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暑假,芙蓉中心的少先队员们没有沉浸在电子屏幕中,而是化身“社区美容师”“文明宣传员”“银龄好朋友”,用汗水与热情点亮了夏日的社区。在合肥经开区团工委、合肥经开区社会发展局、芙蓉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由芙蓉中心少工委主办的“实践一夏”少先队志愿服务小标兵活动
这个暑假,芙蓉中心的少先队员们没有沉浸在电子屏幕中,而是化身“社区美容师”“文明宣传员”“银龄好朋友”,用汗水与热情点亮了夏日的社区。在合肥经开区团工委、合肥经开区社会发展局、芙蓉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由芙蓉中心少工委主办的“实践一夏”少先队志愿服务小标兵活动近日圆满落幕,超过2000名少先队员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120余场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中收获了成长,更悄然带动上千个家庭从“旁观者”变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绘就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图景。
社区资源大联动,育人平台更多元
芙蓉中心开展“实践一夏”活动充分发挥“社”的支撑作用,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为少先队员搭建多元成长平台。芙蓉中心少工委联动辖区单位组建第二届“先锋青年说”讲师团,邀请来自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大学等单位的青年讲师,围绕红色传承、绿色环保、应急防护、科学启蒙、心理健康等主题开展系列宣讲9场,为队员们带来沉浸式的知识体验和思想启迪。
同时,“家门口”的实践课堂积极开放资源:芙蓉派出所依托警务站开展自我保护教育,提升队员安全防护意识;芙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医疗知识科普,增强健康自护能力;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组织实地参观和体验,让队员们近距离学习消防知识,感受使命担当......这些实践基地凭借专业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拓宽了少先队员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了社区资源教育化、社区教育场景化。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家庭与社区实现“双向奔赴”
爱心义卖单日筹得1450元善款,定向帮扶辖区孤寡老人;暑假垃圾分类21天文明打卡活动,吸引200余组家庭参与;小区平安巡查,少先队员劝导车辆乱停放、宠物散养等不文明行为;“梨园新蕾・京剧传承计划”深耕京剧文化传播,让传统艺术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活动背后,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与改变。
“以前觉得社区治理是叔叔阿姨们的事,现在发现,我也能出力!”来自芙蓉中心九龙社区的少先队员王苏羽骄傲地说,她和家人一起在世贸翡翠府邸小区组建“环保小队”,通过21天环保打卡、垃圾分类游戏、培养少先队绿色小区倡导官等活动带动小区居民参与“我爱我家 我爱合肥 礼让文明”行动,树立绿色文明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通过“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良性互动,不仅激发了队员的小主人翁意识,更成功搭建了家庭参与社区治理的桥梁。一位陪同孩子参加了多次活动的家长李女士感慨:“周末全家一起为社区做点事,比待在家里更有意义。孩子变得更开朗懂事,我们大人也对社区多了份归属感。”
这种“双向奔赴”效果显著,超过2000户家庭深度参与,孩子们的热情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家庭融入社区的“心门”。社区工作人员反馈,活动期间,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配合度显著提升。
实践育人结硕果,协同机制可持续
这场贯穿盛夏的实践活动通过“阵地联用、队伍联建、活动联办”的协同机制丰富了少先队员的实践场景,将社区转化为触手可得的“社会课堂”,更是以实践项目为纽带,带动大批亲子家庭主动融入社区共建,成为社区治理的“新鲜力量”,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
芙蓉中心团委负责人表示,“实践一夏”不仅是暑期活动,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探索,“实践一夏”旨在通过“社区为平台、活动为纽带、家庭为支撑”的模式,将社区打造成少先队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和社区治理的赋能。
下一步,芙蓉中心将系统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持续深化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推动少先队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发展,继续深化家校社联动,让协同育人之花开得更广、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