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市场的复杂生态中,每一款产品都面临着多方面的审视与考验。太享贷作为太平洋保险旗下一款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近年来却深陷诸多危机与挑战之中。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金融市场的复杂生态中,每一款产品都面临着多方面的审视与考验。太享贷作为太平洋保险旗下一款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近年来却深陷诸多危机与挑战之中。
「于见专栏」认为,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产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对消费者权益、市场秩序以及金融行业的健康生态有着深远影响。
对于太享贷而言,其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更是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的障碍。那么,太享贷如何正视危机,突出重围?
合规性频遭诟病,游走在监管边缘
高利息一直是贷款类企业的通病,太享贷也不例外。例如,2024年广东315晚会对太享贷的曝光,就将太享贷的高息费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实际案例中,如符先生借款10万元分36期还清,除正常的本金和利息外,每月还需支付1250元的保险费,36期共计45000元,再加上9307.06元的贷款利息。
经专业人士计算,符先生加上保费的贷款利率高达30.82%,而不加保费的贷款利率仅为 5.95%。与之类似的还有刘女士、孙先生、鲁女士等众多消费者等,他们加上保费后的贷款利率分别达到 34.66%、25.93%、25.76% 。
根据相关规定,在2021年,以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高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计算,四倍也仅为15.4%,而这些消费者的实际贷款利率远远超出了规定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太享贷这种将保费变相纳入利息,从而抬高整体贷款利率的做法,严重违反了监管部门对于贷款利率上限的规定,使得消费者承担了远超合理范围的借贷成本。
除了利息高得离谱外,太享贷强制搭售保险的行为也屡遭诟病。据了解,消费者在办理太享贷时,往往 “被要求” 额外购买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 “人身意外伤害险”。
据报道,工作人员在介绍产品时,对于这一强制搭售的保险,不仅不主动向消费者说明,甚至在消费者询问时还含糊其辞。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违反了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得强制捆绑、强制搭售产品或者服务的规定。
而且,从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太享贷强制搭售保险扭曲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使得消费者无法基于自身真实需求和意愿进行选择,也阻碍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除了高息费、捆绑销售等合规问题外,太享贷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例如,一些消费者投诉表示,在办理太享贷业务时,对于保费的构成、用途以及保险条款的详细内容等关键信息,往往得不到清晰明确的说明。
更有不少消费者,是在还款过程中才发现高额的保费支出,而在签订合同时,业务员将保费描绘为利息的一部分,误导消费者。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高成本的借贷陷阱,无法做出理性的决策。
从财经法规角度,金融产品的销售方有义务向消费者充分披露产品的所有重要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太享贷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违反了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则。
由此可见,太享贷一直游走在违反监管规定的风险边缘,甚至在合规与违规的灰色地带反复试探。而其发展潜在的风险,也有一触即发之势。
市场竞争加剧,太享贷如何突出重围?
实际上,太享贷除了面临监管层面的内忧外,还面临着外部行业竞争所带来的挑战。而且,这种竞争,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来自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要知道,个人贷款市场,一直是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战场。而这些企业与机构,往往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巨大的存量客户规模,以及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在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对比之下,太享贷在贷款利率方面,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例如,一些银行针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年化利率仅为5%-10%,远低于太享贷加上保费后的实际利率。而在风险评估方面,银行经过长期积累,建立了完善的信用评估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从而合理地确定贷款额度和利率。与之相比,太享贷同样略逊一筹。
其二是太享贷正在接受新兴金融科技平台的冲击。众所周知,近年以来,新兴的金融科技平台不断崛起,虽然经过了早年P2P野蛮生长阶段,但是如今也逐渐在走向规范化。
而且,这些平台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其贷款产品更是因为具备申请流程简便、放款速度快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于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
例如,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线上化的操作,借款人只需在手机上填写相关信息,几分钟内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审核通过后资金迅速到账。相比之下,太享贷的业务流程相对繁琐,消费者需要提供较多的资料,且审核时间较长。
此外,金融科技平台还能够根据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太享贷在产品创新和个性化服务方面相对滞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行业整体竞争的加剧,也让太享贷的市场份额被蚕食,其利润空间与盈利能力也面临巨大挑战。众所周知,近年来,个人贷款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在这一领域的布局。除了传统银行和新兴金融科技平台,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也在不断争夺市场份额。
激烈竞争之下,太享贷为了获取更多客户,也势必需要付出更多的营销费用,以及更多的获客成本,由此也导致了,其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市场份额也难以与头部品牌相提并论。
消费者投诉不断,信任“裂缝”恐难修复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太享贷因为高利息、捆绑销售而遭到合规质疑的同时,其消费者口碑也十分堪忧,目前也在其消费者群体中,积累了大量的负面口碑。
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 “太享贷” 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投诉记录多达千余条。消费者在投诉中不仅对产品的不合理收费表示不满,还对其服务质量、催收方式等提出质疑。
这些负面评价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个消费者的负面经历可能会引发众多潜在客户对产品的不信任。
许多潜在客户在选择贷款产品时,会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当大量负面评价映入眼帘时,他们往往会对太享贷望而却步,转而选择其他更具口碑的产品。这种负面口碑的传播,严重损害了太享贷的品牌形象,使得其在获客方面面临巨大障碍。
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不少消费者投诉称,太享贷通过一些暴力手段进行催收,也有一些消费者表示,其利息高得离谱,7万元的贷款还了半年多,还欠6万元。
图源:黑猫投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太享贷主要面向的是信用资质相对较弱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本身违约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由于产品存在高息费问题,使得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增大,这进一步增加了违约的风险。当借款人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时,太享贷作为提供贷款保证保险的一方,就需要承担赔付责任。
年报信息披露,2020-2022年,太平洋产险保费收居前5位的商业保险险种均包括保证保险。同期,太平洋产险保证保险保费账面余额分别为97.5亿元、115.29亿元、128.76亿元,坏账准备分别为2.7亿元、4.04亿元、6.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产险保证保险坏账准备金额呈增长趋势。这也反映出太享贷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也意味着,如果太享贷不能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不断攀升的坏账将对太享贷的盈利能力和资金流动性造成严重冲击。
结语
作为太平洋保险旗下的产品,太享贷原本有“大厂”背书,可以让用户更有信任度。但是实际上,太享贷因为合规性存疑、消费者口碑不佳,各大消费者投诉平台投诉不断,从而让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其面向的消费人群信用资质相对较弱、逾期以及产生坏账的几率更大。加上行业竞争激烈,而太享贷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其未来将如何突围也是一个未知数。
期待太享贷这个有一定发展潜力,也能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玩家,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从而经久不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来源:于见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