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请注意,虽然司马南倒下,但催生司马南的大气生态还在,尤其是不要忽略掉在司马南背后的庞大支持者们,他们是”司马南理论”得以繁衍的土壤,司马南之所以能兴风作浪,与这片土地提供无尽的养分密不可分。
真是千呼万唤,终于,一道惩恶令把司马南斩落马下。一时间,网络上一派欢天喜地,纷纷为这迟来的正气奔走呼号。
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因为这足可以被作为“风向”发生转变的有力证据。
的确,天下苦司马南久矣,尤其是数以亿万计的民营企业更是饱受其苦。而此次司马南的倒掉,确如同是漫漫寒冬后的一股暖风。
然而,先不要过于乐观,此刻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这股暖风,还需理性看待,大地的回暖,并不是一股风能瞬间改变的。
请注意,虽然司马南倒下,但催生司马南的大气生态还在,尤其是不要忽略掉在司马南背后的庞大支持者们,他们是”司马南理论”得以繁衍的土壤,司马南之所以能兴风作浪,与这片土地提供无尽的养分密不可分。
司马南为什么能获得数千万的粉丝?这不是个问题,而是一种现象。
按他自己的定义,一个北京东城区某胡同里的普通市民、既非偶像派也非实力派,但却大受欢迎,这种现象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长久以来,对司马南有种评价很盛行,说他是一个“善于捕捉风向的人”,他之所以混的风生水起,完全是基于对所谓“风向”的准确分辨能力。
可是,仔细想想,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不计其数,凭借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想准确辨别出各路风向,“风向”很难辨别吗?因此,单凭简单的“风向说”,并不能解释司马南的辉煌,一定是另有原因。
好了, 想要表达的是,司马南之所以受到拥戴,归根到底,与其说他善于判断风向,不如说他更懂得土壤的喜好。
准确说是他及时捕捉到了一种群体情绪,他深知这种情绪一旦能巧妙利用,就可以让自己一飞冲天,于是他开始把传说中的风向肆意自我解读,勾兑成可口的麻醉剂,传播到大地,然后等着丰收。
说到这,就必须要勾画一下司马南拥趸的轮廓了。
这是一个数量可观、威力惊人的群体,他们典型的特征就是两个字—仇恨。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职场中往往是失意者;在生意场中,大多是失败者,一句话,大多是现实中的弱者。
但正是他们,崇尚权威和强者、痴迷丛林法则,因此恃强凌弱是他们信守的人生信条。
他们不相信原则、也不相信未来、只相信利益;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去坑害别人。
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
大家不要误会,他们不是哪个特定的人群,而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受这种文化影响越深,就越容易进入这样的人群,越容易拥护司马南。而这种文化,正是影响已经长达千年的“游民文化”。
受游民文化影响越深的人,越容易变成像《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一样的人,为破坏规则、践踏道德找到“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之类的正当性,做起坏事来毫无底线,更没有负罪感。
而司马南,正是把握住了“游民文化”精髓,抓住时机烹饪出了一套契合“游民文化”的“仇恨套餐”,投其所好,既满足了以发泄、逞口舌之快的游民情绪,也收获了自己人生的好几桶金。
既然讲仇恨,就必须要有敌人,司马南在“仇恨套餐”中营造了两大假想敌,一类是国内民企,另一类是境外他国。
对于民营企业,他是自己亲自操刀上场,极尽歪曲、污蔑、造谣之能事,鼓吹所谓的“剥削轮”,无端生事、制造对立。
而对于境外的他国,他不讲是非,假借侵略者为精神图腾,通过加工硬炮制出“一个演员哪敢看大地的眼睛”、“钢铁洪流横扫世界”这鸦片般的言论,让自己的拥护者们是如痴如醉。
可以清醒的看到,不是司马南掀起了风浪,而是强大“游民文化”的土壤孕育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司马南。
而今天,一个司马南倒下了,这当然是一种胜利,但只要仇恨的情绪还在、只要发泄的土壤不变、只要“游民文化”的基因得不到根治,那么今后一定还会有司马北、司马西们卷土重来,因此,撼山易,撼司马南次之,撼司马粉难上加难……
来源:他山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