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3秒抓眼球”“月入10万”“躺赚”成为网络热词,“长期主义”像一句过时的老话,被淹没在短期利益的喧嚣里。但当你扒开“赚快钱”的泡沫,会看见一个残酷真相:所有能穿越周期的财富积累,本质上都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我们都在追“赚快钱”的风口,却没发现:那些真正能把财富攥在手里的人,都在偷偷下“笨功夫”。
当“3秒抓眼球”“月入10万”“躺赚”成为网络热词,“长期主义”像一句过时的老话,被淹没在短期利益的喧嚣里。但当你扒开“赚快钱”的泡沫,会看见一个残酷真相:所有能穿越周期的财富积累,本质上都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短期主义的核心是“即时满足”——追求当下的回报,忽视未来的价值。这种思维看似“高效”,实则是财富积累的“慢性毒药”,藏着三个致命陷阱:
人类大脑天生对“即时奖励”敏感——刷短视频的点赞、直播的打赏、短期副业的佣金,都能快速激活多巴胺分泌,带来“爽感”。但这种“爽感”是短暂的,就像吸毒:你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同样的快乐。
我有个朋友,去年跟风做“抖音带货”——每天拍3条“工厂清仓”视频,赚点佣金。可半年后,他的粉丝没破万,流量越来越差,最后只能放弃。问其原因,他说:“我没学过剪辑、没研究过选品,只是照搬别人的脚本,根本没核心竞争力。”
短期主义的“赚快钱”,本质是“用时间换钱”,没有任何技能或资产的沉淀。当市场风向变了,这些“快钱”会像泡沫一样破裂,你只剩下一身“无效努力”的疲惫。
短期主义会让人陷入“舒适区陷阱”——为了赚快钱,选择做自己“擅长但不增长”的事。比如:
靠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不敢学技术,怕“耽误赚钱”;靠流量炒作的网红,不敢转型,怕“掉粉”;靠代工生产的小企业,不敢研发,怕“投入打水漂”。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博主,靠“土味搞笑视频”火了,粉丝10万。但他不敢尝试深度内容,怕“掉粉”,于是每天重复同样的梗。1年后,他的流量掉了80%,而那些敢转型的博主,已经靠“知识科普”实现了广告变现。
短期主义的“努力”,是“低水平重复”。你越努力做“不用动脑”的事,越难跳出“赚快钱”的循环,最终沦为“廉价的劳动力”。
短期主义往往忽视长期风险——为了赚快钱,选择高风险投资或过度消费:
买P2P、炒虚拟货币,盼着“一夜暴富”,结果血本无归;刷信用卡买奢侈品、贷款买车,追求“精致生活”,最终陷入债务危机;做“空壳公司”套利,忽视法律风险,最后锒铛入狱。2022年P2P爆雷,我邻居阿姨把10万养老钱投了进去,至今没拿回本金。她哭着说:“我看别人赚了,就想跟着赚点快钱,没想到……”
短期主义的“赚快钱”,是“赌运气”。你以为自己是“幸运儿”,其实是“风险盲人”——当炸弹爆炸时,你连逃的机会都没有。
长期主义不是“熬时间”,而是“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持续投入,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让财富像滚雪球一样增长。它的底层逻辑,藏着三个“财富密码”:
复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收益以复利计算时,时间越长,回报越大。
比如:
每月存1000元,年化收益率10%,10年后是18万元,20年后是63万元,30年后是174万元;巴菲特从26岁开始投资,每年年化收益率20%,到80岁时,财富增长了1.8万倍。短期主义的“赚快钱”,会打断复利的积累——比如有人为了赚快钱,把存款拿去炒股,亏了50%,之前的积累全白费。而长期主义者,会“先攒本金,再算收益”,让时间成为财富的朋友。
长期主义的核心是“聚焦”——把所有资源投入到“核心能力”上,构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护城河”。
比如:
农夫山泉的“水源地战略”:从1996年开始布局18个水源地,坚持“天然水源”,让竞争对手无法复制;亚马逊的“AWS云计算”:从2006年开始投入,用了10年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贡献了公司60%的利润。不良资产投资的“护城河”,是“项目经验+人脉资源”——我认识的老周,做了10年不良资产,积累了“处置抵债土地”“对接开发商”的资源。去年他接了一个长城资产的资产包,里面有块抵债土地,别人不敢碰,他却能快速找到开发商合作,最终赚了3倍回报。
长期主义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持续进化”——通过学习,让自己适应市场变化,在“黑天鹅”事件中存活。
比如:
马斯克:学习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从造电动车到造火箭,不断拓展业务边界;华为:持续投入研发,从“代理交换机”到“5G龙头”,应对美国的制裁。不良资产行业的“反脆弱”,是“懂法律+懂市场”——老周每天都会看“最高法司法解释”,研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的最新政策。去年某房企破产,他提前布局,接了该房企的债权,通过“债转股”获得了房企的股权,最终随着房企重组,赚了5倍回报。
长期主义的第一步,是明确“你为什么而赚”——不是“赚快钱”,而是“成为某领域的不可替代者”。
如果你想做不良资产投资,目标可以是“成为‘抵债土地处置’的专家”;如果你想做自媒体,目标可以是“成为‘职场技能’的科普博主”。长期目标需要“短期行动”支撑——把“大目标”拆解成“小到不能再小”的步骤,让你“每天都能推进”。
比如:
想做“不良资产处置”专家:① 第1年:学《公司法》《物权法》,考“不良资产处置师”证书;
② 第2年:跟着老周做项目,帮忙整理档案、对接法院;
③ 第3年:独立负责小项目,比如“单户债权处置”;
④ 第5年:主导大项目,比如“资产包收购”。
长期主义的“慢”,是“前期积累,后期爆发”——就像竹子,前4年只长3厘米,第5年开始,每天长30厘米,1年后长到15米。
我认识的一个不良资产投资者,2018年接了一个资产包,花了3年时间处置土地,2021年才变现,赚了4倍回报。他说:“前3年我在‘养项目’,看起来没赚钱,但其实在积累资源和经验。”
要耐得住“寂寞”——别因为“别人赚快钱”就着急,你的“慢积累”,会在未来给你惊喜。
长期主义的“核心”,是“持续学习”——市场在变,政策在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力。
比如:
关注“不良资产行业”的政策:比如“银保监会关于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通知”;学习“处置技巧”:比如“如何和法院沟通”“如何和开发商谈合作”;向“行业大佬”请教:比如参加不良资产论坛,和老周这样的资深投资者交流。学习不是“任务”,是“投资”——每天学1小时,一年后你会比别人多365小时的经验,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
长期主义的威力,早被无数案例验证。这些“慢下来”的人,都成了财富的赢家:
老周的故事,是不良资产长期主义的典型——
2017年,他从长城资产受让了一个资产包,里面有273个案件、500多个债主,还有两块抵债土地。别人嫌“麻烦”,他却看到了机会:把“不良债权”变成“土地使用权”,再变成“商品房”,最后换成现金。
接下来的5年,他做了这些事:
对接法院,搞定“债权确认”;找规划设计公司,把土地规划成“刚需住宅”;招标施工单位,确保项目质量;和开发商合作,预售商品房回笼资金。2022年,项目交房,老周把“债权”变成了1.2亿现金,赚了3倍回报。他说:“不良资产不是‘炒短线’,而是‘养孩子’——你要耐心等他长大,才能收获果实。”
贝佐斯的“长期主义”,是“把眼光放到未来7年”——
1995年,亚马逊成立时是“在线书店”,但贝佐斯从一开始就想着“做全球最大的电商”。他把大部分利润投入到:
这些投入在短期内没带来回报,但长期来看,让亚马逊成为了“电商+云计算”的帝国——2024年,亚马逊营收6300亿美元,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
贝佐斯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3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放到未来7年,能竞争的人就很少了。”
巴菲特的财富,来自“长期持有优质公司”——
1988年,他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当时股价10美元,他买了10亿美元。20年后,股价涨到70美元,他赚了6倍;
1997年,他买入苹果的股票,当时股价15美元,他买了10亿美元。20年后,股价涨到150美元,他赚了10倍。
巴菲特说:“我买的不是股票,是‘公司的未来’。好的公司,会像‘茅台’一样,越陈越香。”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技术迭代、政策变化、市场波动,但唯一不变的是“长期主义”的价值。
那些赚大钱的人,不是“运气好”,而是“提前布局”;不是“赚快钱”,而是“赚时间的钱”。
就像老周说的:“我做不良资产10年,没赚过‘快钱’,但每一分钱都赚得踏实。”
现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想“赚快钱”,还是想“赚一辈子的钱”?
如果是后者,从今天开始:
明确你的“北极星目标”;拆解“最小行动单元”;接受“慢积累”;持续学习。长期主义不是“慢”,是你看不懂的“财富复利密码”。它会让你在未来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你已经攒了这么多财富。
最后,送你一句话:所有能穿越周期的财富,都藏在“长期主义”的笨功夫里。
你,准备好开始了吗?
来源:阿龙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