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丰富多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00:32 1

摘要:扫墓: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整修坟墓、清除杂草,给坟墓培土,然后烧香、供祭食物、焚化纸钱,晚辈行跪拜大礼,以缅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涵盖了祭祀、游乐、饮食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祭祀习俗

- 扫墓: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整修坟墓、清除杂草,给坟墓培土,然后烧香、供祭食物、焚化纸钱,晚辈行跪拜大礼,以缅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折下柳条,拿在手中把玩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可以避免疫病。 

游乐习俗

-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生机勃勃,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到郊外欣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 

-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多用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可以增进健康,培养勇敢精神。 

- 放风筝:清明时节人们喜爱放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彩色小灯笼,称“神灯”。过去人们认为放风筝可放走秽气,会将灾病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 

- 蹴鞠:鞠是用皮革做球皮、毛塞紧球内制成的皮球,蹴鞠就是用足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游戏,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用于训练武士,唐宋时期最为繁荣。

-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此后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饮食习俗

- 青团:江南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先将“浆麦草”捣乱后挤出汁,与晾干的水磨糯米搅拌均匀揉和制作而成,通常以豆沙、枣泥为馅,并放入一块加糖的猪油,用芦菲叶垫底,放入蒸笼蒸熟。 

- 子推燕:一种用青色的艾草汁将糯米粉染色制成的粉团,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再用柳条串起来,插在墙上,可以冷食,因食用子推燕较为讲究,且可保存到第二年清明,所以成为清明节重要食俗

。 

- 鼠曲粿:用糯米粉作粿皮,再放入用猪油及野生的鼠曲草熬成的汤汁,包上芋泥、豆沙等馅料,再用圆形或桃形木制粿印印制,然后上蒸笼蒸熟,颜色深绿,柔软香甜,有天然鼠曲草的香味,是潮汕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来源:皓月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