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叠加了“大龄女性+教育大省+名校研究生”等多个标签,精准地迎合了部分人群对“成功”的单一化理解。许多人默认阿姨、奶奶们应该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却有人宣称“54岁成功上名校”,这自然会引来围观。
“54岁河南阿姨,耗时30年,终于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最近,这个故事一度刷屏全网,收获了近19万点赞。许多人感动留言:“人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但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
中国政法大学官方回应:今年研究生招生里,根本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学生!
所谓“励志阿姨”,完全是一场虚构的骗局。发布这个故事的博主,账号已被清空、禁言。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叠加了“大龄女性+教育大省+名校研究生”等多个标签,精准地迎合了部分人群对“成功”的单一化理解。许多人默认阿姨、奶奶们应该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却有人宣称“54岁成功上名校”,这自然会引来围观。
有人会说:“就算假的又怎样?至少传播了正能量。”可是,当“正能量”变成可以批量生产的流量商品,当“努力”沦为收割焦虑的营销话术,我们失去的将是对真实奋斗的敬畏心!就像那句老话:“假话说了一千遍,自己都会当真。”如果下一代只相信“50岁考名校”的奇迹,谁还愿意相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真理?
同时,部分媒体急于追逐热点,没有进一步核实,这也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流量焦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侵蚀。在自媒体平台上,诸如“考研逆袭”“考公上岸”等标签已成为常见的“起号”手段,其背后往往是虚假人设、盗用图片,甚至课程推销的陷阱。它们以励志为名,行收割之实,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营销,消费的是人们对努力与教育的信仰。
当我们看到这些虚假励志故事时,应该多一些思考和警惕。对于此类编造人设、操纵情绪的自媒体,不应止于封禁账号,更应建立黑名单机制、加大违规成本。媒体机构也需强化内容审核权责,杜绝盲目跟风报道,并主动挖掘并宣传“过程价值”,打破对“成功”结果的单一迷恋。
让我们培养健康的“怀疑精神”,当终身学习不再被冠以“逆袭”的夸张叙事,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自我价值与成长!
撰稿:刘蕊俊
编审:梁延 邓国辉 李桓
来源:长江新闻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