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乌兰察布牧场上,六十三岁的其木格老人正将最后一只羊羔赶进圈舍。这位与草原相伴半生的牧民或许并不清楚,她所在的盟市正面临着29.95%的超高老龄人口占比。
清晨的乌兰察布牧场上,六十三岁的其木格老人正将最后一只羊羔赶进圈舍。这位与草原相伴半生的牧民或许并不清楚,她所在的盟市正面临着29.95%的超高老龄人口占比。
作为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和能源基地,内蒙古在2024年交出2.6万亿元GDP的亮眼成绩单背后,正经历着人口结构的深刻演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区60岁以上老年群体已突破546万大关,平均每五个草原儿女中就有一位银发长者。值得关注的是,地域差异形成的"东老西新"格局尤为显著——东部乌兰察布等传统牧区老龄化程度逼近30%警戒线,而西部鄂尔多斯等新兴工业城市则保持着18.2%的相对活力。
这种人口流动引发的"虹吸效应",使得牧区空巢老人比例攀升至74.5%,两成老年牧民仍在延续游牧传统。
面对持续五年的人口负增长和深度老龄化挑战,自治区政府祭出组合拳应对。现行177元/月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已高于全国基准,叠加高龄津贴和缴费激励机制,七十岁以上长者实际待遇最高可达基准线的130%。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园区,政府通过产城融合战略吸引青壮劳动力回流,近三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2万个;而在呼伦贝尔牧区,"流动养老驿站"项目已覆盖87个苏木,破解了分散居住带来的服务难题。
经济观察人士指出,内蒙古的养老实践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既要维系传统游牧文化的传承,又需应对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代际更替。随着2025年全国养老金基准上调窗口临近,这片承载着能源使命与生态重托的土地,正在探索一条独具北疆特色的养老保障新路径。
来源:花影舞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