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画像前一个“点烟”的动作,最近把网上的讨论搅得沸沸扬扬。有人拍着桌子骂这是对文学巨匠的亵渎,说“连先生都敢调侃,没教养”;也有人觉得冤枉,说这不过是年轻人站在画像前,想起先生抽烟写文章的模样,随手比的一个动作,犯不着上纲上线。
鲁迅画像前一个“点烟”的动作,最近把网上的讨论搅得沸沸扬扬。有人拍着桌子骂这是对文学巨匠的亵渎,说“连先生都敢调侃,没教养”;也有人觉得冤枉,说这不过是年轻人站在画像前,想起先生抽烟写文章的模样,随手比的一个动作,犯不着上纲上线。
要我说,吵之前先搞清楚两件事:鲁迅本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点烟”动作到底藏着什么?
先说鲁迅。他从来不是课本里那张黑白照片上,板着脸、没半点烟火气的“符号”。翻开回忆录就知道,他写文章时烟不离手,书桌角总摆着烟盒,深夜改稿累了,就点根烟靠在椅背上琢磨句子。当年他写《狂人日记》,就是在烟雾里敲下“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写《记念刘和珍君》,烟灰缸里的烟蒂堆了半满,才写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抽烟对他而言,是提神的习惯,更是思考的陪伴——这是实打实的历史,不是后人编的故事。
再看年轻人的“点烟”。去绍兴鲁迅故里的人都见过,画像挂在纪念馆的墙上,先生穿着长衫,手指间夹着烟,眼神里带着劲儿。有年轻人站在画像前,想起课本里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起先生骂过的“假洋鬼子”、同情过的“祥林嫂”,心里觉得亲近,就抬手比了个“点烟”的动作,有的还会念叨一句“先生,您当年写文章是不是也这样”。他们没真抽烟,没破坏画像,更没说过一句不尊重的话,不过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跟这位“课本里的老朋友”打个招呼。
可偏偏有人见不得这个动作,张嘴就扣“冒犯”的帽子。他们说“要尊重先人,不能这么随意”,可他们的“尊重”,本质是把鲁迅塞进“神坛”的套子——好像先生必须被供着,只能被严肃地祭拜、生硬地背诵,不能有一点“活人”的温度。他们忘了,鲁迅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装腔作势。当年他骂那些捧着古籍、故作高深的文人是“假古董”,骂那些守着旧规矩不放的人是“奴才”,现在这些拿着“正经”当挡箭牌的人,不就是先生当年批评的模样?
还有人说“会教坏小孩,让小孩觉得抽烟是对的”。这话更站不住脚。哪个家长带孩子去纪念馆,会指着年轻人的动作说“你看,抽烟好”?反而会跟孩子讲“这是鲁迅先生,他当年用文章叫醒了很多人,他抽烟是为了提神写更多好文章”。真正能影响孩子的,是鲁迅笔下的精神,不是一个比划的动作。要是连这点判断力都没有,倒不如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好好跟孩子讲过先生的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骂得最凶的人,大多没真正读懂鲁迅。他们背得出“横眉冷对千夫指”,却没读懂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记得住先生批判过的“旧礼教”,却自己搞出“必须严肃对待鲁迅”的新规矩。先生当年写文章,就是希望后人能独立思考,不被规矩捆死,现在年轻人没被“只能严肃纪念”的框框困住,用自己的方式亲近经典,这恰恰是先生想看到的——总比把先生的文章当考题背,背完就忘,要强得多。
其实这事说到底,不是“点烟”该不该,而是我们该怎么对待经典。要是把鲁迅当成只能远观的“标本”,那他的文章再深刻,也会变成死气沉沉的文字;要是能像年轻人这样,把他当成“能对话的前辈”,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也是在让他的精神活过来。
别再拿“冒犯”当枷锁了。年轻人给鲁迅“点烟”,点的不是烟,是对这位老先生活力的认可,是和他精神的共鸣。这种共鸣,比那些刻板的规矩、空洞的口号,珍贵多了。
来源:花辞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