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企业做不好GTM,是因为没想明白这件事:到底应该由谁主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5:06 2

摘要:前两篇文章(1.从 0 到 1 引爆市场:GTM 不是 “玄学”,ToB/ToC 这样做才有效2.从0到1,从1到N:GTM如何成为企业的增长基因),笔者和大家探讨了GTM的重要性和策略差异,后台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咨询,最多的提问集中在两个核心困惑:1. “我

作者 | 陈壕 来源 | 品牌市场相对论

全文约1800字,阅读约需5分钟,好文值得慢慢品读

前两篇文章(1.从 0 到 1 引爆市场:GTM 不是 “玄学”,ToB/ToC 这样做才有效2.从0到1,从1到N:GTM如何成为企业的增长基因),笔者和大家探讨了GTM 的重要性和策略差异,后台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咨询,最多的提问集中在两个核心困惑:1. “我们公司的 GTM 该让市场部扛,还是产品部上?” 2.“找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好 GTM?”—— 这两个问题,恰恰是 90% 企业做不好 GTM 的根源:连‘谁来主导’都没理清,后续的策略、执行自然一盘散沙。

接下来,我们先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不同企业的GTM,该由谁牵头?

GTM(Go - to - Market)将产品成功推向市场是企业实现增长和盈利的关键一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发布或普通营销活动,而是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动作,因此它不应粗暴地归属于某一个固定部门负责,而是一项需要跨部门协同的战略性任务。

但毫无疑问,这项系统工常需要一个明确的牵头方来统筹产品、市场、销售、客户成功等多方资源,确保从产品定义到用户触达的全链路高效运转。

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型、发展历史或者管理方式来说,会由以下部门或岗位来负责主导GTM工作。

一、由市场部主导

一般来说,产品决策链路短、依赖品牌和流量驱动(如快消、美妆、3C、互联网App)的企业,会由市场部主导GTM工作,典型企业有完美日记、元气森林、小红书等消费品品牌。

这类企业依赖品牌影响力和流量运营快速占领用户心智,市场部最了解用户画像、传播渠道和品牌调性,擅长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运营、KOL合作等快速触达用户的手段,能够高效制定的产品发布节奏、营销计划并匹配预算,然后联动产品、销售、客服等部门执行落地。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风险,如果市场部门过度追求声量而忽视产品实际能力和销售承接能力,可能导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二、由产品部/产品增长团队主导

常见于SaaS、科技公司、成长期企业,适用于产品复杂度高、用户生命周期长、需要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的业务场景,如SaaS、AI工具、平台型产品,例如飞书、Notion、Salesforce等企业。

这类产品的GTM不仅关注首次转化,更重视留存、续费率和客户价值的持续提升,产品团队对功能逻辑、用户使用路径和留存、LTV、NDR等数据指标有深入掌握,能够将GTM策略融入产品设计之中,例如通过免费试用、引导流程优化和行为数据分析来提升转化效率,然后再联合市场部门做传播、销售部门做转化、客户成功部门做留存,有助于充分提升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这种模式更强调数据驱动和长期价值经营,但也可能因过于技术导向而忽略品牌建设和市场节奏的把握。

三、由战略/业务拓展/独立GTM团队主导

业务复杂度更高、客户决策链条更长的B2B企业或全球化公司,如Adobe、华为、AWS等,则更适合设立独立的GTM团队或由战略部门牵头。

这类企业往往面临多行业、多市场、多产品线的挑战,GTM需要协调定价策略、销售渠道、客户支持、合规政策等多个维度,单一部门难以承担全局责任。独立的GTM团队或GTM经理通常直接向高层汇报,具备跨部门协调权,能够以更中立的视角推动组织协同,确保战略落地的一致性。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GTM作为一个战略职能,拥有资源调配和流程推动的能力,尤其适用于企业转型、新市场进入或服务模式升级等关键节点。

结语:

实际上,GTM应该由谁主导并没有固定答案,因为GTM 不是“某一部门的事”,而是“谁适合谁主导”,我们用一张图简单总结概括:

图:不同类型企业适合主导GTM的部门

但无论由哪个部门主导,一个成功的GTM负责人必须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市场洞察力、产品理解力和组织协同力。他/她不仅是策略的制定者,更是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翻译官”,能够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用户价值,将战略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动作,并推动团队达成共识。

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GTM的组织形式也应动态演进:初创期可由创始人或产品/市场负责人兼任,以最小成本验证市场;成长期应设立专职GTM岗位或增长团队,建立系统化打法,成熟期则可能需要升为战略职能,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创新突破寻求更大的成长。

此外,企业应建立“GTM责任制”,明确牵头人,组建跨职能小组,设定涵盖转化、留存、LTV等在内的综合指标,并在每次行动后进行复盘优化。最终目标让GTM从临时项目转变为常态化机制,成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中央神经系统”和"战略引擎"。

互动话题

你的企业正在推进GTM吗?目前是由哪个部门主导?遇到过‘互相甩锅’还是‘高效协同’的情况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进步。

THE END.

来源:品牌市场相对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