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在天安门广场奏响《敬礼号角》,那一瞬间你或许会突然热血上涌 —— 明明只是铜管、木管与打击乐的组合,为何能让人想起烽火岁月里的冲锋号?明明《胜利荣光》里 “利刃出鞘” 只是文字,配合交响乐与电子鼓点,却像真的看见千军万马踏过硝烟
图片来源:新华社
导语:当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在天安门广场奏响《敬礼号角》,那一瞬间你或许会突然热血上涌 —— 明明只是铜管、木管与打击乐的组合,为何能让人想起烽火岁月里的冲锋号?明明《胜利荣光》里 “利刃出鞘” 只是文字,配合交响乐与电子鼓点,却像真的看见千军万马踏过硝烟?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的军乐,早已超越 “声音” 本身: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容器,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图腾,更是复杂系统科学里 “局部简单叠加,整体涌现奇迹” 的生动注脚。当 15 种乐器、数首经典乐曲与千余名乐手同频共振,最终点燃的,是亿万国人血脉里的坚韧与自豪。
赵思怡 | 作者
从三和弦中所构造出来的,不是第四个音符,而是整个星辰。—— 布朗宁
天安门阅兵的军乐清单,每一首都是 “有故事的旋律”,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张 “过去与现在” 的情感网络:
有 “见证开国” 的经典:1949 年罗浪改编的《分列式进行曲》,从开国大典到如今的胜利纪念,76 年来始终是阅兵 “高潮触发器”。它强化的节奏感,恰好贴合受阅部队整齐的步伐,就像给 “钢铁方阵” 配上了 “声音节拍器”,每一个音符都踩着历史的脚印;有 “守护山河” 的宣言:1950 年的《人民海军向前进》、1989 年的《中国空军进行曲》,分别用昂扬旋律勾勒出 “蓝色国土” 与 “苍穹防线” 的轮廓;就连 2025 年首现的《无人制胜进行曲》,也用激昂曲调诉说着 “科技强军” 的新故事 —— 从海军、空军到无人作战力量,军乐成了 “国防力量的声音档案”;更有 “穿透时空的共鸣”:诞生于 1962 年的《我爱祖国的蓝天》,歌词里的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至今仍能唤起对领空的珍视;1951 年的《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的旋律一响起,无论是亲历过抗战的老人,还是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都会不自觉跟着哼唱。
最动人的悖论在于:这些乐曲诞生的语境天差地别 —— 有的写于物质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有的创作于科技腾飞的和平时期;有的为传统兵种而作,有的为新型力量而谱 —— 但当它们出现在同一阅兵场,却能汇聚成同一种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精神力量的敬畏。这正是复杂系统 “涌现” 的核心:单个元素的意义有限,但当它们以特定结构耦合,就会诞生远超 “部分之和” 的全新价值。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复杂系统研究里,音乐被看作 “活的网络”—— 音符是节点,乐器配合是连接,情感共鸣是最终涌现的功能。这三篇发表在arXiv上的论文介绍了复杂系统视角下对音乐作品的定量研究模式(详情请见集智俱乐部课程推文《音乐复杂性、范畴论与声音艺术 | 周五直播·复杂科学×艺术系列研讨会》),用这个视角拆解阅兵军乐,会发现它完美贴合了 “音乐复杂性” 的三大核心规律,更让 “精神传递” 有了科学解释:
这篇2022年发表在arXiv上的《Rhythm and form in music: a complex systems approach》中提出,音乐的 “吸引力” 来自 “节奏异质性”—— 用信息熵衡量,节奏越多样,越能让人深度投入。阅兵军乐的节奏设计,恰好对应着不同历史阶段的 “精神气质”:《分列式进行曲》的重节奏,像极了战争年代 “一步一个脚印” 的坚韧;《钢铁洪流进行曲》的雄浑旋律,带着新时代强军的 “厚重底气”;《无人制胜进行曲》的明快节奏,又透着科技赋能的 “灵动”。这种节奏变化,不是随意设计,而是用 “声音的快慢轻重”,帮听众 “触摸” 不同时期的历史质感 —— 就像用指尖划过刻满故事的年轮,每一道纹路都有独特触感。
图1:定量衡量音乐异质性和切分节奏的示意图
这篇论文还在分析莫扎特奏鸣曲时发现,乐曲的 “模块结构” 是关键 —— 不同主题的段落像 “拼图块”,组合后能串联出完整故事。阅兵军乐的 “模块组合” 更具深意:把《人民海军向前进》《中国空军进行曲》归为 “兵种模块”,展现国防力量的全面性;把《歌唱祖国》《我爱祖国的蓝天》归为 “情怀模块”,唤醒全民共通的家国情感;把《无人制胜进行曲》归为 “创新模块”,指向未来的强军方向。
这些模块按阅兵流程递进,就像给观众展开一幅 “过去坚守 — 现在强大 — 未来可期” 的精神图谱,哪怕不懂音乐理论,也能跟着旋律读懂 “从抗战胜利到民族复兴” 的逻辑线。
图2:对莫扎特的A大调第11号钢琴奏鸣曲的音符进行模块分析后,绘制的音符连接图聚类后,聚类算法给出的四个聚类簇与乐曲初始主题的结构准确对应
这两篇2016年发表在arXiv上的论文《A Music-generating System Inspired by the Science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和《Honing Theory: A Complex Systems Framework for Creativity》中介绍的自动作曲软件 NetWorks 的研究揭示,最有感染力的音乐,都处在 “完全有序(太单调)” 和 “完全混沌(太杂乱)” 之间的 “混沌边缘”—— 既保留熟悉感让人安心,又加入新奇感引人投入。
阅兵军乐正是踩中了这个 “情感甜点”:《分列式进行曲》《歌唱祖国》是 “熟悉感” 的来源,它们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一听就想起 “重要时刻”,自带安全感;而《钢铁洪流进行曲》《无人制胜进行曲》是 “新奇感” 的补充,新的旋律、新的编曲,贴合当下人的审美,不陈旧。
这种平衡,让老人能从熟悉旋律里回望过去,年轻人能从新奇曲调里感受当下,最终实现 “跨年龄、跨代际” 的精神共鸣 —— 就像不同年龄段的人围着同一堆篝火,虽有不同回忆,却共享同一份温暖。
图3:NetWorks 架构具有浅层、分形、自相似的结构。该图为不同类型的节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无向边(黑色)表示值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交换,即两个节点都向它们所连接的节点发送值,并从这些节点接收值。有向边(紫色)表示 entry delay 模块的单个节点与其他模块的相应节点之间的关系。entry delay 模块节点决定它何时会激活自身,以及在持续时间、速度和音高模块中相应的节点。
当阅兵式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留在人们心里的不只是《歌唱祖国》的旋律,更是一种 “被精神照亮的感觉”。这场军乐盛宴,用复杂系统的逻辑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从来不是靠某一首 “神曲”、某一位 “大师”,而是靠无数 “带着历史温度的旋律”,以 “节奏耦合、模块拼接、情感共振” 的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
这也给了我们更深的思考:除了阅兵,我们还能在哪里搭建这样的 “精神耦合系统”?
从复杂系统视角看,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阅兵军乐,本质是一个 “用音乐搭建的精神耦合系统”—— 它不仅能连接 “过去与现在”,更能在经济困境、生活压力等挑战面前,成为 “群体精神的缓冲器”。这种作用,通过三个层面的 “耦合” 实现:
每种乐器的选择都藏着 “历史隐喻”:铜管乐的厚重,像极了抗战时期 “不弯腰的脊梁”;木管乐的清亮,象征着 “黑暗中的希望”;打击乐的坚定,对应着 “一步不退的坚守”。当它们组合演奏《胜利荣光》,“铁血旋律” 不再是抽象的形容,而是能让人 “听见” 先辈在艰难岁月里的不屈。
这种 “声音与历史的耦合”,比文字更直观,比图像更深刻,能快速锚定人的精神坐标:“我们的先辈曾在更难的处境里坚持,现在的困难不算什么”。
这些军乐诞生的年代,大多是 “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 的时期:《歌唱祖国》创作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我爱祖国的蓝天》诞生时,我国空军尚在成长阶段。但它们传递的 “精神富足”,恰好能回应当下的 “物质焦虑”—— 当经济面临压力,人们容易陷入 “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而军乐用旋律提醒:“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坚韧”。
这种 “过去与现实的耦合”,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 “先辈如何用信念战胜匮乏”,从而找回面对当下困境的勇气。
从复杂系统的 “多尺度耦合” 来看,军乐的作用是让 “个体微观感受” 升级为 “群体宏观力量”:一个人听《分列式进行曲》,可能只是想起某次阅兵的震撼;但当万人在天安门广场同听这首曲子,个体的 “震撼” 会通过眼神、掌声、欢呼相互传递,最终涌现出 “我们是一个整体” 的集体认知。就像联合军乐团里的乐手,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乐器,但当千余人的演奏同步,就会形成 “1+1>1000” 的感染力。
这种 “个体与群体的耦合”,正是困境中 “群体凝聚力” 的来源:当大家相信 “我们曾共同战胜更大的困难”,就会更有信心一起面对当下的挑战。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这些军乐最珍贵的地方,从来不是 “好听”,而是它们像 “音符做的火种”—— 无论过去多少年,无论面对什么挑战,只要旋律响起,就能点燃一个民族的精神底气,提醒我们:“我们的先辈创造过奇迹,我们也能。”
2022年由集智俱乐部主办,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科普作家十三维,艺术评论人汪嫣然和策展人龙星如联合发起的“复杂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旨在汇聚各领域内的行动者与思想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展开超越单一学科的跨界知识讨论,探索复杂性研究与人文艺术潜在的交叉地带。扫描下图二维码查看课程回放。
来源:集智俱乐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