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先烈志·赓续赤子心”——“为您而书”作家写警予征文结果揭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5:33 1

摘要:为深入挖掘和传播警予同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湖南日报社与中共溆浦县委员会、溆浦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为您而书”——作家写警予主题征文活动。

向警予(1895-1928)

2025年9月4日,向警予同志诞辰130周年。

为深入挖掘和传播警予同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湖南日报社与中共溆浦县委员会、溆浦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为您而书”——作家写警予主题征文活动。

征文活动以屈原求索忧思与警予家国担当为引,探寻楚辞对警予女性觉醒的精神滋养,书写警予传承初心与怀化改革发展巨变,展现当代女性时代成就与巾帼风采,以文学之力缅怀向警予,让向警予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活动共征集到各类文学作品88篇,经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一篇《溆水连双峰 向蔡永同盟》,二等奖两篇《‌给警予同志的信》《九姑娘 画窗记》,三等奖五篇《溆水汤汤,回响她的足音》《那幅未完成的绣品》《溆水之畔的飞鸟》《溆水边的觉醒》《去溆浦》。作品共同表达了对向警予同志崇高精神与溆浦红色文化的高度赞美,不仅是对警予精神时代价值的文学诠释,更是对红色基因与巾帼风采的生动传承。现择取部分优秀作品展示,以表达对向警予同志的深切缅怀。

向警予(1895-1928)

溆水连双峰 向蔡永同盟

文丨左歆

溆水温婉灵秀,双峰巍峨刚毅。湘西的溆水与湘中的双峰,同处潇湘大地,相隔百十里,缘起一场超脱尘世的结合“向蔡同盟”,从此血脉相融、亲如一家,跨越百年星河,延续不朽传奇。

1895年,向警予降生于溆水之浦的商贾之家,父亲为她取名“俊贤”,寄寓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女性俊俏、贤惠的美好愿望。然而,风云激荡的觉醒年代,注定了她与旧时代的决裂,她冲破闺中贤淑的传统束缚,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改名明志。她将“向俊贤”改为“向警予”。“警”者,警惕、警醒也;“予”者,我也。她以此立下终身誓言:时刻警醒自己,切勿在时代的洪流中浑噩度日,必须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求索、奋斗。名字的更改,标志着她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家庭期许的“俊贤”,到主动肩负时代使命的“警予”的蜕变。

1916年,向警予从长沙周南女校毕业,毅然返回社风闭塞的家乡,创办新式女校,探索教育救国之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新式学堂任校长,借助新式教育救国,此举无异于向千年封建礼教宣战。嘲讽与质疑如潮水般涌来,但她不为所动,和同在周南女校读书时的好友吴家瑛背着干粮,走进溆浦山区,挨家挨户给家有学龄女孩子的家长们做工作,以自己亲身经历劝导家长送女孩接受新式教育。向警予在任校长期间,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陪同学生回家,向其父母阐述不裹脚的道理,勇敢地向束缚了妇女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发起挑战和决裂,“为花季少女解开裹脚布,为广大妇女争取参政权,为底层娼妓寻求独立人格,谁说我辈不女权?”这是向警予的疾声呐喊和知行合一。

1919年夏,向警予来到五四运动的“风暴眼”——长沙,加入了新民学会,积极投身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同年冬,向警予与蔡和森等从上海踏上“盎特莱蓬”号邮轮,一同乘船赴法国留学,两个不凡的灵魂相遇了。

蔡和森,这位来自双峰的旷世才俊,作为新民学会的核心成员,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激进的革命主张而闻名。在漂洋过海的航程中,他们迎接日出、沐浴晚霞;在颠簸的船舱里,激烈地辩论救亡图存的革命真理。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越走越近,思想的碰撞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抵达法国后,他们白天在工厂做工,体验着无产阶级的艰辛;夜晚在蒙达尼的陋室里,一边攻读法文、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理想信仰和革命归宿。

1920年5月,他们的婚礼在一间简陋的木板平房里举行,简单而庄重,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将恋爱期间互赠的诗作编印成册,题为《向上同盟》赠送亲朋好友,随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自此美名传扬开来。一张特殊的结婚照定格了这历史瞬间:两人并肩而坐,共捧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这不仅是爱情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革命的同盟,风雨前行。正如向警予所言:“我们的脑筋是纯洁的,我们的思想是彻底的,将来根本改造的大任,我们应当担负的。”毛泽东闻听向蔡结婚的喜讯后,写道:“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想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

1921年底,向蔡二人先后从欧洲回到祖国,投身中国共产党创建伟业,成为最早一对夫妻党员。党的二大上,夫妻双双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为了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向警予凭借其非凡的组织才能和对妇女解放的躬身践行,成为我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担任首任妇女部部长,创办妇女刊物,领导妇女解放运动,撑起了革命的半边天。

革命事业是伟大的,革命者却充满着艰辛付出。女儿蔡妮、儿子蔡博出生后,由于工作需要和环境险恶,她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蔡妮出生仅4个月,就送回湖南由奶奶抚养照顾;蔡博出生不到1个月,由蔡和森的姐姐带回双峰老家哺养。作为双峰的儿媳妇,向警予为了事业,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一路征程,一生奔波,没有到过蔡和森双峰老家,没有牵手爱人漫步荷塘月色。这应该也是她的未了心愿和些许遗憾。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武汉,党组织多次命令她撤离,但她坚决拒绝:现在是党最困难的时候,多留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她义无反顾地走到工厂街头,重建党组织与工人群众的联系。1928年春,因叛徒出卖,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她坚不吐实,坚贞不屈,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33岁。噩耗传来,远在莫斯科的蔡和森在悼文中泣血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三年后,蔡和森在香港亦被叛徒出卖逮捕。在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但他横眉冷对,慷慨赴死,年仅36岁,追随他的爱人与同志警予而去,用生命践行了同盟誓言。

溆水长流,双峰矗立。向蔡同盟,这场始于爱情、忠于信仰、成于革命的伟大同盟,早已被世人铭记,他们的精神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光照千秋,激励后世。

(向蔡同盟)

(在常德女子师范读书时与志同道合的七位女同学结拜为姐妹,图为七姐妹合影。)

蒙达尼会后摄影留念(前排右一为向警予)

给警予同志的信

文 | 张旭

警予同志:

你好吗?

我是从秦皇岛来的。去年暮春我忽然想独自走走,就到你们溆浦来了。在县里走了许久,方找着一处古旧的旅馆安顿下来。推开木窗望去,溆水河就在檐角下流着,不急不慢,一如此地人们缓缓的步子。天色渐渐暗下来,油茶的浓郁香味却浮了上来。

第二日清晨,我顺河走往水东镇方向。远远一栋老屋隐在树木里,灰扑扑,轮廓被岁月浸润得有些模糊了,显出格外倔强的骨相来。当地人告诉我,那就是你出生的地方。

沿着弯曲的路走着,终于走近了老屋门前,屋子的木头已然泛着微深的灰黑,像静默在岁月中凝固了一样。我仿佛见得,一个小女孩推开同样沉重的木门走来——那是幼年的你,辫子垂在身后,每日赤脚踏着清晨微湿的泥土走向私塾的方向。村里其他女孩皆在狭小的闺阁中默默劳碌时,你瘦小的身影却坚定地穿梭在求知路上。你父亲终究拗不过你执着的要求,你便剪去长发,走出家门,进到周南女校去念书,又终于远赴法国求学。在那个年代,这身影如此瘦削单薄,却又如此倔强分明——身后那扇窄门之外,世界何其大,又何其莫测,而你就那样跨过去了。

再一日我又去了城里的向警予纪念馆,竟幸逢正在展出一批从未示人的历史遗物。有一块旧怀表,表盘上罩着蛛网似的裂痕,玻璃面上还残留着隐隐墨迹,是你当年在周南女校任教所用。当年你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在黑板上写下“国家”两个大字时,不知台下有多少双纯净的眼睛被你点亮,这些光点竟在日后的漫漫长夜汇成了火炬的模样。又见到两张发黄的信笺,其中一页墨迹点点散落,像你奔劳之隙于巴黎某处小咖啡馆匆促写就。字迹奔逸如散兵,分明是你向挚友倾诉着:国势艰危令人锥心不已,海外每刻都似煎熬。

我又去看那条溆水了,在堤岸上悠悠步行。溆水汤汤流淌了多少年,河边老榕树深扎的根络里,仿佛仍能听见当年忧国者一声深重叹息。我记起你在那篇《女子解放的志愿书》里写着——自束发之年,便立意为中国妇女谋一条生路。后来我读你的狱中日记,看到你被捕前从容安排工作的笔记时,泪水便难以自持。

那一日阳光清明得紧亮,风亦有些猛烈。我再次穿过你溆浦故居,忽然见有群妇人散坐在屋檐下,手指正麻利地剥着油茶籽粒,身旁的小娃睡得酣甜;巷口那里还立着一间老茶馆,黑黝黝的茶炉里水汽袅袅地腾起来,老人们靠着一面经年的旧墙壁啜饮聊天。远处河岸正有修得平整的新路,在太阳底下泛着微微白光;河滨菜市早也早已喧闹开了,水灵灵的萝卜青菜随意堆置着,人声搅在一处,升腾成了市井的热雾。一位女子系着围裙在摊前整理蔬菜,她短发利落,动作果决如风——她抬头见我望向她,竟微笑着挥动手腕,向我大声招呼。那生机勃勃的笑,毫无疑虑,亦如穿透薄雾的第一缕金色阳光。

警予同志,你与你的同仁耗尽整个青春,用血肉之躯铺成的漫长崎岖的道路,原来终是通向了这里,通向了这暖意流转的人间日子。我自溆水回来,竟常常梦见那条清亮的河水,两岸草木深长,河中央的龙舟竞渡激烈,桨片激起的碎浪散成清透的白花——那飞溅的桨影水花里,恍惚跃动着一张张明澈而坚毅的脸。那些面庞正逆着水流奋力溯向源头——并非是为停驻在虚无缥缈的天界高远之处,只为在人世间踏出一条坦途,使后世子孙脚底沾满尘土的鞋履,能踏踏实实站定在向阳的大地上。

秦皇岛的夏天已经到了,风吹着浪花的腥气扑面而来。我时常伏在书桌前抄写材料,一抬眼看见窗外远山苍郁起伏如故人脊背——那轮廓竟也同那日见到的溆浦远岸一样,山麓里隐隐透着坚韧不移的气息。

那日离你溆浦旧居时,又看见屋外那棵高大的朴树了。叶子绿而厚实,细碎摇晃在风中,风过处绿叶浮翻如鱼脊。原来世上万千朴素生命的涌动本不需喧哗宣告,它们只依循各自的心气尽力奔赴;而你曾将生命化为一根燃烧不尽的灯芯,其光虽经百年,照亮的仍是后人心中未曾熄灭的火焰。

人们以不同姿势守护着记忆,在光阴的大河里跋涉。溆水岸边的朴树每年依旧结果,一粒一粒籽实深藏心内:那无声凝伫的朴实枝干托着天空,似在默默提醒着每一双经过的眼睛——所谓不朽,是将炽热心魄锻成磐石,稳稳托住那些属于未来的平凡日子,使所有平凡的足音不致迷失方向而踏空在无名的暗夜。

传承你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女性

2025年7月26日

(向警予故居)

九姑娘·画窗记

文 | 胡勇平

那时候天真黑啊

黑得能滴出墨来

你却把黑夜搦在手里,当墨

在人间画窗

第一笔,落在百年祠堂的梁上

白蟒盘踞的冷鳞

被你划出一道闪电

旧日子簌簌碎落,像雪

第二笔,渗进裹脚布勒出的牌坊

一声裂帛

缠了几代人的疼

就此松开

最后一笔,含住一九二八年的霜

你不躲,也不抖

只轻轻一推——

推开那枚未出阁的月

衣襟上还沾着女校的粉笔灰

推开那朵含苞的山茶

花心里卷着《新青年》的纸角

你把自己的血,点成满天星子

落进千家万户

替后世,亮着

九姑娘,我怎会不懂

你是把眸子熔进窗棂

铸成两盏浇不熄的灯

让后来所有在暗里爬行的人

一抬头

就撞见自己骨头里的光

后来溆水真的转身向西

众窗一齐向东折腰

在东方折痕最深的隘口

松针扎的碑忽然动了

芽尖上站着一个孩子

捏半截未烬的火柴梗

轻声说:

“光明原是个赤足的女子

总在你没画完的窗格里

踮脚,朝人间望。”

(南洋烟厂旧址)

来源:掌上怀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