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息烽县城东北郊的大山沟,贵州拖拉机电机厂的发展变迁,是三线建设企业的一个缩影。从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到产品畅销时的辉煌,再到市场竞争中的衰落,最后走向破产,这一系列的历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作者:李星
资料看拖电厂老照片点击:记忆:息烽贵州拖拉机电机厂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息烽县城东北郊的大山沟,贵州拖拉机电机厂的发展变迁,是三线建设企业的一个缩影。从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到产品畅销时的辉煌,再到市场竞争中的衰落,最后走向破产,这一系列的历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三线建设,扎根息烽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时间,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贵州,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也迎来了众多企业的迁入,贵州拖拉机电机厂便是其中之一。
1966年9月11日,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在息烽县城东北郊的大山沟破土动工。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草丛生、荆棘遍地的地方,狼、野猪、狍子和毒蛇时常出没。然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毅然投身到这片土地的开发建设中。
1969年底,张一新(前排左一)等第一批建设者合影。
张一新,1947年出生,曾担任原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工会主席。中专毕业后,1968年8月,他被分配到八机部三线建设贵州息烽指挥部,随后又被分到正在建设中的贵州拖拉机电机厂。他回忆道:“我到厂时,拖电厂已建设了两年。虽已修建了5栋办公和宿舍楼,但一同分来的学生众多,有150多个,大多数人只能住在仓库里,睡通铺。”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一心只为建设好工厂。
张一新被安排到民工办公室,和同事带领民工开山作业。他们的工具极为简陋,只有手锤、钢钎、锄头、铁铲、手推车、箩筐和扁担,没有挖掘机,完全靠人力一点点地开辟出工厂的地基。“打炮眼、装炸药、放炮开山以及搬运土石方,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挑战,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张一新说道。
一年后,张一新调到工地指挥部负责宣传工作,出“工地战报”,每周一期,从采访写稿、征稿、编辑排版到刻印和分发,都由他一人完成,每半个月还要出墙报。在那个信息传播有限的年代,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工地的建设进展和工人的奋斗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
1983年,拖电厂参加息烽运动会获奖。
1970年底,车间、厂房陆续建成,进入边试产、边完善阶段。1971年4月27日,工厂开始调试生产,生产出第一批175台ZF04A直流发电机。1972年7月15日,一机部批文,同意正式投产。此时,工厂的主要配套设施已完善,全厂职工达1100多名。
产品多样,初现辉煌
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原设计生产拖拉机和柴油机的起动机和发电机,以及维修用的电柜与整流子,为硅整流发电机使用的二极管。规模为年产起动机、发电机7万台,二极管20万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1971年,张一新(后数第五)等10名分到拖电厂的省机械学校同学合影。
八十年代初,农机产品市场趋于下降,加上工厂生产的电柜不过关,影响了产品质量和销售。面对困境,工厂积极寻求转型之路。与贵州山地研究室共同研制、生产“庆丰”5HJ-0.5A和W型农用烘干机。1980年10月13日,决定在保留原电机产品一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部分转产M50型“山鹰”牌摩托车。
“山鹰”牌摩托车的推出,迅速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可靠的性能,畅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最高年产量近2万辆。1983年11月,MA50型“山鹰”轻便摩托车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同年12月6日,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并获贵州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5年,“山鹰”摩托车被评为“群众喜爱的贵州产品”第一名。一时间,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声名鹊起,贵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先后到厂采访报道。
来宾试用刚下线的山鹰摩托车。
张一新记得,在工厂发展的辉煌时期,自己先后10多次到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出差,见证了“山鹰”摩托车在外地的风光,成为拖电厂出差较多、走得最远的人。而如今,虽然工厂已不复存在,但那段奋斗的岁月,始终铭刻在他的心中。
工厂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省市各级政府给予了极大关心。在建厂基建条件最艰苦时期,省京剧团、省豫剧团、市木偶剧团、市歌舞团分别到厂慰问演出,贵州籍世界乒乓球双打冠军王家声也带队前来表演球艺并指导,息烽县电影公司还不定期到厂放映露天电影。
1980年,工厂修建了大礼堂,露天电影转为室内。厂里成立了文艺表演队,自编自演,还设有图书室,成立了诗词组、绘画书法组、写作组,不定期举办展示活动。厂里每年都举办运动会,还组队参加息烽县运动会和安顺地区运动会,多次取得好成绩。职工家属们在这片大山沟里,过上了丰富多彩的生活。1981年,拖电厂子弟学校高中毕业生何飙以525.5分的总成绩获贵州省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
搬迁合并,陷入困境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83年,国务院决定将部分过于偏远的三线企业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城市周边。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和贵州汽油机厂一同被安排搬迁到贵阳小河。具体搬迁工作1990年才开始,1991年秋,拖电厂全部搬离息烽。
搬离老厂前,一批创建者合影。
张一新,这位见证了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兴衰全过程的三线建设者,在工厂搬迁后,负责老厂遗留工作,直到1995年全部结束,成为撤离息烽的最后一个三线人。后来,这位70多岁的老人回忆起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忍不住感慨万千。
来到小河区后,贵州拖拉机电机厂与贵州汽油机厂合并为贵州动力机械厂。新的厂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足,本以为会为工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市场的风云变幻让人始料未及。
1972年,张一新(后排左二)和同事在厂房前。
1990年代,国内摩托车市场迅速崛起,竞争愈发激烈。重庆嘉陵、建设等企业纷纷引进日本先进技术,推出高性能的摩托车和发动机,产品性能和质量远远超过贵州动力机械厂的产品。这些企业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给贵州动力机械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贵州动力机械厂由于产品自主研发,马力小,又缺乏国家支持,逐渐陷入了困境。企业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巨额债务。1997年初,贵州动力机械厂最终宣告破产。这个曾经在三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未能抵挡住竞争的压力,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短暂重振,终告破产
1997年10月,中国轻骑集团伸出了援手,收购了破产的贵州动力机械厂,成立了中国轻骑集团贵阳摩托车有限公司。原厂区的设备被分流至民营车企,部分技术骨干也带着“山鹰”发动机的工艺加入了民营企业。
新成立的中国轻骑集团贵阳摩托车有限公司,在初期也曾试图重振旗鼓。他们投入资金,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希望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然而,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企业管理不善,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2001年8月,中国轻骑集团因自身经营不善,严重亏损,难以维持贵阳摩托车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最终宣告破产。曾经热闹的工厂变得冷冷清清,机器停止了运转,只剩下空荡荡的厂房和锈迹斑斑的设备,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80年代中期,张一新在调试电影放映机。
张一新说道。“三线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使国家从美苏两国的双重威胁中傲然突围,获得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成就巨大。作为一名三线人,我为自己的青春没有荒废、人生没有虚度而深感自豪。”
时代落幕,精神留存
那些曾经破败的厂区厂房,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却以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默默地见证着时代的更替,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沧桑之美。它们是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是一代人奋斗的丰碑。
贵州拖拉机电机厂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所承载的三线精神,将永远留存。那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声 明 我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本人,将及时予以致歉/删除。来源:云乐茶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