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亿美金买空!小扎向谷歌AI低头,Meta的AI豪赌为何成人才坟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5:27 2

摘要:更讽刺的是,Meta 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在AI相关业务上总共花了287亿美元,其中光Scale AI就占了143亿,可AI业务的营收只占总营收的8.2%,同比增速还比去年降了11个百分点。

你们敢信吗?有公司砸了143亿美金买了家公司,结果自家研究员偷偷用对手的数据;

开九位数年薪挖来的明星人才,入职三天就把离职信写成了推特草稿!

这不是什么狗血连续剧,而是Meta现在正在上演的真实戏码。

而且Meta AI部门第二季度的离职率居然高达27.3%,比行业平均水平12.5%翻了一倍还多。

要知道Meta为了搞AI,光一个数据中心就砸了500亿,取名"太阳之父",

结果员工私下里都叫它"黑洞",多少资源都填不满。

先说那个号称"太阳之父"的Hyperion数据中心,预算500亿美元,还搞了两层安保,进个实验室得刷特殊工牌,简直比白宫还严。

可如今进度已经滞后4个月了,就因为当地环保组织抗议它太费水,部分施工都停了。

更讽刺的是,Meta 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在AI相关业务上总共花了287亿美元,其中光Scale AI就占了143亿,可AI业务的营收只占总营收的8.2%,同比增速还比去年降了11个百分点。

MSL的新员工不仅有专属门禁,工位还亮堂,而老员工有的被调到地下室那排没窗的角落,三年没涨过工资,看着新人拿着上亿的年包,自己却只有几十万,换谁心里能平衡?

有老员工在茶水间偷偷吐槽:"你敢信吗?65岁的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现在要给一个28岁、连篇AI顶会论文都没发过的人汇报工作,这剧情比Netflix的剧还魔幻!"这话传到网上,不少网友都留言说:"这哪是搞科研,这分明是搞宫廷剧啊!"

而且最近有消息说,FAIR(Meta的老牌实验室)现在基本不搞大模型了,Yann LeCun主张搞什么JEPA架构,看来这位图灵奖得主是真的对现在的方向不感冒了。

说到Meta的AI困境,就不得不提那笔143亿美金的收购Scale AI。小扎当初买它,本来是想解决数据质量差的老毛病,结果反而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Scale AI公司早期靠在亚非拉找廉价劳动力做数据标注起家,简单说就是让大妈们给图片画框打标签。

可现在的大模型不一样了,需要的是医生标注的手术视频、律师整理的判例文本这种专业数据, Scale AI那套老办法根本不管用。

有Meta的研究员私下说,他们测试过Scale AI的数据,错误率高得吓人,尤其是医疗相关的数据,错误率居然有18.7%!

后来他们换成了Mercor和Surge的数据,人家的错误率分别只有3.2%和4.5%。这差距,就好比用业余选手和奥运冠军比专业度。

Meta这边刚偷偷换成竞争对手的数据,OpenAI和谷歌那边就宣布停止和Scale AI合作了。Scale AI没办法,只能裁掉200个数据标注员工,还说是什么"市场需求变化",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现在Meta的处境着实有点尴尬,内部聊天群里都在传:"143亿买了家数据标注公司,结果咱们还得偷偷用对手的数据。"

这话没人敢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话戳中了公司的痛点。官方还嘴硬说"数据质量没问题",可工单上明晃晃挂着Mercor和Surge的Logo,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如果说数据问题是技术困境,那人才问题就是Meta的致命伤。小扎为了挖人,开出九位数年薪、专属门禁、独立算力,可没想到这些糖衣炮弹,最后反而成了逼走人才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受争议的就是那个28岁的Alexandr Wang,小扎把他请来当负责人,可这位连篇AI顶会论文都没发过,却要领导一群行业大牛,包括65岁的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

为了留住人,HR都被逼得现场改合同,可就算这样,还是留不住人。 就说前OpenAI研究员赵晟佳吧,人家参与过ChatGPT的研发,被Meta挖来后,才待了几天就想走,甚至都签了重返OpenAI的文件。

Meta急了,直接给了他一个"首席AI科学家"的头衔,才勉强把人留下。还有那个明星研究员Ethan Knight,入职三天就把离职信写成了推特草稿,这得多失望才会这么决绝?

离职的人才里,72%都去了Anthropic、Inflection AI这些初创公司,只有18%回了OpenAI和谷歌。这说明什么?不是这些人才不想搞AI了,而是他们不想在Meta搞AI了。

而且Meta的员工满意度也越来越低,今年的调研得分只有3.1/5,去年还有4.2呢。有员工调侃说,现在留在Meta的唯一理由,就是食堂新换的冰淇淋机,不过口味随机,跟项目命运一样刺激。这话听着好笑,其实满是无奈。

现在Meta把宝都押在了Llama 5上,希望靠它打个翻身仗。可现实是,模型还没跑完,人先跑光了。 Llama 5本来计划搞多模态架构,整合文本、图像、语音数据,听起来挺厉害,可问题是没高质量数据啊。

就因为数据短缺,研发进度已经落后原计划6周了。为了补数据,Meta又和医疗数据公司Flatiron Health达成合作,每年要付4000万美元的授权费,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训练过程也不顺利,数据管道隔三差五就断流,训练一次要排队三天,断点续跑像老式拨号上网一样慢。

现在回头看,小扎的AI豪赌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砸钱确实能买到资源,但买不来人心;能挖来人才,却留不住人才。

Llama 4的评测造假、Scale AI的合作裂痕、人才的批量流失,每一个问题都在消耗Meta的元气。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为了高薪走进那道双层安检的门,还是选择转身离开?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