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天朝崩溃下的觉醒前夜,现代中国如何萌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4:03 1

摘要:面对“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举国上下在旧制度与新问题的交锋中,展开无数自救的尝试。而一个现代国家的雏形,便在这些或失败,或戛然而止,或延续至今的转型中,悄然诞生。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2年清帝逊位,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名为“晚清”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

落后、屈辱、黑暗,天朝的崩溃,亦或是觉醒的前夜?

面对“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举国上下在旧制度与新问题的交锋中,展开无数自救的尝试。而一个现代国家的雏形,便在这些或失败,或戛然而止,或延续至今的转型中,悄然诞生。

01.

重新认识晚清,现代中国的起点

今天的心理学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人的童年在人格发展和性格形成过程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如果将国家和社会拟人化,那么我们今天的现代国家其实有一个童年,那就是两百年前,被我们称为近代的那段时间。

欧风美雨的持续冲击,同原有的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反应,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制度和路径,化为今天每个人生活中都熟悉的各种元素。

例如,我们每天从睁眼开始就要接触的牙膏、牙刷、香皂、衬衫、球鞋,出门的自行车、汽车、马路,要去的学校、企业、银行;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看病要去的医院,办理户籍要去的政府机关,再到我们口中蹦出的大部分词汇,大部分都是近200年发展出来的。我们节目要讲述的,就是这个现代中国童年的故事。

清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朝代,而所谓的晚清呢,我们一般认为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之间这个时段,离今天并不遥远。晚清的很多人物掌故,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常出现在日常的影视剧、教科书之中,甚至连表情包都会有溥仪说的“朕的大清都亡了”、载沣说的“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的内容。

这么看来,晚清不但离我们不远,还在以别样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参与到正在进行的历史当中。

其实,与晚清历史相关的,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称,叫做“中国近代史”。读过历史教材的读者都知道,我们说中国近代史,它是以1840年为界的:1840年之前叫做古代史,1840年之后称为近代史。

晚清是一个时间概念,但是近代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有价值尺度包含在里面,它意味着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区别。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来讲,将1840年作为区分前后的时间点,至少有两种逻辑存在其中:

第一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和此前中国古代史的封建社会相区分。

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同样认为184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例如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认为,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能不能够近代化,会不会被世界民族之林所抛弃?这个问题困扰着此后100多年的中国人,关乎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走向。

从以上两种观点来看,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让中国社会逐渐沉沦,给民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接受挑战、走出沉沦,成为近代历史的一个目标。

有新的压力、有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近代就不再只是一个时间刻度,它背后包含着一种价值的评断,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能不能承受压力,接受挑战,完成目标,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近代历史的任务和评判标准。

《人生若如初见》

从这个角度而言,近代并非只是古代的结束,它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实际上,清朝尤其是晚清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此,大家希望从中学到一些教训,或者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向前回溯到近代历史,去寻找答案。

比如,我曾经写作过一本书,叫做《辨色视朝》,“辨色视朝”四个字来自《礼记》,是说君王在天色刚能分辨的时候,就上朝理政。这个词语经常被清朝君臣引用,作为对皇帝勤政的要求。清朝皇帝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那么连带的问题就是,大家会问:既然这样勤政,为什么会造成晚清被动挨打的局面呢?

再比如说,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沿着小学-中学-大学的路径往前,最后到社会找工作,求发展,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苦努力,用今天流行词语来说,叫做“内卷”,在思考缓解之道的时候,大家似乎很自然会去问:这个教育制度和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这个新的教育体制,就是形成于120年前的晚清,经过一步步改革走到了今天。再比如,提到今天世界500强之一的招商局集团,我们对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不错,这个在航运、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前身就是清朝在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

这样看来,除了那些腐败、屈辱、沉沦的内容,近代似乎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供我们思考和挖掘。我们会看到这个阶段每天天不亮就要上朝勤于政务的君主和大臣,会看到晚清的制度改革的举措不但突破传统,而且突破清朝祖制,具备很多现代文明的元素。

但越是这样,我们的疑问就越大,为什么清朝走向了崩解?这个被称为现代国家童年的时代,给后来留下了怎样的遗产?

不过,我们的节目采用“晚清”而非“近代”的时间定语。这是因为近代史的下限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主张定在1919年五四运动,有的学者主张定在1949年。

而晚清的下限止于清帝退位,这是非常清晰的,也是我们本节目讲解的时段。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这是传统制度退出舞台,新的制度形成的阶段,正好可以算作现代国家的童年。

所以,这个阶段形成的制度的特征,很自然就影响到此后乃至今天的历史发展。传统制度中有一些没来得及完全褪去的内容,也会在后来重现,让我们看到某种“返祖”的现象。

例如,今天的人们,依然会向往出现“包青天”那样的行政兼司法官来为民做主,人们依然会歌颂勤政期待领导英明,而不是致力于制度建设来完善管理体系,这与现代法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02.

所谓“政治制度”,指的究竟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特点又有哪些呢?其实,政治制度大概可以看作一个社会的政治组织结构的总和,它包括可见的成文的规章法律,不成文的习俗规则,这些都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政治制度它描述结构功能及其后果,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具有共通性。所谓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纵向的,就是和中国历史的纵向相比,不论居于统治地位的集团是否变化,它都可能有继承前朝、向后延续的特点,比如说,我们会听到“汉承秦制”、“清承明制”的说法。

也许政治局面风云变幻,也许统治集团改换了民族,在波浪之下的深水区,仍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前后具有相当大的延续性。

而共通性是横向的,也就是不论哪些国家和民族、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之下,他们都需要同样面对一些政治组织的问题。

例如,君主与宰相关系是公认的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问题,影响到王朝和国家的命运,而君主和宰相,可以类比为古代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纵观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成文宪法,都会规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和相互关系。可见,这是人类社会不同群体在组织起来的时候,都会遇到的难题。

此外,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政治制度有着有形制度和无形制度的区别。

有形制度比较好理解,法律规章诉诸于纸端,如成文的宪法、行政法典,传统的《则例》《会典》,用皇帝名义发布的《上谕》,它们是诉诸笔墨,必须执行或进行参考的内容,这是有形的制度,也是我们研究比较多的制度。

除此之外,还有无形的制度。无形的制度存在于传统两个字里面,它不诉诸于笔墨,但确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对制度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力。

《末代皇帝》

比如说历朝历代所谓“祖制”,也就是祖宗制度。什么叫祖制,说不清楚,很多东西都可以按照需要往祖制里面塞。在清朝,国语、骑射可以被说成是祖制,永不加赋也可以被说成是祖制,它不一定会形成法律或者成熟的文本,它却成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我们举个例子。

大家对“垂帘听政”都非常熟悉。实际上,垂帘听政在清朝制度里是没有的,那么慈安与慈禧太后为什么能够垂帘听政?

当时有一个叫董元醇的御史,他在建议垂帘听政的奏折里写了这么一段话:“窃以事贵从权,理宜守经。何为从权?现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冲龄践阼,所赖一切政务皇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基本的制度我们要遵守,这就是所谓“理宜守经”,但由于现在情况特殊,遇上了多事之秋,内有太平天国占据半壁江山,外有俄英法美列强虎视眈眈,皇帝年幼,我们应该灵活处理,日常政务仰赖皇太后替皇帝拿主意。这就是“事贵从权”,也就灵活处理。

于是就出现了垂帘听政制度,这是以前没有的。这项制度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在理宜守经的基础上,做了从权处理。那么,这些思想,也可以看作清朝的无形制度。

以上便是政治制度这一概念的基本范畴。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重新考察晚清历史、甚至能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中国呢?

如果观察晚清70年,我们会发现,第一,政治制度有自己内在的一些逻辑,还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和近代史的节点是不尽相同的,例如近代史把鸦片战争的发生看得很重要,但鸦片战争与制度变迁的关联并不大。

近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发生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这背后的道理是国家的主人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带动了整个政治制度的近代走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等种种因素。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权力从何而来?这是近代政治制度史的核心问题。与此相关联的是,权力应该由谁掌握?如何使用权力、限制权力。所以,政治制度史和近代史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比如中国能不能近代化、中国如何求得民族独立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完全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政治制度不是一个静态的描述,不是简单描述君主、内阁、军机处、六部的内容,而是重在探索制度变化过程、探讨制度变迁的原因、后果以及背后的理论。

传统与近代的两分法在其他专门史领域也许饱受争议,但是在政治制度史上却是清晰可见的。国家从君主制、君民共主制变为共和制的过程,会带动政治制度相应的变化。

其中有曲折、有妥协,也会有趋势,这是需要我们描述的过程,所以近代政治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带有问题意识的论述,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性的描述。

这些制度变动是结构性的,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一些历史发展的后果,并非个人的道德或好恶所致,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制度角度思考历史变迁,有利于我们突破仅仅从善恶判断、从个人喜好出发进行思考的局限,进而给我们更多一些的智慧。

03.

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

其实,晚清不仅仅不仅仅是新的开始,也是旧的终结。我们今天检讨三四百年前开始统治中国的清朝,会给与它很多负面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去看清朝包括晚清士人对自己制度的评价,则大体上是肯定的,甚至有带有很强的自信。

这种自信并不是空穴来风。清朝人有着自己的依据,他们说中国历朝历代,亡国的原因无非这么几个:宦官、外戚、藩镇、权臣、外患、民变。

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如秦朝、东汉、唐朝、明朝,它们的衰亡有的是因为宦官造成,或者与宦官间接相关。

西汉、东汉都有强大的外戚专权,威胁到王朝稳定与安全;唐朝亡于藩镇,西汉、西晋、明朝受藩王叛乱之害;两汉、三国的魏国、后来的唐朝,都有权臣把持朝政,甚至篡夺皇位的行为;西晋、两宋是直接亡于北方的外患,其他各朝代也都面临北方民族的威胁,耗费大量国力应对游牧民族挑战,间接影响了王朝的走向。

但是反观清朝,清朝士人自信地认为,这些弊政现在都不存在了:宦官干政已经被严厉禁止,外戚没有特权和势力。

自从清朝打败了蒙古的准噶尔部、和硕特部,西北底定,直接控制的版图空前辽阔,清朝似乎消灭了长达几千年的北方游牧民族威胁,长城内外成为一体,长城不再像前朝那样具有防卫的功能。甚至当蒙古威胁仍在,有人提出修筑坍塌的长城段的时候,康熙帝就已经自信地说: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为了保持四方安宁,历朝历代派兵镇守四方,但容易造成太阿倒持、地方叛乱的情况。到了清朝,各地的将军、总督、巡抚虽然号称封疆大吏,主管一方,但全国的人事权、军事调度权操之在上,他们不具备抗衡皇权的力量;加上儒家理学的浸润,他们也很难有反叛君父的胆量。

《末代皇帝》

在京师,由于实行军机处制度,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意见参议政务;作为最高阶文官的正一品大学士,如果没有进入军机处,也是有名位而没有实权的虚相。这样也就根绝了权臣土壤。乾隆帝颇有几分自豪地说:

“朕的宫中没有险恶的吹枕头风的女宠,没有干政的宦官,外朝中没有擅权的王公贵族和大臣,各省没有拥兵自重的封疆大吏。我们不但没有历朝历代的心腹祸患之事,也没有飞扬跋扈的奸人,甚至连这些人和事的一点苗头都看不到。”

“(清朝)内无诐谒之女宠,干政之宦官,朝无擅权之贵戚大臣,外无拥兵之强藩巨镇。凡历代以来,所为腹心之蠹,跋扈之奸,不但无其人、无其事,抑且无几微之萌檗。”

这样看来,清朝君臣所说的制度优越并非盲目自信,而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越是这样我们越会问:既然你们说自己制度那么好,为什么对内不能送走贫穷,对外不能抵御外侮,甚至会导致国内揭竿而起,对外割地赔款?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首先,清朝的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大体上继承了明朝制度,当然,在继承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满洲特征”,同时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堵上一些漏洞,防止前朝弊政的再现。

正是在不断修正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才形成了清朝君臣所认为的比前朝优越的制度。问题在于,每个事物,都有正反的两面,在修正旧制度弊端的同时,很可能将它积极的一面也随之抛弃。

比如说,为了防止地方坐大,君主收紧财政、人事和军事权力,这在另一方面会忽视地方的特殊性和利益,损害地方的积极性。再比如,君主为了防范权臣,收紧权力,这样做固然消除了权臣的土壤,但却加重了皇帝的负担和责任。可见,人们在修补旧制度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新问题甚至比旧问题更难解决。

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元素大规模进入中国,向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旧的制度无法应对,人们只能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这就使得近代制度存在中西调和与适应的问题。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其实并不顺利,出现了各种曲折、反复甚至倒退的现象。

所以,晚清的制度有两条线,一条遵循中国制度自身的逻辑,有漏洞就修补,但补了漏洞,会产生新问题;另一条是外来压力之下,学习并接受新制度。

这两条线紧密交缠在一起。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度,有着深重的历史积淀,不可能在抛弃旧制度的基础上,全盘采用西方制度,所以晚清的制度就变成了在外来压力、西方制度参照下,改造和革新旧制度的漫长过程。这就是20世纪中国制度的基本特征。

04.

寻找现代中国政治的“童年”

我们在前面讲了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那是因为一个人在童年阶段毫无经验,他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是人生中的第一个场景,占据他人生经验的百分之百。

这个阶段会形塑一个人的性格,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的性格。对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文明,同样也是如此,它们在成长初期的经历,会对后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下中国的各项制度,如果向上溯源的话,至少有这样两个源头或者“童年”:

第一,如果我们突出“中国”的元素,那么制度的很多特征可能追溯到周、秦。儒家经典推崇夏商周三代政治,尤其是周代的礼乐制度,周制的很多理想,自然就影响了几千年中国的读书人和中国政治。

周之后的秦制形成了帝制中国最主要的架构,包括郡县制、官僚制、皇帝制度,被此后两千年继承。周、秦以降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自然也影响到现代。

例如,作为基层行政区划的县,出现于春秋战国,经过秦郡县制确立之后,一直延续下来,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基层行政单位。县延续至今,不但是名称上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国家结构的继承,即中央政府拥有较高的管理权。

再比如,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我国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副职、省部级正职、副职……一直到乡科级正职、副职。

这种分法,和传统中国官僚制下的品级是相似的,比如清朝官员有九品,九品各分为正、从,一共有18阶。文官最高阶是正一品的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类比前朝的宰相,他的副手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各部部长,也就是六部尚书是从一品;各省的首长巡抚是从二品,总督是正二品。

由于总督、巡抚有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坐衔,所以他们的级别还会提升半级。传统的官僚制的级别划分,使得每一级官员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上级能监督下级,并推动执行政策。

第二,如果我们突出当今社会“现代国家”的因素,晚清70年就相当于它的童年。晚清时期,中国接受了很多现代性的因素,在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我们慢慢地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人生若如初见》

比如政企关系、政党缘起、共和制度、外交政策、教育体制,这些是现代中国的基本要素,它们形成于晚清70年,那段时间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童年时期,那段时间的遭遇,会极大塑造今天政治制度的特征,也会深刻影响我们的心态。我们这档节目,就聚焦在后者,也就是晚清70年的制度变革及其影响。这里先简单举两个例子。

例如今天的教育制度。这个体系源自20世纪初期建立的学制。有人会说,中国古代不是有官学吗:基层有府州县学,京师有国子监。但是我们要明白,古代的学校机构和今天的教育是两码事。

古代有科举制度,官办学校是科举的一个环节,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秀才身份,才会进入到学校。学校是用来提升举业文章的,而不是进行国民教育。在传统社会,一个读书人的教育,是在私塾等官办学校之外的系统完成的。

而我们今天的国民教育体系,有学制、有学程、有科目,幼儿园三年、小学五六年、初中三四年、高中三年,然后升大学,专科三年,本科四年。大学之前会学习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科目,大学之后也会分专业治学。以上这些是近代才有的,它们源于1903至1904年清政府制定的癸卯学制,迄今只有120年。

再比如,中国从隋唐开始,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六部制度,政府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是参照儒家经典《周礼》而设计的。直到20世纪初期,清政府经过多次改革才打破六部的架构,按照现代政府职能,设置外务、度支、内政、农工商、教育、陆海军、邮传各部。

今天的中央政府是国务院,设有各部委,以外交、国防居首,之后包括财政、工业、农业、教育、信息、交通各部。这一套体系,也是源自120年前晚清的改革。

以上这些变化,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改动,它们背后涉及政府职能的边界拓展,政府服务和负责对象的变化,涉及国民权力与责任的变化。传统政府职能比较简单,大致包括这些内容:

用科举方式笼络士人,实现阶层流动和精英人群思想上的一致;中央政府通过对官员进行统一铨选、议叙,维系大一统局面;政府用货币和实物税收支撑皇室、政府与军队开销,同时支持少量的公共工程;用教化和刑讼来弥合、解决民间争端,管理民众。

到了晚清时期,这些职能远远不够用,或者不适用了。例如清政府如果要自强、求富,就必须新设农工商各部,应对商业、工业的国际竞争。如果要启迪民智,养成完整人格的国民,让他们承担国家义务,就必须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他们接受教育。如果实行地方自治,就要从本地产生管理者,原有的吏部和大一统的人事制度就不再适用。

晚清发生的这些制度变革,属于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的环节。新制度建立之初的遭遇和表现,会极大影响后来的发展。把晚清看成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童年,是很贴切的一个说法。

当我们明白了晚清对今天的影响,明白了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又能为理解今天的生活提供什么视角和帮助呢?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帮助认识今天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运作方式。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延续性,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是在说夏商周三朝在礼乐制度上的延续性。

即便是被取代的敌对王朝,其制度也会被后任继承。制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昨天的基础上,经过增加和减少一些部分而形成的。了解昨天,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

第二,在传统的学术体系中,制度属于“经世学”或者“经济学”,也就是要回答并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个人在检讨自己得失的时候,会自然回忆过去的某个重要节点是不是出了偏差,或者参考过往的经验里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政治制度能一定程度解决我们的困惑,而免于浅薄。例如,当我们能了解历史上制度性的腐败窝案、了解传统监察体系的设计之后,就不会简单地认为,依靠严刑峻法能根治腐败问题。

第三,政治制度作为一门学问,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借此学习现代社会对于教育体系、法律制度、国际关系、民众权力与责任的普遍认知及其形成的原因所在。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