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又在公开选帅!洋帅功过点评,扩大群众基础才是成功的关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6:03 1

摘要:9月5日,中国足球协会发布了关于公开选聘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的公告,旨在大力加强新周期国家队建设,提升国家队竞技实力和水平,目标是完成2030年世界杯参赛任务。

9月5日,中国足球协会发布了关于公开选聘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的公告,旨在大力加强新周期国家队建设,提升国家队竞技实力和水平,目标是完成2030年世界杯参赛任务。

在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中,选聘外国教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举措,回顾这一过程及其结果,对当下中国足球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

中国足球选帅工作长期坚持洋帅道路。早在1992年,施拉普纳成为中国国家队历史上的首位洋帅。当时,他享受到了极高规格的欢迎,专机接其抵达北京,下飞机时红毯铺地,球迷自发组成欢迎队伍。

施拉普纳对国足各方面进行规范,努力让球队更加专业化,还运作了一些球员前往德国留洋。但在1993年世预赛中,国足兵败伊尔比德,施拉普纳随后被降职为男足顾问,并于1994年广岛亚运会后正式离任。​

1998年,国际足联高级教练员讲师、英格兰人博比・霍顿成为中国男足主教练。他的“平行站位”等理念展现出深厚功力,赢得了中国球员的普遍信任。然而,由于带领国奥队征战奥运会预选赛失败,霍顿最终黯然下课。​

2002年日韩世界杯,米卢带领中国队成功打入世界杯,这是中国足球史上的高光时刻。但在预选赛过程中,米卢争议不断,与国脚不合、受媒体批评,世界杯上中国队3战0进球9失球的表现也引发诸多质疑。​

此后,阿里-汉、杜伊、福拉多等洋帅相继执教,但大多都未能取得理想成绩。阿里-汉虽获得亚洲杯亚军,却因世界杯预选赛上小分不敌科威特被定义为失败;杜伊和福拉多在混乱的奥运战略下,奥运失败且世界杯预选赛脆败,最终成为“罪人”。​

纵观这些洋帅的执教经历,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很多洋帅在上任前对中国足球与中国球员缺乏足够了解,对亚洲足球的特点和竞争态势把握不足,如卡马乔在执教初期对伊拉克核心球员认识不够,导致在20强预选赛中遭遇挫折。

另一方面,中国足球选帅机制存在问题,选帅过程不够透明、科学,存在诸多人为因素干扰,使得一些并不真正适合中国足球的洋帅上位。​

在不断尝试聘请洋帅却鲜有成功的情况下,中国足球应深刻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切实搞好中小学足球教育刻不容缓。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广泛开展足球运动,中小学要把足球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并纳入课后延时服务,做到校校踢足球、校校有球队。

通过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推广足球运动,能够培养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让更多孩子参与到足球活动中来,从而扩大足球人口基数。​

只有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才有可能涌现出更多具有天赋的足球苗子。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足球、热爱足球,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系统训练,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才会逐步提升。

而且,完善的中小学足球教育体系,能够为后续的专业青训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形成校园足球推广普及、专业青训强化提高的科学工作格局。​

此外,大力发展中小学足球教育,还能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通过校园足球赛事、足球社团活动等,让足球文化深入人心,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足球事业。

《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中也强调了要广泛宣传足球的教育、健康、激励价值和多元育人功能,弘扬健康向上的足球文化,而中小学正是传播足球文化的重要阵地。​

中国足球在选聘洋帅的道路上经历了诸多波折,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从这些经历中吸取教训,将发展重点回归到国内,切实加强中小学足球教育,扩大群众基础。

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有可能在未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实现2030年世界杯参赛目标以及更长远的发展愿景。

此次中国足协公开选聘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希望能在总结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更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在抓好国家队建设的同时,不忘夯实国内足球发展的根基。

来源:史海流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