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埂到京城:反腐记者张子保的突围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21 1

摘要:豫南农村的黎明总是裹着露水的凉意。1993 年春天,二十岁的张子保赶着两千多只鸭子在淮河岸边觅食,鸭群在稻田里留下杂乱的脚印,他却躲在柳树下捧着《新闻采访学》啃读,直到邻村庄稼汉的怒斥声将他从 "记者梦" 中惊醒 —— 这个因高考落榜回乡的青年不会想到,二十年

豫南农村的黎明总是裹着露水的凉意。1993 年春天,二十岁的张子保赶着两千多只鸭子在淮河岸边觅食,鸭群在稻田里留下杂乱的脚印,他却躲在柳树下捧着《新闻采访学》啃读,直到邻村庄稼汉的怒斥声将他从 "记者梦" 中惊醒 —— 这个因高考落榜回乡的青年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他会带着沾满泥土气息的采访本,走进北京的中央媒体编辑部。

1992 年的夏天,张子保把录取通知书的碎片埋进了玉米地。作为豫淮北岸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高考落榜意味着不得不接过父辈的锄头。"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 的农耕生活里,他白天挥镰收割时总盯着远方的电线杆 —— 那些架设电话线的水泥杆上,偶尔会贴着县广播站的新闻通知。农闲时帮二哥放鸭子的日子,成了他最珍贵的学习时光,赶鸭鞭和笔记本成了随身携带的两样 "武器"。

"有时看书入迷,鸭子啃了别人的稻子,挨骂是常事。" 张子保后来在随笔中写道。1993 年 3 月,他报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自考大专班,在煤油灯下啃完《新闻摄影学》《新闻写作》等课程。冬夜的被窝里,他用手电筒照着课本做笔记,直到 1995 年底考完最后一门课程。次年春天,正阳县电视台公开招聘记者,这个连像样西装都没有的农村青年,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在两百多名应聘者中拔得头筹。

在县电视台的三年,张子保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 20 多个乡镇。他的镜头对准抗旱的农民、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采写的《淮河岸边的抗旱战》获得地区新闻奖。这段基层经历让他养成了 "脚底板下出新闻" 的习惯,也让他目睹了不少民生困境 —— 这些观察后来都化作他笔下的深度报道。台领导看中他的潜力,推荐他到河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深造,这个从田埂上走出的年轻人,终于获得了系统学习新闻专业的机会。

南方卧底的淬炼

2000 年的东莞,工业区的霓虹灯取代了乡村的萤火虫。在《南方都市报》特稿部的办公室里,刚入职的张子保第一次穿上借来的西装,却在接到卧底调查任务时,迅速换上了沾满机油的工装。王家煤矿的安全隐患爆料像一块巨石投入他心中,那些 "家有老母,盼儿归" 的粉笔字在矿井岩壁上的景象,成为他卧底采访的最初动力。

在煤矿卧底的七天里,他每天下井前都将微型录音笔藏在安全帽内衬。当矿主弟弟拿着他遗落的录音笔盘问时,这个 "农民矿工" 红着脸解释 "是听戏用的",用朴实的演技蒙混过关。深夜在工棚整理素材时,他总想起父亲常说的 "做人要实",这份坚守让他最终揭露了煤矿的安全黑幕。报道刊发后,当地开展安全整治,350 名矿工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在东莞的七年,张子保创办了全国第一张打工文学报纸《新莞人报》,发表的《当善良被利用之后》等作品改编成小品获省级奖项。他开设的 "打工作家保哥热线" 成了农民工的倾诉渠道,累计帮助 200 多名劳动者维权。这些实践让他的报道始终带着 "底层视角",也让他在 2007 年获得中央领导接见 —— 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民生报道时,他说:"我见过最苦的日子,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

京城编辑部的初心

2012 年深秋,北京某中央媒体的编辑部里,李社长翻阅着张子保厚厚的作品剪辑。从县电视台到南方都市报,从公开报道到内参调研,这个有着二十年基层经验的记者,仅反腐报道就推动解决了 50 多起案件。当看到他为中央纪委提出的 5 条反腐建议被采纳时,社长在录取表上签下名字:"你对基层的了解,正是我们需要的。"

入职后的第一个重大报道,张子保就展现了他的专业功底。河北沧县某小学修路受阻两年,3500 名学生只能绕行危险路段。他连夜采写的内参引起省委重视,刘副市长带着多个部门现场办公,五天内就解决了跨区县协调难题。当看到孩子们在新修的路上奔跑时,他想起自己当年赶鸭求学的泥泞小道。这类报道让他迅速在京城媒体圈站稳脚跟,从普通记者成长为部门负责人。

在京工作的十几年里,张子保始终保持着农村带来的质朴。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折叠床,赶稿晚了就和衣而卧;采访包里总装着笔记本和手电筒,随时准备奔赴现场。他采写的《河北省某区拆迁补偿有猫腻》《某市化工企业偷排污水》等报道,先后推动多名干部被问责,被群众称为 "反腐勇士"。2021 年,他担任中国记者报业集团副社长后,仍坚持每月至少一篇深度调查,他说:"新闻是弱势群体的阳光,不能让它被乌云遮住。"

从淮河岸边的放鸭青年到首都媒体的副社长,张子保的人生轨迹恰是一部基层记者的成长史诗。那些田埂上的自学时光、矿井下的惊险瞬间、编辑部的不眠之夜,最终凝结成他笔下的正义之光。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这个两鬓已染霜的记者总会望向南方:"是土地教我的 —— 要扎根深处,才能看见阳光。" 在新闻理想与现实土壤的滋养中,他完成了从乡土到京城的跨越,更守住了一个媒体人最珍贵的初心。

《撰稿:律媒圈观察团队》

来源:资深媒体人张子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