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善公益报(王好凤)近日,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纵观古今,慈善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范仲淹大力开设义庄义学到当代
慈善公益报(王好凤)近日,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纵观古今,慈善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范仲淹大力开设义庄义学到当代企业家曹德旺将ESG(环境、社会、治理)指标纳入战略决策,慈善理念一脉相承。此次多部门联合推动慈善文化“五进”,正是对这一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不再是简单的捐钱施物,而是构建一种“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时时可慈善”的社会生态。
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仅存在“认知不充分”的问题,还存在“区域不平衡”“参与不广泛”等现实困境。慈善文化“五进”活动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进机关”,可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慈善精神相得益彰;“进企业”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乡村”有助于重拾淳朴民风,助力乡村振兴;“进社区”可激活基层慈善细胞,增进邻里互助;“进家庭”则能从最小社会单元培养慈善意识,形成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
通知提出了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如进机关要通过慈善文化讲堂、展览等形式普及慈善知识;进企业要鼓励通过设立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等方式参与慈善;进乡村要利用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弘扬慈善文化;进社区要重点关爱社会特殊困难群体;进家庭则要通过慈善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慈善意识。这些措施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形成了全覆盖、立体化的慈善文化传播体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慈善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此次通知要求创新活动形式,“聚焦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反对形式主义,力戒铺张浪费,体现了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通过挖掘基层典型、讲好慈善故事、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能够让慈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随着“五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慈善已不再仅是某一群体或某一领域的责任,而是正在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愿向善的力量能够在全社会得以汇聚,让慈善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
来源: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