁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在这一过程中由绘画系分出,组建为彩墨画系,最终定名国画系,标志着中国画学科在岭南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正式确立。
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岭南画派中坚力量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任教,他们以民族传统为本位,重构教学大纲与创作范式,在中国画改造中建立起“广美方案”——坚持传统、关注现实、重视写生、分科教学、兼容南北。这一方案不仅推动了中国画教育从师徒授受向现代学院体系的跨越,更将岭南画派先辈未竟的“新国画”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体系。
展示岭南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学科建设
“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分为五大单元,层层递进,全面呈现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建设图景。
第一单元:艺术为人民——主题性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如何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画家们所面临的共同时代命题。面对全新的社会形态,如何改造中国画以适应新社会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以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为代表的新一代岭南中国画中坚力量,以一件件富有时代感染力的现实主义力作,对当时有关中国画的诘疑作出了“国画是完全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的回应,体现了岭南中国画现代转型探索的重要成就。
第二单元:传统价值的再思——从彩墨系到国画系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画因“因循守旧”“脱离社会生活”而备受质疑。关山月、杨之光等艺术家通过写生与理论探讨,重新审视传统笔墨的价值。1957年,广州美院的彩墨画系更名为国画系,开启了中国画改造的新阶段。
第三单元:岭南山水画教学——《黎雄才山水画谱》的诞生。作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的《山水画谱》是学院山水画教学的经典教材。展览首次集中展出画谱原稿及教学示范作品,解析其“融汇古今”的创作理念。画谱中“树法”“石法”“云水法”等章节,将传统程式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体系,为岭南现代中国山水画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四写”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必经路。“四写”即摹写、写生、速写、默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中国画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日常课程训练路径,并延续至今。1960年,关山月、黎雄才带领师生前往广东湛江堵海工地速写采风,集体创作了《向海洋宣战》。这一作品不仅展示了集体创作的力量,呈现了中国画改造中的“广美力量”及其表现现实和时代主题的持续影响力。
第五单元:群贤毕至——与中国画坛的交流互动。岭南中国画的现代化并非孤立进程。本单元聚焦广州美术学院与全国艺术界的互动,展出傅抱石、潘天寿等国画大家的往来照片、画作等,既呈现了广州美院中国画学科在20世纪50-60年代在中国画改造浪潮中与全国画坛的交流互动情景,也展现了中国画领域书画家们“百花齐放”的盛况。
多维展陈:原作、文献、影像的综合呈现
为增强观展体验,展览采用“实物+数字”的复合展陈方式。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屏幕阅览黎雄才山水画谱中的《树木》《山石》《流水烟云写生》,近距离放大查阅当时国画系学子的学习资料;观看视频《湛江新港》、梁世雄的《湛江速写》,仿佛亲临惊涛骇浪的海面,实地体验、观察和速写围海大坝将要合龙的紧张战斗场面。这些多元媒介,让静态的展品“活”了起来。
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以本次专题展览的方式,旨在切入持续多年的中国画改造的讨论。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庄程恒认为,展览在呈现岭南中国画坛的革新力量及其独特贡献的同时,也以此展现一种历史选择的合理性思考: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历史性选择”何以促成了今天中国画的现状?而学院教育如何形塑区域的艺术风格与理念?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区域艺术风格形成的深层逻辑,更提醒我们,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始终需要在文化自觉中寻找立足点,在开放包容中探索其多元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4日(逢周一闭馆)。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来源:南都N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