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年我在饭桌上和长辈们聊起“学大寨”,他们总是会眉头一挑,嘴里蹦出一句:“那时候,大寨是响当当的标杆!”可你要是问现在的年轻人,估计认识“网红”比认识大寨还多。大寨这个名字——在现在好像是历史书上的一行字,但你要是生在六七十年代,这俩字可比春晚的“年夜饭”还
前些年我在饭桌上和长辈们聊起“学大寨”,他们总是会眉头一挑,嘴里蹦出一句:“那时候,大寨是响当当的标杆!”可你要是问现在的年轻人,估计认识“网红”比认识大寨还多。大寨这个名字——在现在好像是历史书上的一行字,但你要是生在六七十年代,这俩字可比春晚的“年夜饭”还有分量。那是一个农民都拿着锄头拼命的年代,吃饱饭就是幸福。可谁会想到,几十年前,咱说的大寨,连苞米渣子都不够分,一场暴雨能让全村人顿顿喝稀粥。后来呢?村里“硬骨头”陈永贵,还有被叫做“铁姑娘”的郭凤莲,硬生生把穷村变成了榜样。只不过现在,提起郭凤莲,还能有人记得以前她到底“铁”到啥程度吗?
说到1963年那场暴雨,山西太行山东麓的小村落,雨下了三天,眼瞅着田里的庄稼全倒了。别说小麦,连地里的野草都泡得发黑。陈永贵顶着一脸泥,站在自家院门口,大家都只敢远远看他。年轻点的甚至偷偷在背后叹气:这下子,明年余粮怕是得分光了。有人劝他别折腾,听天由命,陈永贵却死犟不服气。他拉着几个老哥们上到碎石山,指着片乱石砾地抬嗓子,“造田,能种就能吃饱!”你说这话,整个大寨人谁不心里咯噔一下,可都被他“倔劲”逼着跟着干起来。
其实那会儿开荒,也不是没风险。山西这一带,土层薄得跟饼皮似的,有人担心翻地浪费力气。陈永贵不管,自己卷裤腿扛起锄头就是一锄下去。有人眼看累瘫在地,陈永贵嘴里一句“咱大寨人,心也要铁!”边喊边干。后来据说,小麦亩产量愣是从八九十斤涨到一百七十斤。别的村子都来偷偷瞅他们的地,不信还能真种出奇迹。其实这些年后,大寨人回忆起来,都会说“陈书记是拿命堵在这块地里了。”
再往后的“学大寨”风潮一吹,全国都开始喊口号,电视里大喇叭整天放“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可村里最厉害的那几个姑娘,特别是郭凤莲,才是真正的“劲头”。一开始,她就是田头带头的队长,天不亮就招呼人下地。前一天干到后半夜,她第二天还第一个赶到地头,不少“大小伙子”也都悄悄比不过她的耐力。有人背后嘟囔:“这不,铁姑娘嘛,绣花针怕是比不上她的锄头。”
说起来,大寨最难的那几年,夏天雨水多的不成样。老房子一夜被冲塌,村里的女人孩子都在哭。郭凤莲干完活,还得组织大家修房,天黑了整队去搬砖,替大家搭屋。她总挂在嘴边一句:“咱得让外面人看,咱大寨是有模样的!”有个瘦弱的小姑娘,跟着大伙搬砖,手上的泡都磨破了,郭凤莲却一句怜惜没有,反倒给塞了块窝头——那是口粮紧张时候,能让人心里热乎一晚上。
她做事有一股不紧不慢的韧劲。陈永贵调走后,乡里有不少人担心“铁姑娘能当家吗?”可郭凤莲上任后,不急着变道,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反倒带着大家继续耕地,搞生产,稳扎稳打。这一年之后,村里人都说“铁姑娘真不一样。”
咱闲话一句,农村里女人做队长可不是小事。那会儿老一辈说,女人有手有脚就行了,不兴抛头露面。可郭凤莲管事不管闲话,她身上那种劲头,不光熬得住累,她还能琢磨出点新法子。后来大寨人饭能吃饱了,有人就想偷着懒,她逮住就说:“吃这块粮,得对得起地!”她那嗓门,年轻汉子都佩服。
但等粮食产量上去,周边村子却发展得快了,大寨反倒有点跟不上节奏。郭凤莲一琢磨,觉得必须变路子。可惜这时候,她因为成绩太好,被调出去“带头”去了。村里不少人唉声叹气,说大寨没了“顶梁柱”,经济就像堵在那儿。圈内甚至有人直接给省里写信,请人把“铁姑娘”调回来。你别说,这种农村“呼声”有时候就是有一股热劲。几年后,郭凤莲真的回来了。
但再踏入村口,她眼里其实很复杂。那些年外头变化不小,大寨却还有不少人守着老路子不愿意变。她没直接喊口号,反倒是天天拉着村干部聊新的联产制。那时候村里人保守,听说“联产承包”都觉得是瞎折腾。郭凤莲不急,先让大家看了别的地方收益,一步步让乡亲明白,分田到户是能实打实带来收入的。有一年丰收,村里的汉子笑着说:“铁姑娘真有见识。”
后来,郭凤莲干脆带着大家“上学”。她提议大家别光盯着几亩地,外面世界有多种路可走。有几次她去外地参加会议,回来就在队会上讲:现在外头不光种地,人家还搞工厂,搞旅游。村里有个大爷糊涂,问“啥叫第二产业?”郭凤莲嘴皮子利索,以玉米磨面、土豆加工为例,一解释,大家都觉得哟,这事也靠谱。她开始安排修路,把大寨民俗、建筑元素整理成宣传册,到处跑,甚至拉来外地人来考察。
你要说她做事细致,连厕所都要统一修得干净美观,还琢磨摆个“民俗展馆”。有人笑,旅游能有啥用?可那些年,来大寨参观的干部、游客还真不在少数。到后来,年轻人跟着学,干脆办起农产品加工厂,牛肉干、小米、核桃做成包装,外销全国。她还鼓励村里娃返乡创业,买设备、做运输,搞工业园。一度村里挂起几十家小厂,大寨的名气不止靠“学大寨”,更多是靠“铁姑娘”带着大家折腾出来的产业。
其实说到郭凤莲的孩子们,他们也都沾了点“铁”的性子。大儿子贾小军,不单只做生意,还热衷本地事务。听说村口有座老庙塌了,他直接掏了三千万修庙,邻里都说这小子“不差钱”,但郭凤莲反倒夸他做事有大气度。贾小军后来成了大寨旅游的推手,有人喊他企业家,也有人喊他“香火带头人”。
二儿子贾晓峰在村边建起运输公司,最初只拉煤,后来搞石材、地产啥的,产业一扩展,成了村里“富豪榜”常客。其厂子离大寨只隔三公里,乡亲见了都夸“铁姑娘的儿子脑子活。”
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到太原,六十多岁的郭凤莲还被选成最后一棒火炬手。那年不少老街坊都看电视,指着屏幕说:“我们村出了大人物!”没多久她又进了全国妇联“十大女杰”名单。村口贴着她荣誉的照片,隔三岔五就有人来合影。
可时代又在变,从2019年开始,全国疫情,旅游业也跟着摔了跟头。大寨收入缩水一半,郭凤莲一度夜里都睡不踏实。她有时和村会计对账,愁得嘴角都抽。可她没撂挑子,还带着大家想辙。2021年,她去全国“两优一先”会场见了领导,说一定要把大寨人的声音带到中央去。之后,她又在直播里现身,熟练推销自家小米核桃。村里老人都说:“铁姑娘,还是那个铁姑娘。”
她还开玩笑,自称“铁奶奶”,脸上沟壑深了,可说起大寨劲头不减当年。如今七十好几,还一身精神,谁家有难事,她都插手。时常能在抖音看到她带着厂商搞品推,帮村民卖货。老房有新业,村里人都说,大寨能有今天,就是靠着她一步步鼓劲、领着大家闯出来的。
回头想,大寨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可村里人打趣,说没了铁姑娘带头,可能就没人记得这曾经的传奇山村了。未来能走到哪儿,谁也说不准;不过,只要郭凤莲在,大家心里就有盼头。
来源:聪慧火车c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