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专家提醒:这3种不舒服其实是脑梗,千万别大意,速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01 1

摘要:很多人一早醒来发现一只手麻,以为是睡姿不好,甩甩胳膊就行了。但如果这种麻木感经常出现在清晨,而且有一侧明显严重,持续几分钟甚至更久,就要引起高度警惕。单侧肢体麻木,尤其是伴随乏力,很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的信号。

很多人都以为,脑梗来临时一定是剧烈头痛、嘴歪眼斜,甚至昏迷不醒。

真正危险的信号往往藏在一些不痛不痒的小不适里

如果你觉得自己最近总是犯困、手脚不听使唤、说话磕磕绊绊,千万别只当成“累了”或“老了”,有可能,这正是脑梗在悄悄敲门。

别等到严重了才后悔。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你可能忽略的、看似轻微却极有可能是脑梗“前哨”的三种表现。

很多人一早醒来发现一只手麻,以为是睡姿不好,甩甩胳膊就行了。但如果这种麻木感经常出现在清晨,而且有一侧明显严重,持续几分钟甚至更久,就要引起高度警惕。单侧肢体麻木,尤其是伴随乏力,很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的信号。

再来说说第二种信号:突然出现的语言不清。不是普通的口误,也不是喝水呛到说话难,而是一时之间大脑像断了线,嘴里蹦出来的是词不达意、甚至别人听不懂的话。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人说话突然变得含糊、对答不上来,宁愿多想一步,也不要大意。

第三个,很多人都不把它当回事,但它常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信号——短暂性视力模糊或失明。比如刚起身时看不清,或者一只眼突然“黑”了一下,几秒钟后又恢复了。别以为是眼睛问题,这种一过性黑朦,在神经内科里有个专业术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的强烈预警。

很多人以为脑梗只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抽烟、肥胖、久坐不动、熬夜、情绪过于激动这些习惯,都会让年轻人大大增加脑梗的风险。别等到头条新闻里又出现“35岁职场人突发脑梗”的案例,才开始反思。

大脑是个极其娇贵的器官,对氧气供应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现短暂缺血,就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哪怕只是几分钟的“短路”,都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指令传递。所以把“小毛病”当成“老毛病”,是对自己健康的最大误解。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生活节奏明明不紧张,却还是中招。隐匿性高血压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脑血管推向了危险边缘。白天正常、夜间升高,或者测量时总是“刚刚好”的人,尤其要注意。

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提:清晨是脑梗高发时段。原因在于早上醒来时血压波动大、血液黏稠度高、气温变化大,容易促发血栓形成。所以如果你经常在清晨醒来时觉得头沉、手麻、站起时有些晕,那就是身体在给你亮红灯。

除了上述三种表现,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出现走路不稳、抓握东西不灵活、甚至写字变形,也不能一笑而过。这些看似“老化”的表现,在医学上统称为“神经功能轻微障碍”,如果持续存在,需要及时关注。

脑梗最怕的一点,就是“悄无声息”。它不像心梗那样痛得让人坐立难安,而是静悄悄地把一部分脑组织“锁死”,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留下不可逆的损伤。而脑神经元一旦死亡,是无法再生的,每一次忽视,都是一次永久性损失。

说得再直白一点,脑梗不是老年病,是生活方式病。你怎么对待身体,它就怎么回敬你。饮食重油重盐、烟酒不离手、睡眠不足、情绪暴躁,都是在给脑血管“加压”。反过来,那些长期坚持清淡饮食、多喝水、规律作息、少熬夜的人,即使年龄大,也未必会中招。

很多人有个误区:血压控制住了就万事大吉。控制好血脂血糖同样重要。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会让血管壁变得脆弱、血流变慢,血栓就像“路障”一样,一旦卡在脑血管上,就是一场灾难。

饮食方面,别一味追求“补”,很多人一到秋冬就开始进补,吃红枣、喝鸡汤、炖排骨。对于有脑梗风险的人来说,高脂肪摄入反而是隐形杀手。日常要适当减少动物脂肪,多吃蔬菜、坚果、深色水果,保持均衡。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那我应该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脑梗风险?其实很简单,家庭成员中有过脑卒中病史、体检时发现颈动脉斑块、血压总是“临界高”,这些都属于高危指标。平时要尽早关注这些信号,而不是等病发了才惊觉。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角度是情绪。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愤怒等负面情绪中,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进而影响心脑血管的稳定状态。如果你发现自己一激动就脸红胸闷、心跳加速,那就是身体在告诉你:别再硬撑了。

日常生活里,建议大家每年至少做一次颈动脉彩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这个检查简单、无创,却能提前发现血管内的“隐雷”。别等到出现症状再查,那时往往已经晚了。

再提醒一句:不要盲目补充保健品。那些打着“活血化瘀”“预防血栓”的口号的保健产品,很多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过量补充反而可能扰乱体内平衡,甚至加重凝血风险。

很多人害怕脑梗,却又不肯改掉抽烟、熬夜这些“习惯性放纵”。保护脑血管,不需要你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每天早睡一小时、少吃一口油炸、每天散步30分钟开始。坚持是最好的药物,不是灵丹妙药。

最后想提醒大家一句:身体不会说谎,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表达。当你觉得“哪里不对劲”,那就真的不对劲。别再忽视那个早晨的手麻、临睡前的眼花、聊天时的一句“卡壳”。它们,可能就是脑梗来临前的三声门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性泉.脑卒中早期预警信号与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17):1452-1455.

[2]刘建民,胡志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识别与干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0):785-789.

[3]王沛然.高血压与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4):321-324.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