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砸下100亿“医药并购王炸”,万亿产业开启“收割模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18:59 1

摘要:引言:当“并购”遇上“万亿风口”2025年的春天,北京医药圈炸响一声惊雷——100亿元规模的医药并购基金横空出世。这可不是普通的投资动作,而是一记精准落子在万亿产业棋盘上的“胜负手”。

引言:当“并购”遇上“万亿风口”
2025年的春天,北京医药圈炸响一声惊雷——100亿元规模的医药并购基金横空出世。这可不是普通的投资动作,而是一记精准落子在万亿产业棋盘上的“胜负手”。

当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开始挥舞并购大旗,这场资本游戏背后,是一场关于产业升级、技术卡位与国际话语权的宏大叙事。

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成为全国首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这个数字背后,是11个AI三类医疗器械全国首发、9款创新药械产品仅用两个月获批的“北京速度”。

但万亿门槛绝非终点——北京市科委早已喊出“双发动机”战略:一面用政策红利点燃创新药械的星星之火,一面用资本杠杆撬动产业整合的燎原之势。

新设的100亿元并购基金,正是这把“杠杆”的升级版。

过去一年,北京200亿元医药健康投资基金已撬动近100亿元社会资本,完成44项投决,直接催生了赛诺菲10亿欧元胰岛素基地、GE医疗“灯塔工厂”等标杆项目。如今再加码并购基金,目标直指“全周期接续支持”——从初创企业的技术萌芽,到成熟企业的市场收割,资本链条再无断点。

不同于传统风投的“广撒网”,医药并购更像一场“精准外科手术”。北京市医保局局长马继业直言:“要构建市区协同的产业基金体系,让优质标的‘长得出’‘留得住’‘跑得快’。”

刀锋一:破解“卡脖子”困局
中国创新药企常陷“研发强、商业化弱”的怪圈。以信达生物为例,尽管2024年首次盈利,但3.3亿元净利润背后是94亿元营收——规模效应仍未完全释放。并购基金或将瞄准这类“技术强、渠道弱”的Biotech,通过整合渠道资源,助其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谷”。刀锋二:狙击国际巨头短板
罗氏与默克刚在中国市场联手推进肺癌靶向药,第一三共的ADC新药DS-3939a也火速在华获批临床。面对外企的“组团进攻”,北京并购基金或化身“本土护卫舰”,支持国内药企吞并海外技术团队或专利资产,快速填补管线空白。刀锋三:激活“僵尸资产”
据瑞银报告,部分创新药企现金流仅能维持数月,大量优质资产面临“贱卖”风险。此时百亿基金入场,无异于一场“产业救援”——用资本寒冬里的低价筹码,重构产业链价值。

北京并购基金的设立,看似是资本运作的“明棋”,实则暗藏三重战略博弈:

政策红利VS市场逻辑
“32条创新药新政”已将临床试验审批时限砍半,AI审评、多部门“握手机制”让创新药械上市周期缩短30%。但政策红利需要市场化工具承接——并购基金正是打通“实验室-资本市场-临床应用”闭环的关键齿轮。规模效应VS技术壁垒
当烟台丰金制药、复星医药等企业纷纷扩产,原料药产能过剩隐忧浮现。并购基金或推动“供给侧改革”:通过收购低效产能、整合技术专利,将“量的扩张”升级为“质的垄断”。本土深耕VS全球化野心
北京已吸引8家外资药企设立研发中心,但赛诺菲、GE医疗的布局也倒逼本土企业升级。并购基金可能扮演“双向桥梁”:对内整合资源打造“航母级药企”,对外收购海外标的实现“技术超车”。必然一:行业集中度飙升
百亿基金入场后,“小而美”的Biotech或将加速向“平台型药企”聚集。参考京东健康通过并购实现582亿年营收的路径,医药赛道可能重现互联网行业的“赢家通吃”定律。必然二:资本与技术“螺旋上升”
脑机接口、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单点突破已不足以支撑竞争。唯有通过并购整合,才能将“北脑二号”这样的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覆盖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完整生态。必然三:北京模式的全国复制
从“AI医疗器械揭榜挂帅”到“医药并购基金”,北京正打造一套“政策+资本+技术”的创新范式。这套组合拳一旦验证成功,或将催生更多城市效仿,掀起全国性医药产业重组浪潮。

结语:并购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的发令枪
100亿并购基金的落地,恰似北京医药产业“成年礼”上的宣言:它不再满足于做创新火种的培育者,更要成为产业规则的制定者。当资本利刃切开万亿蛋糕,一场关于技术主权、产业话语权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或许正如马继业所言:“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次让中国医药站在世界前排的集体冲刺。”


你认为百亿并购基金将最先“收割”哪个赛道?AI制药、细胞治疗,还是ADC药物?评论区聊聊你的洞察!

来源:刘栖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