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张大妈偷偷照顾瘫痪老伴 一场大雨后全楼道的邻居轮班上门帮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6:14 1

摘要:我家住在县城老旧小区的第三栋,没电梯,楼道窄,夏天闷热得像蒸笼。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我见证了人间最朴实的温暖。

我家住在县城老旧小区的第三栋,没电梯,楼道窄,夏天闷热得像蒸笼。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我见证了人间最朴实的温暖。

张大妈家在我楼上,六十出头,腰弯得像月牙。她家阳台上总挂着两条裤子——一条她自己的黑色布裤,一条她老伴儿的宽松灰裤。那条灰裤子无论刮风下雨都在那儿,晾了三年多,边缘都发白了。

老陈——张大妈的老伴,三年前中风瘫痪。那天我在楼下买菜,听见救护车的声音。等我提着韭菜回来,就看见张大妈跟在担架后面,手里攥着老陈的老式翻盖手机和一只拖鞋。

“张大妈,需要帮忙吗?”

她摇头,攥着那只拖鞋的手青筋暴起。

后来才知道,老陈上厕所时突然栽倒,拖鞋甩出老远。张大妈先是发懵,后来不知哪来的力气,愣是把老陈半拖半抱到床上,才去敲隔壁麻将队长刘姐的门。

老陈回来时,已经说不出话了,左半边身子不听使唤。医生说保住命就不错了,以后生活不能自理。

张大妈那天晚上下楼倒垃圾,看见我就说:“没啥大事,就是要多费点心思照顾他。”她手里提着的垃圾袋漏了,地上滴着黑水,她却没发现。

从那以后,小区里很少看见张大妈。她以前爱和楼下遛弯的老太太们聊天,现在门一关就是一整天。有时候我早上出门,能看见她趿拉着拖鞋去小区门口的早市,买两根葱,半斤豆腐,一小把青菜。她走路很快,像赶着去赴约。

有天我去她家送个快递(快递小哥懒得爬楼),敲门好久才开。张大妈头发乱糟糟的,眼圈发黑。

“没睡好?”我问。

“睡是睡了,就是断断续续的。”她接过快递,手上有股药膏味。

那是我第一次进她家门。屋里很干净,但到处是医疗用品。茶几上摆着血压计、药盒,墙角靠着轮椅,饭桌上有个按时提醒吃药的小闹钟,沙发扶手上挂着一个尿袋。电视开着,音量很小,播着些养生节目。

老陈躺在靠窗的床上,目光涣散地看着天花板。床头柜上放着一个对讲机,床边地上是一盆没倒的痰。

“他白天睡,晚上醒,闹腾得很。”张大妈压低声音说,“昨晚想喝水,我刚睡着,他就摇铃铛,吵醒我……”

我没接话,心想这日子怎么过。

她像是看出我的心思,笑了笑:“习惯了。他以前照顾我不也是这样?那会儿我生二娃,月子里发高烧,是他端屎端尿伺候我。”

“您儿女呢?”

“城东那边,有工作,有家庭,忙着呢。”她把粘在冰箱上的一张照片给我看,“这是孙子,上幼儿园了,聪明着呢。”

照片里是个圆脸男孩,旁边站着年轻夫妻。照片边缘已经泛黄,看样子有段日子没换了。

我出门时,看见她家门口放着个小钩子,挂着一把伞。那把伞布满补丁,伞骨有一根断了,用胶带缠着。

“这伞还能用?”

“防点小雨够了。”她又补充道,“这是老陈的,他说扔了可惜。”

之后几个月,我偶尔会遇见张大妈。她越来越瘦,脸颊凹陷,但总是梳着整齐的发髻。小区里有人说她把老陈一个人锁在家里,自己跑出来透气;也有人说她天天趴在老陈耳边念叨,说些陈年旧事,仿佛这样能把他唤醒。

这些话我一个字都不信。

楼道里有时会飘出她家的饭香,是熬得很烂的粥味。有次我回来晚,听见她家传出说话声。我以为是她儿女来了,后来发现是她在和老陈聊天,像是他能回应一样。

“今天菜场的黄瓜特别新鲜,我买了两根……”

“小区门口又在修路,尘土大得很,得把窗户关严实……”

“电视里说最近要降温,我把你那件绿毛衣找出来了……”

有天半夜,我被敲门声惊醒。张大妈站在门外,头发散着,手里拿着老陈的药盒。

“能不能借点水?”她声音颤抖,“水管突然没水了,老陈该吃药了。”

我倒了一杯水给她,她接过去,手抖得厉害。

“没事吧?要帮忙吗?”

“不用,不用。”她摆手,“就是今晚他有点喘,医生说得按时吃药。”

第二天清早,水电工上门修水管。原来是她家水管爆裂了,水流到电线上,把保险丝烧断了。水电工告诉我,张大妈一个人用脸盆接水,把满地水舀到马桶里冲,忙活了大半夜。

“也不知道她哪来的力气。”水电工摇头,“那老头子躺在床上,尿了一裤子,她又是换裤子又是铺床单的。”

我想起她家那条总挂在阳台上的灰裤子,心里一阵酸楚。

那天下午,我敲开她家门,说是送点刚做的糖醋排骨。其实是想看看情况。

张大妈正跪在地上擦地板,老陈躺在床上,盖着一条印着向日葵的毯子,毯子边缘磨得起了毛球。地上一片狼藉,水渍还没干。

“大妈,我来帮忙吧。”

她起初拒绝,后来实在没力气,就让我帮她把床挪了挪位置。床很沉,我和她一起用力才挪动。我注意到床底下塞着几个尿不湿的包装袋和一双发黄的旧拖鞋。

老陈的眼睛突然盯着我看,张大妈立刻过去,轻声说:“这是小王,楼下的。”

我惊讶地发现,老陈的眼里闪过一丝了然。他的目光移向墙上的相框,里面是他和张大妈年轻时的合影。照片里,他高大挺拔,搂着张大妈的肩膀,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张大妈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眼里泛起泪光。

“那时候他刚从农场回来,我们去照相馆拍的。他说要穿新衣服,特意买了那件格子衬衫。”

照片旁边是个小小的录音机,上面落了层灰。

“那是老陈的宝贝,以前每天都听。现在坏了,也懒得修。”

我注意到录音机旁放着几盘磁带,标签写着”评剧选段”。

就在那年夏末,一场暴雨突然袭来。

那天雨下得很凶,雷声隆隆,我正发愁该怎么去上班,突然听见楼上传来”咚”的一声巨响,接着是张大妈的哭喊声。

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楼,门开着,满地是水。张大妈跪在地上,老陈躺在她身边,额头上有块青紫。屋顶一角漏着雨,水滴落在老陈身上。

“我、我刚出去倒垃圾,他不知怎么从床上滚下来了!”张大妈哭着说,“我抱不动他!”

我赶紧打电话叫了救护车,又敲开了其他几家邻居的门。很快,刘姐、退休的李大爷、还有楼下新搬来的年轻夫妻都来了。

大家七手八脚把老陈扶回床上,年轻小伙子去堵漏水的屋顶,刘姐帮着拖地,李大爷拿来了自家的医药箱。

张大妈站在一旁,浑身湿透,不停地道谢。

“大妈,您这样不行啊,”刘姐皱眉道,“老陈这么重,您一个人照顾不了。”

“我能照顾,我能行……”张大妈抹着眼泪说。

那天晚上,我们轮流在张大妈家守夜。医生说老陈只是皮外伤,但今后更需要细心照料。我发现张大妈家里缺这少那:药快吃完了没钱买,轮椅的轮子坏了没修,老陈用的褥子薄得可怜。

最让我揪心的是张大妈自己。她脸色蜡黄,眼袋很重,看上去随时会倒下。

“张大妈,您也得顾好自己啊,”我说,“要不让儿女来帮忙?”

她摇摇头:“孩子们自己也不容易。女儿刚生了二胎,儿子工作忙,经常出差。”

她指着冰箱上的全家福:“上个月他们来看我们,带了很多东西。老陈那天特别高兴,眼睛一直盯着他孙子看。”

照片里的小男孩长高了,笑得很甜。我注意到照片旁边贴着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爷爷奶奶,我会好好学习!”

第二天早上,刘姐又来敲门,她带来个建议:“咱们小区这么多住户,不如大家轮流来帮忙,每天腾出点时间。”

起初只有几个人响应,后来越来越多。小区业委会的王阿姨做了个值班表,贴在张大妈家门口。每天总有人来帮忙:退休教师孙老师来读报纸给老陈听;开小卖部的赵大姐带来特制的软米饭;李大爷教张大妈按摩的手法;年轻的小夫妻帮着跑腿买药;做木工的黄师傅给老陈做了个便于使用的床头柜。

最让我惊讶的是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单元门口保安,他安静地修好了那台老旧录音机,还找来几盘老评剧磁带。

“我妈以前也喜欢听这个,”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觉得老人家可能想听。”

从那天起,老陈床头总会响起评剧的唱段。有时候我经过,能看见他眼角有泪光闪动。

张大妈也渐渐有了精神,脸上偶尔能看到笑容。她开始在楼道里和人打招呼,有时还会下楼转转。

有天下午,我送洗好的床单上楼,看见张大妈正喂老陈吃苹果泥。窗外阳光正好,洒在他们身上。老陈眼神清明了许多,嘴角微微上扬。

“他好像在笑!”张大妈激动地说。

我走近一看,老陈确实在笑,虽然只是嘴角轻轻抬了抬。张大妈眼里闪着泪光,但这次是高兴的泪。

“医生说他可能在好转,”她低声说,“不一定能恢复说话,但是意识清醒多了。”

录音机里正播放着一段婉转的唱腔,老陈的手指在床单上轻轻敲着节拍。

那个冬天特别漫长,但张大妈家总是温暖的。不知不觉,大家形成了默契: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多做一份送去;谁下班路过药店,就帮着抓药;谁有空,就上去陪老两口说说话。

春节前,张大妈的儿女回来了。他们看到父亲状况好转,又看到邻居们的帮助,感动得不行。女儿提出要接父母去城东住,被张大妈婉拒了。

“这里住习惯了,再说有这么多好邻居,比在哪儿都强。”

她儿子站在门口,看着墙上贴的值班表,眼圈红了。他从钱包里拿出一沓钱,想塞给刘姐,被刘姐推了回去。

“我们不图这个,”刘姐说,“你妈这么多年在小区,帮了多少人啊?当年你爸退休那会儿,谁家有点木工活,他二话不说就去帮忙。这都是应该的。”

张大妈的女儿强忍着泪,拍了张全家福贴在冰箱上,把旧照片小心翼翼地收好。

现在,张大妈家阳台上不再只有那两条裤子了。有时候是一床新被罩,有时候是刚洗的窗帘,有时候甚至有小孩子的衣服——那是张大妈帮小区里照看孩子的年轻父母洗的。

她说:“能帮就帮一把,都是邻居嘛。”

我听小区物业说,老陈的情况稳定了很多,偶尔能说出几个字。张大妈前些日子还扶着他在楼道里走了几步,虽然很慢,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奇迹。

昨天,我和刘姐一起去看他们。刘姐带了刚出锅的肉包子,我带了几本杂志。推开门,看见张大妈正在给老陈梳头。他坐在轮椅上,穿着那件绿毛衣,看上去气色好多了。

阳台上,那条灰裤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新裤子。我知道,那是张大妈刚买的。

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有些已经开花了。墙上挂着邻居们送的全家福,录音机里播放着舒缓的曲子。一切都很安静,却又充满生机。

有人说苦难会让人孤立无援,但我在这个老旧小区里看到的是:哪怕再平凡的生活,也能因为彼此的温暖而变得不那么艰难。

今天我下楼买菜,又路过张大妈家门口。门开着,能听见里面传来笑声。轮班表已经改成了”探访表”,上面写着各家要带的东西:水果、点心、书籍。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远亲不如近邻”吧。在这个匆忙的时代,我们虽然住得越来越近,心却常常离得很远。但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伸出手去,就能触碰到彼此的温度。

站在楼道口,我闻到雨后泥土的气息。抬头看,张大妈家阳台上,那把补了好几次的旧伞正在阳光下晾晒。

来源:白开水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