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战结束80周年的今天,日本作为曾经的侵略国,非但没有真正反省历史,反而试图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对外传播策略,洗白其战争罪行,重塑国际形象!
近年来,有关日本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在海外进行“形象公关”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发广泛讨论。
在二战结束80周年的今天,日本作为曾经的侵略国,非但没有真正反省历史,反而试图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对外传播策略,洗白其战争罪行,重塑国际形象!
根据媒体8月30日的最新披露信息显示,日本外务省近十年来用于所谓“战略性对外传播”的预算累计高达6440亿。
这一数字背后,不仅反映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回避和扭曲,更揭示其希望通过舆论操作和国际渗透,逐步摆脱“战败国”标签,进而实现“正常国家化”的战略意图。
这不得不引起所有热爱和平、坚持正义的人们的高度警惕!
日本外务省的“海外战略信息传播”并非单一项目,而是一个跨年度、多维度、系统性的长期工程。
根据其历年预算文件,除了2021年因新冠疫情导致预算结构出现异常,其余年份相关投入均稳定在每年500亿日元以上。十年总计64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2亿元。
这笔钱若用于正面历史教育或和平事业,本可发挥积极作用,但却被大量投入到模糊历史、培养亲日舆论的“记忆重塑”之中。
日本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海外设立文化外宣据点,例如在伦敦、洛杉矶、圣保罗等地建立“日本之家”,通过文化展示、艺术交流等形式,软性传播所谓“日本魅力”。
二是资助海外日语教育、日本研究机构及学术项目,培养知日、亲日人群。
三是加强对国际媒体的沟通与渗透,包括经费支持海外媒体报道、设立媒体培训项目,甚至直接资助部分“友好”意见领袖。
值得留意的是,日本外务省在预算分配上极度细化。
例如2015年,其单年投入就包括35.9亿用于“日本之家”建设、77亿用于培养亲日人群,甚至还有专项经费用于监测他国媒体报道和分析国际舆论动向。
这种“细节控”式的投入,显示出日本在对外宣传方面的策略性和持续性。
从动机上看,日本的行为并非单纯的文化推广,而是明显带有战略意图的“历史修正”。尤其是在中、韩等国不断在国际场合提出历史问题、推动慰安妇正义议题的背景下,日方逐渐将对外宣传视为一场“舆论战”,试图以此抵御外界的批评声音,扭转自身形象。
可见,日本外务省所做的,并非如其所说“传播真实形象”,而是一场精心策划、资金充沛的“历史美颜工程”。
日本外务省的对外宣传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从2015年至今,其预算结构和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多次明显转变。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日本安倍政府明显加大了对历史问题的舆论攻势。亲日人群培养计划的77亿日元中,明确用于支持日语教育、海外日本研究及人才交流,目标直指长期影响力建设。
2016年,日本主办G7峰会,借机进一步提高外宣预算至541亿日元,并将亲日派培养经费大幅提升至160亿。
值得注意的是,该年度日本开始更加注重所谓“全日本”传播战略,也就是调动政府、企业、文化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外发声。
2017–2019年间,相关预算继续稳步上升。2018年甚至因明治维新150周年再度增加历史宣传内容,包括在海外推动对明治时期的历史重新解读。
而2019年大阪G20峰会时,日本更明确提出要“加强外交能力”,巩固国际话语权。
2020年之后,受疫情影响,日本的外宣策略也有所调整,但并未减弱。2021年起,更是将信息传播纳入“应对虚假信息”和“加强战略沟通”框架之下,显示出其正在将传统外宣与新型信息战手段结合。
2023年更追加预算用于社交媒体监测、核污水排放议题的国际辩解等。近期2024–2025年的预算中,仍持续拨款培养亲日人群,尽管表述上更隐蔽,但实质方向未变。
从这些预算动向可以看出,日本的外宣工作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播,更像是一项系统性、长周期、高投入的战略工程。其目的不仅是改善形象,更是要影响他国公众认知、甚至干预历史叙事。
那么,这些投入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尤其是对日本国内和年轻一代又意味着什么?
巨额资金和精细策略确实带来了一些效果,最明显的是,在国际舆论场中,有关日本历史问题的批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软化甚至反转。
不少海外媒体、学者乃至公众人物开始接受日方所提出的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国际贡献”等叙事,甚至有些人认为日本已是“被误解的国家”。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战略对日本本土社会的影响,多年来,日本国内教育和社会舆论不断淡化侵略历史,教科书删除或弱化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强制劳工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广岛长崎核爆、东京大空袭等“受害叙事”。
这种内外配合、双向洗白的做法,导致不少日本年轻人对历史认知严重碎片化、情绪化甚至扭曲。
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中国总是提起历史?”“战争不是过去的事了吗?”
这些提问背后,并非年轻一代天生冷漠,而是他们从未被给予完整、真实的历史教育。
他们看到的是核爆后的惨状图像,却看不到南京城下的苦难。他们听到的是政府“积极和平”的口号,却不了解“积极和平”背后掩盖的是什么。
这种断裂的历史观,不仅阻碍了日本真正实现与亚洲国家的和解,也使其年轻一代无法在真实的基础上思考和平与战争的代价。
而从更广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诚实面对历史,又怎能真正走向未来?
真实的历史不是预算可以掩盖,更不是舆论能够扭曲。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场“记忆战争”背后不仅是中日之间的历史认知之争,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和平与正义的价值之争。
作为中国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守护基本人性与公理。
我们也应当有信心,真正的历史叙事从来不是靠资金堆砌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事实与良知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国内教育中,坚持真相、传递真实、保持清醒,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也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姚春:至少644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是怎么花掉这些钱的? 观察者网2025-08-30
来源:初八没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