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上有两种老人,一种是住进养老院后哭天抢地、思念家人的老人,另一种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的老人。96岁的李桂花属于后者。
世界上有两种老人,一种是住进养老院后哭天抢地、思念家人的老人,另一种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的老人。96岁的李桂花属于后者。
9年前,当三个儿女把她送进夕阳红养老院时,所有人都做好了她会哭闹、会抗拒的心理准备。毕竟,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任何人都会不舍。
但李桂花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没有流过一滴眼泪,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甚至连一个不满的表情都没有。
9年来,她就像一个最完美的养老院住户——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休息,从不给护工添麻烦,从不向家人抱怨,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
护工们都说她是"天使般的老人",院长把她当作模范住户来宣传,儿女们更是为有这样通情达理的母亲而感到幸运。
可就在昨天,当小儿子李建国无意中翻开母亲床头的一个旧木盒时,里面的东西让他彻底震惊了。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母亲这9年来如此"安静",为什么她从未抱怨过任何事情。
原来,96岁的母亲,一直在做一件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情...
2015年4月15日,春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李桂花苍老的脸上。她静静地坐在后座,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心情五味杂陈。
"妈,您别担心,夕阳红养老院是市里最好的,环境特别棒。"坐在副驾驶座的大儿子李建华回头安慰道。
"是啊妈,我们专门挑了好几家才定下这里的,医疗条件好,护工也专业。"开车的二女儿李秀芬在后视镜里看了看母亲。
坐在李桂花身旁的小儿子李建国握住母亲的手:"妈,我知道您舍不得那个家,但您一个人住真的太危险了。上次您在厨房摔倒,如果不是邻居及时发现..."
李桂花轻轻拍了拍小儿子的手背,声音平静而温和:"我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别自责。"
车子在夕阳红养老院门口停下。这是一座五层的现代化建筑,外墙是温暖的米黄色,门前有个小花园,几个老人正在里面散步聊天。
"看起来确实不错。"李桂花点点头说道。
李建华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母亲会抗拒这个地方。
接待他们的是业务主管王经理,一个四十多岁、笑容满面的中年女人。
"李奶奶,欢迎您入住我们夕阳红养老院!"王经理热情地握住李桂花的手,"我们这里有160个床位,现在入住率达到95%,说明大家对我们的服务都很满意。"
她边说边带着一家人参观:"您看,这是我们的活动室,有麻将桌、乒乓球台,还有阅览室。这边是康复室,有专业的理疗设备。食堂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营养师会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配餐..."
李桂花安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但没有提出任何问题。
"妈,您觉得怎么样?"李秀芬小心地询问。
"挺好的。"李桂花的回答简单而平静。
王经理继续介绍:"我们的护工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24小时值班。每层楼都有护士站,医务室有专业医生坐诊。李奶奶您身体这么硬朗,在我们这里肯定能过得很舒心。"
他们来到三楼的一个房间,这里将是李桂花未来的"家"。房间不大,大约20平米,有一张单人床、一个衣柜、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有独立的卫生间。
"虽然空间不如家里大,但该有的都有。"李建国有些歉疚地说。
"够用了。"李桂花走到窗边,外面能看到小花园和远处的街景,"这里采光很好。"
负责照顾李桂花的护工叫张小红,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看起来很朴实。
"李奶奶,我叫小红,以后就由我来照顾您的日常起居。"张小红笑容真诚,"有什么需要的,您尽管跟我说。"
李桂花打量着这个年轻姑娘,点点头:"小红,你也是外地来的吧?"
"是的,我是河南的,在这里工作两年了。"张小红回答。
"不容易,年纪轻轻就出来工作。"李桂花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关怀。
三个孩子开始帮母亲整理行李。李桂花的东西不多,几件换洗衣服、一些常用药品、几本书,还有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木盒子。
"妈,这个盒子要放哪里?"李建国拿起那个木盒子问道。
"放在床头柜里吧。"李桂花接过盒子,轻抚着盒盖上的花纹,"这是你爸爸送给我的,里面放着一些纪念品。"
李建国没有多想,帮母亲把盒子放进了床头柜的抽屉里。
下午时分,一切都收拾妥当了。临别时,三个孩子都有些不舍。
"妈,我们明天就是周末,建国会来看您。"李建华握着母亲的手说。
"妈,您要是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一定要跟我们说。"李秀芬眼圈有些红。
"妈,您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来的。"李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桂花看着三个孩子,心中涌起一阵温暖。她知道把她送到这里,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个艰难的决定。
"你们都去忙自己的事吧,不要为我担心。"她的声音依然平静,"我这个年纪了,还有什么不能适应的?"
目送三个孩子离开后,李桂花独自坐在房间里。夕阳西下,房间里的光线渐渐暗了下来。
张小红敲门进来:"李奶奶,该吃晚饭了。"
"好。"李桂花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
食堂里人不少,大约有六十多个老人在用餐。李桂花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张小红为她打来了饭菜。
"李奶奶,这是今晚的菜:红烧肉、炒青菜、冬瓜汤,还有米饭。"张小红介绍道。
李桂花看了看盘子里的菜,红烧肉有些油腻,青菜看起来不太新鲜,汤很清淡。她没有评论,默默地吃了起来。
坐在对面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见李桂花是新来的,主动搭话:"老姐姐,您是今天刚来的吧?我是王桂英,住在二楼。"
"我是李桂花,今天刚入住三楼。"李桂花礼貌地回应。
"这里怎么样,刚来可能不太习惯。"王桂英看起来很健谈,"我来了一年多了,总的来说还行,就是饭菜有时候不太好。"
李桂花点点头,没有接话。她注意到王桂英说话时声音压得很低,而且会不时地看看周围。
"护工小姑娘们都还不错,就是有时候忙起来照顾不过来。"王桂英继续说道,"您看起来身体很硬朗,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用餐时间,李桂花观察着食堂里的情况。大部分老人都在安静地吃饭,偶尔有几个在小声交谈。护工们在各桌之间穿梭,帮助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用餐。
她注意到坐在角落里的一位老爷爷,面前的饭菜几乎没有动过,护工经过时也没有主动询问。
"那位老爷爷怎么不吃饭?"李桂花问王桂英。
王桂英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压低声音说:"那是赵爷爷,有点老年痴呆,经常不记得吃饭。护工们有时候会提醒,有时候就... "她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李桂花心中有些不安,但没有表现出来。
晚饭后,张小红带李桂花在院内转了一圈,熟悉环境。花园里有几个老人在散步,看起来很悠闲。
"李奶奶,这里晚上很安静,您肯定能睡得好。"张小红说道。
"嗯,环境确实不错。"李桂花点头道。
回到房间,张小红帮李桂花铺好床,又检查了一遍卫生间的设施。
"李奶奶,如果夜里有什么需要,您就按床头的呼叫铃,值班护工会马上过来。"张小红指着床头的红色按钮说。
"好的,谢谢你。"李桂花说道。
张小红离开后,李桂花独自坐在窗边,看着外面已经亮起的路灯。她拿出那个木盒子,轻轻打开。
盒子里放着一些老照片、几封发黄的信件,还有一个已经泛黄的小本子。她拿起那个小本子,这是她年轻时用来记账的本子,现在只剩下几页空白页了。
她从抽屉里找出一支笔,在第一页写下:
"2015年4月15日,入住夕阳红养老院第一天。"
然后她停下笔,想了想,又继续写道:
"孩子们选的地方看起来不错,护工小红人很好。晚饭时发现一些情况,需要继续观察。"
写完这些,她合上本子,放回了木盒子里。
第二天一早,李桂花按照自己多年的习惯,六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她来到窗边,看着外面刚刚苏醒的城市。
七点,张小红准时来敲门:"李奶奶,该吃早饭了。"
"来了。"李桂花已经穿戴整齐。
"您起得真早,我还担心会把您叫醒呢。"张小红笑道。
"老习惯了,一辈子都是早起。"李桂花平静地说。
食堂里,早餐是包子、咸菜和小米粥。包子皮有些硬,馅儿也不太新鲜,但李桂花没有抱怨,默默地吃完了。
用餐时,她继续观察着周围的情况。她注意到昨天的那位赵爷爷依然坐在角落里,面前的早餐只动了一点点。
一个护工走过赵爷爷身边时,李桂花听到她有些不耐烦地说:"赵爷爷,您倒是吃啊,不吃待会儿就凉了。"
赵爷爷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护工,嘴里嘟囔着听不清的话。
护工摇摇头,没有再理他,继续去照顾其他老人。
李桂花看在眼里,心中有些不舒服。她想起自己的老伴儿生病时的情况,那时候她每天都要耐心地喂他吃饭,从来没有不耐烦过。
早餐后,李桂花在院内散步。花园里的环境确实不错,有假山、小池塘,还种着各种花草。但她发现,花草的养护似乎不太用心,有些已经枯萎了却没有及时清理。
散步时,她遇到了昨天认识的王桂英。
"李姐,昨晚睡得怎么样?"王桂英主动打招呼。
"还好,就是有些不习惯。"李桂花如实回答。
"慢慢就好了,我当初也是用了一个多月才适应。"王桂英说道,然后压低声音,"昨晚您听到隔壁的哭声了吗?"
李桂花确实听到了,那是从隔壁房间传来的抽泣声,断断续续持续了很久。
"听到了一些。"李桂花点头。
"那是新来的张奶奶,前天刚入住,一直哭个不停。"王桂英叹口气,"其实也能理解,刚离开家总是不舍得。"
"护工没有去安慰安慰吗?"李桂花问。
王桂英看了看周围,确认没有护工在附近,才小声说:"开始还会去,后来就...她们也嫌烦。"
李桂花心中更加不安了。
上午十点左右,李建国来看母亲。这让李桂花有些意外,因为昨天说好的是明天来。
"建国,你怎么今天就来了?"李桂花问道。
"昨晚在家里总是不放心,今天正好没什么事,就过来看看您。"李建国有些不好意思,"妈,您昨晚睡得好吗?"
"挺好的。"李桂花没有提到隔壁的哭声。
"那就好。您看,我给您买了些水果。"李建国拿出一袋苹果和香蕉。
母子俩坐在房间里聊天,李建国询问着母亲的各种情况,李桂花都说很好,没什么问题。
"妈,护工小红人怎么样?"李建国问。
"挺好的,很负责。"李桂花回答。
"那就好。妈,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一定要跟我们说,别憋着。"李建国嘱咐道。
"知道了,你别总担心我。"李桂花拍拍儿子的手,"你工作忙,不用经常来。"
李建国在母亲这里待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临走时再三嘱咐要照顾好自己。
下午,李桂花在房间里休息。她拿出昨天的小本子,继续写道:
"2015年4月16日,建国今天来看我了。隔壁张奶奶哭了一夜,护工们似乎有些不耐烦。赵爷爷吃饭时需要人照顾,但护工们的耐心有限。"
写完这些,她想了想,又加了一句:
"需要继续观察,了解更多情况。"
第三天,李桂花开始更有意识地观察养老院的各种情况。她发现,当有家属来访时,护工们的态度明显更好,服务也更周到。但平时,他们的工作态度就比较一般了。
用餐时间,她注意到食物的分配似乎不太均匀。有些老人得到的饭菜分量更多,有些则明显偏少。她询问身边的王桂英,得到的回答让她有些震惊。
"这里有些不成文的规定,"王桂英小声说道,"家属经常来的,或者给了红包的,待遇就好一些。"
"红包?"李桂花有些不解。
"就是给护工的小费,说是感谢费。"王桂英解释道,"虽然不多,但意思意思,护工们就会更用心一些。"
李桂花心中一沉。她想起三个孩子在选择这家养老院时,曾经夸奖这里的收费透明,没有额外费用。原来还有这些潜规则。
第四天,李桂花主动和更多的老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她发现,大部分老人对养老院的现状虽然有些不满,但都不敢明说,怕被区别对待。
一位姓孙的老奶奶私下告诉她:"我们这些老人,还能去哪里?只能忍着。有时候护工态度不好,我们也不敢抱怨,怕她们报复。"
"报复?"李桂花问。
"就是故意不理你,或者在照顾上更加敷衍。"孙奶奶说道,"我们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要依靠她们,不敢得罪。"
这些话让李桂花深深震惊。她没想到在这个看起来井然有序的养老院里,竟然隐藏着这么多问题。
第五天,李桂花目睹了一件让她非常不舒服的事情。
那天下午,她去康复室做理疗,路过走廊时听到一个房间里传来争吵声。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一个老人的声音带着哭腔。
"您看看您弄的,床单都湿了,您说怎么办?"一个护工的声音很不耐烦。
"我...我有时候控制不住..."老人的声音更加颤抖。
"控制不住?那您就别喝那么多水!现在好了,床单被褥都要换,多麻烦!"护工的语气很不好。
李桂花停下脚步,从门缝里看到,那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因为尿失禁弄湿了床单,正在向护工道歉。而那个护工正在粗暴地收拾床单,脸上写满了厌恶。
这一幕让李桂花想起了自己的老伴儿。老伴儿生病的最后那段时间,也经常失禁,但她从来没有嫌弃过,总是耐心地清理、安慰。
她想上前说什么,但想到孙奶奶的话,还是忍住了。
第六天,李桂花开始关注夜间的情况。她发现值夜班的护工经常不在岗位上,有时候老人按呼叫铃很久都没有人来。
有一天夜里,她听到走廊里传来摔倒的声音,接着是老人的呻吟声。她立即起床查看,发现一位老奶奶摔倒在走廊里,正在痛苦地呻吟。
李桂花赶紧去护士站叫人,但发现值班护工正在打瞌睡。她不得不大声喊叫才把护工叫醒。
"怎么了?"护工迷迷糊糊地问。
"有老人摔倒了!"李桂花着急地说。
护工这才慌忙起来,和李桂花一起去扶那位摔倒的老奶奶。
"是不是伤得很重?要不要叫救护车?"李桂花关心地问。
"应该没什么大问题,老人摔倒是常有的事。"护工检查了一下,"没有骨折,就是擦破了点皮。"
但李桂花注意到,那位老奶奶的膝盖肿得很厉害,明显受伤不轻。她觉得应该送医院检查,但护工说没必要。
第二天,她专门去看望了那位摔倒的老奶奶,发现她的膝盖越来越肿,走路都很困难,但还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
第七天,是李桂花入住一周的日子。这一周的观察让她对这个养老院有了更深的了解。
表面上看,这里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护工也都经过培训。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护工的工作态度不够好,对老人缺乏耐心和关爱;医疗护理不够及时,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饭菜质量不高,营养搭配也不合理;夜间看护不到位,安全隐患很大。
最让她担心的是,这些问题都被巧妙地掩盖着,家属们很难发现。而老人们因为各种原因,也不敢声张。
那天晚上,李桂花在小本子上写了很长一段话:
"入住一周了,表面上一切都好,但实际情况令人担忧。护工们对老人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关爱,把这份工作当成了简单的体力劳动。管理层更关心的是维护形象,而不是老人的真实需求。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很多老人宁愿一个人在家里孤独地生活,也不愿意来养老院。"
写完这些,她又想到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们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养老院,跑了好几家,最终选择了这里。如果让他们知道真实情况,他们会有多痛苦?
但如果不说,其他老人就要继续忍受这些不公正的待遇。
李桂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第二周,李建华和李秀芬一起来看母亲。
"妈,您在这里过得怎么样?"李建华关心地问。
"挺好的,不用担心。"李桂花依然是那句话。
"护工们照顾得好吗?饭菜合胃口吗?"李秀芬询问。
"都挺好的。"李桂花回答。
兄妹俩看到母亲气色不错,心情也很平静,都很高兴。
"妈,您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我们就放心了。"李建华说道。
"是啊,我们之前还担心您会不习惯呢。"李秀芬附和道。
李桂花看着两个孩子脸上的笑容,心中更加矛盾了。她知道,如果自己把真实情况说出来,孩子们会多么自责和痛苦。
而且,即使说了,他们又能怎么办呢?重新给自己找养老院?其他地方就一定更好吗?
想到这里,李桂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默默承受,同时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一切,也许某一天会有用处。
第三周,李桂花开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建立更深的联系。她发现,虽然大家平时不敢公开抱怨,但私下里都有很多不满。
王桂英告诉她:"我儿子每次来看我,都问我过得好不好,我都说好。但实际上,这里的问题太多了。"
孙奶奶也说:"我们这些老人,已经是子女的负担了,怎么还能再给他们添麻烦?只能自己忍着。"
李桂花明白了,原来大家都在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沉默。这种"懂事"的背后,是多少老人的无奈和委屈。
她开始更加细致地记录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包括护工的工作态度、医疗护理的质量、食物的卫生状况、夜间的安全问题等等。
她的小本子很快就写满了,她又找来了几个新的本子,继续记录。
第一个月过去了,李桂花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
她每天按时起床、吃饭、休息,从不抱怨,从不要求特殊待遇。护工们都夸她是最好带的老人,院长也把她当作模范住户来宣传。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天晚上,她都要在小本子上记录下白天看到的各种问题。这已经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李建国来看她时,看到母亲精神状态不错,很高兴。
"妈,您在这里住得习惯吗?"他问道。
"习惯了,这里挺好的。"李桂花回答。
"那就好。妈,您有什么需要的吗?"李建国继续问。
"什么都不需要,你们忙自己的事情就行。"李桂花摆摆手。
李建国看着母亲安详的表情,心中的愧疚感减少了不少。他觉得把母亲送到这里是个正确的决定。
第二个月,李桂花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她注意到,一些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经常被护工用言语刺激,甚至有轻微的暴力行为。
有一天,她看到一个护工因为一位老奶奶不配合洗澡,竟然用力拧了她的胳膊,老奶奶疼得直叫。
还有一次,她听到护工对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爷爷说:"您再胡闹,我就不管您了,让您自己在这里待着!"
这些行为让李桂花非常愤怒,但她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贸然站出来可能会让情况更糟。
她只能更加详细地记录这些事情,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第三个月,一件事让李桂花彻底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一位新入住的老奶奶,因为不适应环境,经常哭泣。护工们开始还会安慰,后来就不理她了,甚至还有护工说:"天天哭,烦死了!"
这位老奶奶因为长期情绪低落,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身体疾病而去世了。
李桂花参加了这位老奶奶的追悼会,看着她的家属痛哭流涕,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愤怒。
如果当时有人及时关注这位老奶奶的心理状况,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安慰,也许她就不会这样离开。
那天晚上,李桂花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参加了李奶奶的追悼会,心情非常沉重。她的死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因为缺乏关爱和及时的心理疏导,最终悲剧发生了。我更加坚定了记录这些的决心,不能让更多的老人受到这样的伤害。"
第六个月过去了,李桂花的记录本已经有了厚厚的几本。
她记录的内容越来越详细,包括每个护工的工作态度、每次医疗事故的详细过程、每餐饭菜的质量问题等等。
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关注其他老人的情况,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会在护工不注意的时候,给那些得不到及时照顾的老人送水送饭;会在夜里巡查,确保那些容易摔倒的老人安全;会安慰那些情绪低落的老人,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
虽然她的力量有限,但她尽力让自己能够帮助到的老人过得好一些。
一年过去了,李桂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环境。表面上看,她是一个非常适应养老院生活的老人,从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但实际上,她已经成了这个养老院的"隐形守护者"。她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其他老人,同时详细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三个孩子都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护工们也都喜欢她,院长更是经常拿她当典型宣传。
但李桂花心中清楚,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改变现状,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两年、三年、四年...时间在流逝,李桂花的记录本也在不断增加。
她见证了一批批护工的来来去去,记录了无数个让人心痛的故事,也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老人。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如以前,但她的意志却越来越坚定。
她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即使现在改变不了什么,但这些记录将来一定会派上用场。
直到昨天,李建国无意中发现了那个装满日记本的木盒子...
李建国的手在颤抖,他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
来源:完结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