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莱芜凤城大街,市肆骈阗,财货充牣,寸土千金,繁华甲于一邑。然加州步行街南隅,老家家悦迄今未赁,与周遭喧嚣之景格格不入,殊为怪异,邑人多有揣测。
莱芜凤城大街,市肆骈阗,财货充牣,寸土千金,繁华甲于一邑。然加州步行街南隅,老家家悦迄今未赁,与周遭喧嚣之景格格不入,殊为怪异,邑人多有揣测。
翻检旧本《莱芜县志》,见其中载有一则关乎斯地之神话故事。
明万历间,东门里李氏六世祖李存智,以贡生之资,出仕为陕西省庄浪县县令。存智居官廉正,勤恤民隐,殚精竭虑,每断一狱、兴一利,皆能服众,甚得民望,政声播于秦陇。及致仕归里,本欲颐养天年,未几,背生恶疡,脓血交浸,痛楚彻骨,虽广求良医,遍试良方,或敷以金疮之药,或饮以清热之剂,竟罔效,日渐羸弱,形容憔悴。
一夕,存智困卧于榻,朦胧间梦药王爷孙思邈,仙风道骨,鹤发童颜,飘然而至,临榻而语曰:“汝莱芜旧有三皇庙,为一方祈佑之所,然岁久倾圮,垣墙崩塌,神像蒙尘,无人葺之。若汝能发心修缮,重塑庙宇,再焕灵光,吾当愈汝沉疴。”存智惊寤,梦境历历在目,心觉奇异,知为神谕,遂不敢懈。
时存智子李疏泗,求学于北京国子监,博通经史,声名渐起。存智急召归,以梦告之。疏泗谨遵父命,义不容辞,即诣莱芜县衙,置田数亩,鸠工庀材,兴修三皇庙。施工之际,虽遇风雨阻滞、资费短缺之困,然疏泗矢志不渝,多方筹措。庙成之日,香烟缭绕,瑞气氤氲,钟鼓齐鸣,观者如堵。异哉,存智之疾霍然若失,体复康强,步履矫捷,一如曩昔。后夫妻二人皆享世寿八十有五,无疾而终。乡闾咸赞,以为积大德之故也。
自是,疏泗以贡生入仕,官运亨通,初授微职,然其才识出众,屡建奇功,累迁至北京东城兵马副指挥使、寿州同知,一路青云直上。
蒙三皇爷庇佑,自疏泗始,东门里李氏一族渐趋昌盛,倍有英才。
疏泗年八十八,封儒林郎,县令敬其高德,题赠“五朝人瑞”匾悬其门,以彰其誉,此明清六百度唯一殊荣。
而享寿九十有三,其一生福厚寿长,乡中莫及。
乃至八世,其长子李应春,万历二十三年以贡生任直隶东明县丞、知县,在任期间,革除弊政,劝课农桑,百姓安居乐业;仲子李融春,万历四十四年,以例贡任西城兵马副指挥、辽东参军,守土尽责,屡立战功;季子李芳春,万历四十一年贡生,任通州同知,善理政务,名噪一时,兄弟显赫,具与荣焉。
疏泗之外甥谭性教,更是在明万历三十八,公元1610年考中进士,任山西按察司副使,继任宁夏兵备道粮兼摄学政,出督戎马,文武持衡,誉满天下。
而李氏一族,赓续九世,更是人才喷涌,同辈男子四十有一人,其中庠生、贡生、太学生二十二。
其中李森,二十二岁入县学,敏而好学,过目成诵。万历四十年,以首名录为府学,一时名噪儒林。四方名士,咸拜其门称弟子。崇祯二年,考取贡生,十二年,入国子监,声誉愈隆。
因德才兼优,名门望族竞与联姻。其妻乃县丞张光前之女;子李以煜,娶庠生毕煌之女;
长女为青州第六世衡王朱常渡衡世子之妃;
次女适贡生刘澄淇(刘洞九)之子刘伯权;
三女许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同蒙之孙、庠生朱景;
四女许与朱同蒙之孙朱旦。
此外,三侄女皆嫁朱同蒙之孙;三侄皆娶朱同蒙孙女。
通过与各世家大族的联姻,李氏家族显赫无比,尤其李森之女嫁青州衡王府世子妃,李氏家族升为皇亲国戚,家族之显赫,鲜有匹敌。
累传十世:同辈男子九十五人,贡生二人,庠生二十二,武庠生一人。族中子弟或潜心向学,或习武报国,皆有所成,李氏一族,门庭显耀,依旧名震闾里。
尤其十世李萧生,历任都察院经历、升工部都水司员外郎、营缮司郎中等职,才高行厚,政绩斐然。据其家谱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世祖御书才子第一,赐之加从四品”,诰授朝议大夫,恩宠有加。
自明以降,东门里李氏后裔,遵循
“笃实传绪,普贤光基”
之辈分昭穆,繁衍赓续,绵绵不绝。族中子弟,各逞其能,入仕者廉正爱民,政绩昭著,朝野咸赞;营商者睿智诚信,财通四海,富甲乡邑。显宦巨贾,代不乏人,难以胜数。李氏一门,门庭显耀,累世荣光,为莱芜望族,声名远播,德望传于后世。
后人谈及,咸感神恩浩渺,叹三皇庙之灵验,以为天赐福祉,庇佑斯土。存智病愈,或属偶然,然李氏之昌盛,有目共睹。其兴也,或缘三皇庇佑,或因累世积善、崇学之风,世代相继,令后人追慕不已。此佳话亦于莱芜传扬,经久不息 。
后世之时,三皇庙虽遭拆毁,然其神异传说、庇佑佳话,犹深植于莱芜百姓之心。每逢节庆,众人仍口耳相传当年盛事,忆起三皇显灵、李氏振兴之往昔,对神恩之敬畏、对家族荣耀之追思,从未稍减。往昔庙前之香火鼎盛、信众虔诚,仿若仍在目前,其承载的精神与文化,如无形之脉,延续不绝,于岁月中熠熠生辉,成为莱芜地域文化不可或缺之瑰宝 。
今特做七律二十首,再记此事,望后世知之。
1. 《存智祈梦》
庄浪归乡意未休,恶疡缠体苦难收。
榻中恍惚仙翁至,梦里分明圣语留。
三庙倾颓期缮葺,沉疴康复许恩酬。
惊觉汗透衣衫处,神谕萦心志已谋。
2. 《疏泗修庙》
父命传来不敢违,辞离太学沐朝晖。
县衙置地营基始,匠作鸠材筑庙归。
雨阻风拦心愈定,资缺力困意无颓。
香烟起处祥光绕,自此家门福运巍。
3. 《庙成病愈》
庙宇新成瑞气飘,香烟袅袅绕重霄。
钟鸣鼓响人声沸,云卷霞飞日影昭。
奇迹惊观疴疾愈,安康复见体姿娇。
神恩浩荡传佳话,李氏欢颜岁月饶。
4. 《疏泗仕途》
贡生初仕踏征途,才略超群胆气殊。
屡建奇功勋业著,频升职序仕途苏。
从微至显声名振,由下登高志向孚。
一路青云蒙庇佑,福泽深厚耀门闾。
5. 《李氏贤才·应春》
东明赴任展宏猷,革弊兴农解庶忧。
劝课桑麻仓廪实,公平断狱吏民讴。
一方善政千家乐,数载清名万古留。
李氏光辉添异彩,德馨远播颂千秋。
6. 《李氏贤才·融春》
例贡从戎戍北疆,兵马挥师意气昂。
守土安边倾热血,杀敌御寇著荣光。
辽东百战勋功立,西府威名史册彰。
家族门庭添锦绣,英名赫赫韵悠长。
7. 《李氏贤才·芳春》
通州莅任理同知,善政施行众庶熙。
案牍劳形求治道,民生系念解民饥。
官清民乐和谐景,政畅人和繁盛时。
李氏才贤多建树,声名远播颂声驰。
8. 《李森向学》
弱冠求学入泮池,才思敏捷志犹痴。
名题府学声名起,屡试秋闱意未迟。
继晷焚膏求学问,通经贯史展才姿。
虽无科举功名显,桃李成荫后世思。
9. 《家族联姻》
名门缔结韵悠长,嫁娶联姻谱锦章。
衡府联姻添贵气,朱门合卺耀荣光。
亲恩厚意根基固,血脉交融福祉彰。
家族兴隆凭善举,声名远播颂流芳。
10. 《李萧生显达》
都察营缮步青云,世祖褒扬墨宝存。
朝议大夫恩宠至,才高行厚绩名闻。
清廉理政民安乐,公正为官世所尊。
李氏门楣添锦绣,千秋史笔颂贤君。
11. 《家族昌盛》
九世同堂族运昌,人才济济绽光芒。
庠生贡士声名显,武庠儒英意气昂。
向学潜心求仕路,从戎报国守家邦。
莱芜望族声名著,荣耀门庭岁月长。
12. 《神恩感悟》
后世追思感慨长,神恩浩渺韵悠扬。
三皇灵验传佳话,百姓尊崇祈瑞祥。
存智病除缘圣意,李氏昌盛赖恩光。
莱芜故事千秋颂,福佑一方岁月康。
13. 《佳话流传》
神话传奇岁月深,莱芜县志墨留痕。
三皇庇佑家族盛,百姓传扬美誉存。
善念如星明暗夜,德风似雨润乾坤。
此般佳话千秋颂,激励来人志满门。
14. 《庙毁情牵》
断壁残垣忆旧容,曾经盛景梦魂中。
雕梁画栋随云散,石鼓铜钟逐浪空。
三圣恩光心底绕,万民祈愿世间逢。
废墟难掩辉煌史,记忆长留永不终。
15. 《精神传承》
庙宇虽颓韵未休,精神传承耀千秋。
香烟已散恩波在,故事长传善念留。
信仰如磐心底驻,德风似月梦中游。
后人承志开新宇,一脉相承意气遒。
16. 《节庆怀思》
节庆来临意绪牵,三皇故事耳边传。
当年盛事心中记,往昔辉煌梦里旋。
庙毁神恩情愈切,民怀善念志弥坚。
追思旧景情难已,敬仰长存岁月绵。
17. 《文化瑰宝》
文化传承岁月悠,三皇故事永长留。
精神凝聚成珍宝,信仰绵延解客愁。
昔日香烟成记忆,今朝传颂满乡州。
莱芜地域添光彩,熠熠光辉耀九州。
18. 《兴衰之叹》
兴衰自古意难平,李氏传奇岁月鸣。
庙毁庙兴皆是梦,人来人往总关情。
三皇灵迹心中刻,累世功勋笔下萦。
感悟往昔知进取,弘扬善念启新程。
19. 《神恩庇佑》
神恩庇佑惠风扬,庙宇虽倾故事彰。
圣意昭昭垂万古,民心念念敬三皇。
繁荣李氏根基厚,灵验传说韵味长。
每至佳节思旧事,感恩之情满心房。
20. 《展望来朝》
展望来朝意气高,三皇故事启新韬。
神恩护佑心中记,圣德传承志里牢。
李氏辉煌成旧史,后人奋进写春韶。
弘扬善念开新宇,再铸辉煌耀碧霄。
来源:隋的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