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共绘“莓”好“蓝”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8:20 1

摘要:三十公里外,西昌水果批发市场内一片忙碌。巫云刚正有条不紊地指挥工人,将印有“大凉山蓝莓”字样的泡沫箱稳稳地搬上冷链车。“一天能发出去400斤左右,今天这批货得发往成都山姆会员店。”就在采访间隙,巫云刚的手机不时弹出新订单,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仿佛与山间晨光一同苏

在3月和煦的阳光照耀下,西昌市高草乡的蓝莓园仿若一座紫色宝库,颗颗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紫黑色的果实上还凝结着晶莹的露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

种植户赵德霞弯腰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指尖很快便沾满了蓝莓独有的果粉。

三十公里外,西昌水果批发市场内一片忙碌。巫云刚正有条不紊地指挥工人,将印有“大凉山蓝莓”字样的泡沫箱稳稳地搬上冷链车。“一天能发出去400斤左右,今天这批货得发往成都山姆会员店。”就在采访间隙,巫云刚的手机不时弹出新订单,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仿佛与山间晨光一同苏醒,奏响一曲产业发展的乐章。

“年均2000小时光照”“15℃昼夜温差”“纯净水源”的“生态三件套”构建起凉山蓝莓种植的核心优势。在这里,蓝莓果径18mm以上占比超70%,花青素含量高达476mg/100g ,远超普通品种。

截至2024年,凉山蓝莓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年产量达1.09万吨,已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中的“紫色支撑”。

然而,产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隐忧。从种植技术的“卡脖子”到市场竞争的“内卷”,凉山蓝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科技的东风已悄然吹来,智慧农业、农旅融合、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正为这颗小浆果注入新的活力。

高原密码:自然馈赠与市场狂欢

走进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宁实验基地,一场关于蓝莓胚珠的解剖实验正在无菌培养室里紧张进行。经作所所长王云梅全神贯注,眼神中透着对科学的敬畏与探索的执着。

“年均2000小时光照是天然的糖分转化器,15℃昼夜温差让花青素翻倍积累。”王云梅轻声解释着这些自然密码。监测数据显示,凉山蓝莓花青素含量达476mg/100g,是普通品种的1.8倍,这一数字背后,是大自然对凉山的偏爱,也是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的成果。

市场也用真金白银为这份“阳光存款”进行了投票。

成都的游客彭群英漫步在蓝莓园中,边品尝边赞不绝口:“阳光充足,口感非常好。”

市场里,市民邱朝峰精心挑选蓝莓,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选择购买蓝莓主要是花青素高,口感甘甜合口。”

在销售战场上,凉山蓝莓凭借原产地优势,如勇猛的战士一路披荆斩棘,销量飙升。“目前每天的销量在700到1000斤左右,销售渠道线上和线下各占一半。”水果店主陈晏感慨万千。

种植户赵德霞望着满筐成熟的蓝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着说道:“看,这个就是今天刚摘的蓝莓,又大又香又甜,这两天量起来了,园区里每天都要几十人摘,每天能摘到1000多斤。”

批发商巫云刚也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天能运走400斤左右,大点的批发商能运走一两千斤。”

本地的龙头企业更是将凉山蓝莓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产品不仅畅销川渝、北上广深等地区,还成功打入香港市场,进驻华润Ole、山姆会员店等商超。“2024年,实现蓝莓销售收入1.2亿元。”凉山晴川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传富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与欣慰。

暗流涌动:甜蜜背后的苦涩

在西昌天喜集团的智能温室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EC值和pH值。“蓝莓温室相对设计的规格要高一些,设施一亩地投入大概是十万元。”天喜集团园艺公司生产技术总监任明丽一边操作着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而在二十公里外的散户种植区,赵德霞还在因为没有自有技术而发愁,“蓝莓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都是请管理公司来给指导技术。”

这种割裂折射出产业的深层矛盾:2024年全州1.3万亩蓝莓中,龙头企业掌控着67%的优质产区,而2300家种植户平均面积不足3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速扩张的产业背后,隐忧也逐渐开始显现,从“田间”到“舌尖”每个环节也都存在挑战。

在种植环节,蓝莓种植投入较高,主要还是社会资本和企业来进行投入,整体规模化不强,综合水平不齐。

在技术层面,除了少量企业和公司自有种植技术,大部分公司和种植户在技术上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

在销售端,顾客和经销商也有自己的顾虑和担忧。市民马鸽铃表示:“现在凉山蓝莓很火,最关心的还是品质。”批发商巫云刚则希望加大对蓝莓品牌建设力度。“希望大力宣传大凉山花香蓝莓,让更多人知道凉山蓝莓。”

此外,随着近年来蓝莓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市场竞争越来越“卷”。凉山晴川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传富表示:“蓝莓快速扩张,呈现倍增趋势,存在一定时间内滞销的风险。”

“阻碍凉山蓝莓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自主产权的品种;其次,是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最后,蓝莓产业规模小、数量少,没有形成大凉山统一的品牌。”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海波说道。

破局之路:科技赋能与“蓝莓+”新业态

面对挑战,一场产业升级行动全面铺开,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纷纷“下场”,开启“破局行动”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智慧农业赋能蓝莓产业。

在天喜集团园艺公司的水肥控制中心,灌溉方案如同地铁时刻表般在屏幕上滚动。天喜集团园艺公司生产技术总监任明丽向记者介绍道:“设施搭配水肥一体化,再加上专业种植技术,能够打造出品质上乘的蓝莓。”

“蓝莓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建议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例如,采用一些果期调控技术,尽可能让产品上市时间错峰。”凉山晴川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传富还建议探索蓝莓深加工业务,“也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酱以及相应的果酒,以此延长蓝莓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相关部门也亮出“秘密武器”、打出“组合拳”,从选种、技术推广到资源利用,全方位推进蓝莓产业本土化。

州农科院的无菌培养室里,研究员正在解剖蓝莓胚珠。“我们从三个维度推进蓝莓本土化。一是因地选种,在昭觉、布拖、盐源等高海拔区域建立试验田;二是联合当地农户开展‘合作社+科研团队’模式;三是将复杂技术简化为《凉山蓝莓种植手册》,推广轻简化修剪、绿色防控等实操技术。”凉山州农科院经作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王云梅告诉记者,州农科院将继续深化“科技+产业”融合,一方面研发高花青素、耐储运的新品种,另一方面推动蓝莓深加工,开发冻干粉、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让凉山蓝莓成为乡村振兴的“蓝色支撑”。

“我们将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队伍服务水平,创建蓝莓创新团队,聚焦蓝莓产业的难点痛点开展技术攻关。同时,引进优良品种优化结构,根据凉山州不同地区的海拔有针对性地筛选三到五个新品种,优化产业布局。最后,强化品牌塑造和营销,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科研部门要着力将品质提升作为重点,建立蓝莓的绿色品牌、有机品牌,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并组建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把企业、种植户、农民合作社、市场等整合起来,实现优势叠加、效益增加。”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海波说道。

发展新篇:从田间到云端

在各方的努力下,“蓝莓+互联网”“蓝莓+农文旅”正成为凉山蓝莓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村党支部书记直播带货、种植园变身采摘乐园、精深加工厂蓄势待发……这颗紫色小浆果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西昌市安宁镇三百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文浩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在他的直播间里,蓝莓相关视频意外走红,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每天我能卖出1000多单,线上销售的优势在于能让消费者直观看到蓝莓的生长环境,直接对接农户,买到最新鲜的果子。”杨文浩笑着说道。

而在蓝莓采摘园,游客曾梓茂正弯腰摘下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自己动手摘蓝莓很有趣,也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他感慨道。

对于游客殷双金来说,采摘蓝莓更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周末带着孩子来采摘,既能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又能让他们亲自品尝蓝莓的美味,真是一举两得。”

蓝莓采摘园负责人杨自林对园区的火爆人气感到惊喜:“周末高峰期能达到600人,最低也有300人。”采摘园不仅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尽管凉山蓝莓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科技的东风已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新种植技术、智慧农业的应用,让蓝莓种植更加高效;农旅融合的深入,则为产业开辟了新的“战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加持、企业的创新推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凉山蓝莓正坚定地走在“科技赋能”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上。

从田间到云端,从采摘园到直播间,这颗紫色小浆果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