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寻踪】达文老师讲桥头、金坑、南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2:58 1

摘要:目前,沈阳到丹东的铁路,在本溪地区设置了17个站。分别是:歪头山站、石桥子站、高家岁站、新岭站、火连寨站、威宁站、本溪湖站、本溪站、福金站、桥北站、桥头站、金坑站、南芬站、下马塘站、连山关站、祁家堡站、草河口站。张达文老师近年来对沈丹铁路沿线站点、隧道桥梁及风

沈丹(安奉)铁路本溪沿线介绍(中)

授课教师简介

本溪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本溪专家组成员

本溪市历史教育学会会员

本溪市博物馆义务讲解员

本溪文保志愿者成员

发明被授予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张达文老师讲诉本溪的历史

目前,沈阳到丹东的铁路,在本溪地区设置了17个站。分别是:歪头山站、石桥子站、高家岁站、新岭站、火连寨站、威宁站、本溪湖站、本溪站、福金站、桥北站、桥头站、金坑站、南芬站、下马塘站、连山关站、祁家堡站、草河口站。张达文老师近年来对沈丹铁路沿线站点、隧道桥梁及风土人情进行了徒步考证。下面就开始进行图文介绍。

上图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安奉线汇页”插图,红圈部分为达文老师步行区域。上期说到福金,本期继续进行介绍。

接上期福金岭隧道内容

福金旧照

走进福金岭隧道北端题名是“其乐洩洩”,走出后南端是“其乐融融”。

福金岭南端的隧道题名是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所作。

桂太郎长州藩出身(今山口县),1896年任台湾日治时期第2任总督,后来三度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1901年-1906年;1908年-1911年;1912年-1913年),是日本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元老之一。任内缔结英日同盟,进行日俄战争,并策划吞并朝鲜。

1911年的隧道门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在于拱券形状。今天看到的完全不符合力学理论,当时的建设是按照赵州桥的分解重力点的远离设计的。

外状改变原因:战争损毁后,重新堆砌。

桥头及桥北站

老桥头站(今称桥北站)始建于1905年。原为中国铁路一等站,站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 。沈丹线所有列车(包括原T28特快、K298快速)曾经全部停靠桥头站。老桥头车站处在一个半圆弧度的地形,1979年,由于当时的需要,要对站场进行改造。但由于一些原因,并没有在原址上扩建改造。铁路方面在离原址三公里处新建了一个车站,即现在的新桥头站。老桥头站改名为桥北站,并降级为乘降所,每日只有两列客车停车。

1979年的铁路本溪枢纽区改造,在新建桥头站的同时,还动工修复了本溪至南芬复线。1985年末,新桥头站场线、站舍、客货运输设备等基本建成,1986年,新的桥头站投入使用。新站地处桥头镇兴隆村,距离老桥头站(桥北站)2公里处。新桥头站的使用,废弃了孙家堡站。

这是曾经的孙家堡站所售铁路客运车票。

桥头镇

桥头旧图

桥头近照

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政府所在地驻河东,人口2.79万人,面积101.7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桥头;10个村委会:兴隆、台沟、尚家、河东、房身、桥头、金家、岭下、富家、梨沟。

桥头镇位于本溪市南部的细河之畔,河北有座石砬山。崖高峰奇,山上有座天然石洞,洞口常年白云缭绕,后将细河沿称为白云寨。到清光绪年间,此地贸易繁盛,经济繁荣。但经常山洪暴发,一遇河水猛涨,白云寨便与外地阻隔。当地人便于细河之上修建一座石桥,昔日桥头之名便便源于这座石桥,并沿用至今。

白云寨、火连寨、张其寨曾是航运时代本溪的三大物资集散地,河流的断航与铁路运输兴起,使之原有的作用淡去。

桥头曾是人民空军诞生地之一

细河南岸,金家机场,曾经是关东军飞行大队的重要机场。

1945年9月9日,驻扎沈阳奉集堡机场的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团第四飞行大队300余名日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大队长林弥一郎带领下,遗弃机场上40余架隼式战斗机和所有场站设施,向本溪方向逃窜。9月底,在本溪县连山关摩天岭山区被东北人民自治军包围,林弥一郎率部投降。

1945年10月下旬,延安航空小组蔡云翔、刘风到达本溪,在桥头金家堡子机场接收了人员和飞机。在共产党宽大政策感召下,林弥一郎接受改编,率部进驻本溪宫原,与从延安来的航空技术人员一起,到奉集堡、辽阳、营口、四平等地搜集器材和飞机,为中国空军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桥头是解放军高射炮部队诞生地

1944年美军轰炸东北

细河第17号桥,空袭中被炸毁

美军轰炸东北

1941年12月8日,面对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日宣战。1944年9月8日,美国空军开始大规模空袭伪满洲国重要军事目标。美重型轰炸机B29出动约百架,对东北最大的钢铁城市鞍山和煤铁基地本溪进行轰炸。单单一个本溪湖特殊钢株式会社宫原工厂(今本钢特钢厂),就由于被轰炸和原材料紧缺等各种原因,而导致生产一落千丈,陷入困境。据1945年统计,本溪湖特殊钢株式会社当年仅生产特殊钢707吨,钢锭647吨,钢材322吨。随后美军在东北的一系列空袭行动,给侵略中国东北的日军及伪满当局以沉重的打击。

桥头石家沟残留的高射炮炮位

为此日本人在本溪境内彩屯、平顶山、金家建设了 “品字形”的三处高射炮阵地,抵抗美军的轰炸。

金家沟炮兵阵地上看桥头方向(右侧)

解放军缴获部分本溪的高射炮,组建了自己的高射炮部队。《当代中国空军》记载,人民解放军的高射炮部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和解放战争中,从陆军抽调人员,利用缴获的武器,逐步组建起来的。人民解放军的高射炮部队最早成立的一个大队,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辽宁本溪宫原接收敌伪4门日制75毫米高射炮后组建的。这个高炮大队的大队长是刘奠西,政治委员是刘益民。

桥头的老建筑

桥头曾是本溪县治所所在地。桥头最应该保留的东西是桥头的人文历史遗迹,一个城镇没有了历史的沉淀,那他没落的时间也就是20-50年。

本溪地区三寨俩营之白云寨,应该是桥头最值得书写的人文历史。

桥头的草炭土

桥头地区在第四季冰川来临时代是广袤的温带湿地,形成了具有矿物质、腐殖质和含有大量水分的植物残体为主的草炭土。饥荒年代百姓以此充饥,是救命“粮食”。此土与观音土区别是:草炭土有水分、植物掺杂;观音土是我们常见得做瓷器的高岭土,没有任何营养。人吃了草炭土还能消化,而吃了观音土就得坐以待毙了……

桥头辽砚

桥头镇闻名中外的特产是辽砚。产地在桥头河东。材质是紫云石和青云石的天然璧合。

辽砚与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辽砚有“滑而不溜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乃众砚之首”的美誉。

1998年初,沉睡在瓦房店市地下五、六百年的一处明代贵族棺墓,被发掘出土。在大量的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雕饰精美的龙凤砚。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揭开砚盖,当年盛葬池间的墨汁依然能蘸湿毛笔笔尖。两方砚底均刻有“白云寨制砚”五个字样。这个“白云寨”即为今天本溪桥头明代时的旧称。

桥头名人刘仁

刘仁绿川英子夫妇

桥头刘仁故居前院

桥头镇闻名中外的人物在此介绍刘仁。

刘 仁(1909-1947)辽宁本溪市桥头人,又名砥方。1934年赴日留学。在日期间结识绿川英子。

绿川英子(1912-1947)日本名字长谷川照子,世界语名字Verda Majo。 日本世界语学者和作家,生于日本山梨县猿桥一个建筑工程师家庭。 1936年和中国留日学生刘仁结婚,1937年4月赴上海参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游行。上海沦陷后,夫妇流亡香港,1938年回武汉,成为对日军广播的日语播音员,对瓦解日军士气起了很大作用。年终武汉沦陷,夫妇撤退到重庆,日军特务机关终于查出她的真实姓名。1938年11月1日东京的《都新闻》登出她的照片,称她为“娇声卖国贼”,给她父亲去信,要求他“引咎自杀”。 1940年7月,她被刚成立的“在华日本人反战革命同盟”选为总部领导成员,1946年1月他们夫妇前往上海,不顾国民党的阻拦潜往东北,被任命为东北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员。

35岁的绿川英子病逝后100天刘仁病逝,刘仁夫妻的事迹堪比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恰似中国的“梁祝”现代翻版。

相关题材电视片《望乡之星》(1980中日合拍)

钓鱼台玉龙观

以上普济寺旧照

玉龙观近照

本溪钓鱼台玉龙观,原来叫普济寺。

玉龙观位于本溪市南芬区郭家办事处解放村一组、沈丹高速85公里处,与风景秀丽的解放大峡谷一脉相承,与细河毗邻,曾经有诸多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到此游览,是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具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汉语中,钓鱼台是台湾对钓鱼岛的称谓,同时也是中国国宾馆的称谓,第三个称谓就是本溪南芬钓鱼台。

《辽阳县志》记载:钓鱼台,城东95里,有天然巨石,东、西、南三面峭壁不可攀,上有石庙一座,松树一株。明代修撰的《全辽志》云:钓鱼台,相传为渤海大氏游观之所。 公元1160年左右,金世宗完颜雍的母亲即在此修筑清安寺别院,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时而为佛教丛林,时而为道观所在,现在为道观玉龙观,观主杨文忠。

钓鱼台附近的风景绝佳。细河的水成碧潭之处,两岸的山全是硅石成绝壁悬挂着,老松滴下绿色,晚春盛开紫丁香花,秋季枫叶红,形成了独特的钓鱼台景观。

这是玉龙观正殿脊梁上总计1.3吨重的铜镀金“二龙戏珠”房脊。

院落中的铜瓦与铜饰

此狮子嘴眼部分仿照元代雕工特点,但是趾高气扬的胸腹与镂空技术的应用,确定是清代作品无疑。

钓鱼台与安奉线

以上几张图片大家可以看出,是几组新旧图的对比。1905年竣工的安奉线在玉龙观西侧与北侧穿过,现在门前的道路就是当年的安奉线窄轨路基。

圣德太子碑

钓鱼台圣德太子石刻位于钓鱼台玉龙观相邻的一处山脚下。石刻年代为1911年左右,采用附近山上所产页岩制作,没有加工,表面比较平整,边缘保持原石状态,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高约1米、宽0.7米。正面阴刻隶书圣德太子四字,碑阴无字。

现碑座采用毛石垒砌,水泥粘合,平面呈方形,边长1米、高约0.6米。此碑西1.5米处另有一碑座,上有紫云石材质的碑体残渣,碑座长1.8米、宽0.7米、厚1米,由混凝土浇筑,应为这块石刻的原有碑座。

后者被毁石碑为日伪时期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所立,文革时期被毁。前者完好的石碑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新塑立。

本溪大峡谷

本溪大峡谷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南20公里的南芬区境内,也就是恰好位于沈丹高速85公里之处。峡谷景区延绵达30余平方公里,纵横深达数千米,是经过数百亿年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加之各种地貌风化、侵蚀、碰撞和地壳变迁所形成的世界著名的“钓鱼台组合” 地质遗迹。

峡谷内怪石林立,类人形神,谷内悬崖飞泉、鸟语花香、古松倒垂、苍柏悬挂,各具神态,惟妙惟肖。

景区分东峡与西峡两个部分,西峡有观瀑台、摘星台、揽月台、拜佛台、飞云台、播雨台、落霞台、聚仙台、八瓣莲花观景台,另有小双峡、关门山、独秀峰、金鸡报晓、二仙峰、女儿台等等;东峡有古老的钓鱼台、、一线天、莲花台、剑门沟等胜迹多处。大峡谷形成了一曲气势雄浑、苍峭遒劲的自然景观交响诗。

金坑站

金坑站,始建于1942年 。这是本溪一块神奇的地界,此处有崇山峻岭,又有悠悠细河;此地有举世闻名的钓鱼台组合,也有堪称东北之最的玉龙道观。

日本人曾经向往的成田山雄踞此地,三国徐嘉计败司马懿战场也在此地,老罕王退却大明李成梁故事也发生与此……

历史人物关联

管宁

管宁:管仲管夷吾后代。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辽东避乱。他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于是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后来中原渐渐安定,到辽东的人们纷纷回乡,惟独管宁仍不打算离开,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管宁病故,时年八十四岁。著有《氏性论》。

东汉末年三国魏、蜀、吴交战正酣的军阀割据时期,管宁在靠近南芬大峡谷的细河钓鱼台做了一位躲避战乱的隐士。此人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才,与当年的“卧龙” 、“凤雏” 名声不相上下。当时三国混战时期的诸侯军阀没有一个不想让管宁出山帮助他们平定天下的,就像当年的袁绍、孙坚、袁术、曹操之流的。但是管宁却淡薄名利与世无争,他一直厌恶为虎作伥的营生,于是就跟随着逃难的队伍登舟远渡渤海来到辽宁半岛,隐居于山清水秀的细河钓鱼台。

公孙度

公孙度(?-204)东汉末地方割据首领。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少时随父避居玄菟,为郡吏。后授尚书郎,迁冀州刺史。董卓秉政,任辽东太守。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遂割据辽东,后被曹操表举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建安九年(204)卒,子康嗣位。

当时中原一带因连年战乱的原因,已造成了“荒骨盈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辽东半岛却远离战争,方圆数千里均为一派物阜民丰的升平景象。而这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却大批接纳从中原来的难民。不下几许,这里便就形成了一个个中原难民齐聚的集镇,而这些难民把他们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蛮夷的关外,直接给地广人稀的辽东四郡带来了生机,从而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于是,公孙度凭借着雄厚的人力、物力、兵力和财力东征高句丽、西伐乌桓国,他威行海外,他派兵越渤海收取山东半岛,置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公孙康在公孙度逝后嗣位,进一步整合了辽东四郡和营州诸县兵力和财力,成为雄霸一方的“辽东王”。

公孙渊

公孙渊(?-238),字文懿, 幽州辽东襄平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首领。魏明帝太和二年(228),渊夺其叔公孙恭位,割据辽东,明帝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渊又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后明帝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叛魏,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二年,明帝遣太尉司马懿出兵辽东。渊大败,为魏军所斩。

公元207年) ,曹操乘官渡大战胜利之师,一举击败了袁绍和袁尚父子而夺取了河北冀州,接着又征服乌桓。他采纳了谋士郭嘉临死前的计策,没有向袁尚等人寻求庇护的辽东用兵,而是促使拥兵持观望态度的公孙康下决心杀死袁尚等人,上表听命于朝廷,于是公孙康被封为襄平侯,拜左将军。辽东地区从此避免了一场军事浩劫,公孙氏的政权就更加巩固了。与此,辽东的百姓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下足足生活了半个世纪,这是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都无法伦比的富裕地带。

而后,历史又过去了二十余年,公孙渊杀死了叔父公孙恭抢夺了政权,自称燕王,并设置百官,出兵十五万并策动了鲜卑部落侵扰魏国北方疆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7年) ,魏明帝令屯守长安的司马懿率领精兵四万于正月浩浩荡荡杀向公孙渊、公孙修父子,八月攻克了襄平(今辽阳市) ,最后追杀了公孙父子,消灭了公孙氏割据势力,收降了辽东四郡。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司马懿于公元237年的9月份曾兵至辽东南芬大峡谷。

司马懿

当魏军攻克襄平城之后,他们从诛杀的官员和富豪家中搜获了大批的金银财宝。司马懿的部队一直在艰苦的对蜀、吴战争中生存,从来没有接触到这么多的奇珍异宝,于是他们就一不做、二不休地四处攻城掠地、杀人越货,与此,辽东四郡便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掳掠,按照当年的花名册记载,被追杀的官员和富绅多达三万人。

在被追杀的队伍中出了一个名叫华晖的败家子。他是魏国大臣华歆的孙子,是一个坑蒙拐骗什么坏事都干的人,于是,其祖父便将华晖送到辽东交给老朋友管宁来管教。华晖为了达到乘机发财的欲望,便将半年前襄平城许多大官与富豪把金银珠宝偷运入山谷的事情泄露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一来为财宝而动心,二来也想见识见识大隐士管宁。于是便亲点了三千人马由华晖带路直奔襄平东山而来。走了几十里一马平川的大道上,只见前面的山势突然险峻了起来,山路崎岖道路越来越难走了,到了傍晚时分终于到了细河边的钓鱼台。只见怪石林立,树木参天,古藤缠绕着古树,暮雅凄厉声声,烟雾缭绕沉沉。

司马懿见谷深林密,地形扑朔迷离,人马行进艰难,只得传令兵马原地驻扎。接着他就委派华晖进谷探看虚实。约摸过了一柱香的时候,只见战马拖着一具只剩下了半张脸的血淋淋的尸体跑了出来,大伙儿上前一瞅,原来是华晖。

这惨象顿时使司马懿大感惊愕,心想今日贸然进入这神秘之地难道凶多吉少不成?于是他便叫左右随从打听原委,这时只听大将军胡遵慌里慌张地进帐禀报说他看见了前面有一个石碑上刻着“滚马石” 三个大字,而左右两旁还刻着小字“一马生九子,十马进谷死” 。 司马懿既大惑不解又担惊受怕,于是只得硬着头皮上前窥视,所见果真不出所言,于是他立即传令部队原地撤回。

司马懿一直没有忘记几年前的那场“火烧上方谷”之战。当年父子三人险些被诸葛丞相烧死在那里的情景而今又浮现在他的眼前。所以,凡是带“谷”字的地面就是犯上了他的忌讳。什么兵临“滚马石” 、“十马进谷死”的统统对他不吉利的。“十马” 与司马谐音,司马懿四房夫人共替他生了九个儿子,这不就实实在在地犯了地面之忌吗?他得及早想个办法将兵马安全撤离此地,以防节外生枝而导致全军覆灭的命运。

这时他仰面观看天色,原来夜幕已随着萧瑟的秋风降临而来,在这么一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夜晚,他作为一个三军统帅,他的心事比起任何人都来得沉重。

钓鱼台成田山

秋夜星空灿烂,他乘着月色便径自出营外漫步。这时,忽然从不远处细河那方向传了悠悠的琴声,这琴声时而激扬高昂,时而又悲壮欲啼。司马懿本是精通音律的人,他竖耳一听,就听出奏琴人非等闲之辈乃为一方世外高人。

于是,他便与大将胡遵骑马静悄悄地顺着琴声奏鸣的地方而去,约摸过了一盏灯的时间,他们已到了一间茅草屋房前,只见松油灯下坐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下弈,而坐在磨盘上操琴的是一位面貌俊朗的后生。

司马懿连忙趋向前去询问,原来就是两位名满天下名叫管宁和邴原的隐士,而这位后生就是当年被魏武帝曹操诳骗进宫去的徐庶的孙子徐嘉。三人隐居于辽东细河边的钓鱼台,也成了忘年之交。而此时足计多谋的司马懿怎也想不到这三人就是为了专门对付他拯救老百姓而来的。

管、邴、徐三人看见令人生畏的司马懿真的站立于他们的面前,他们心中岂有不慌张害怕之理?事情真相一旦暴露的话,轻则自己赔上性命,重则无辜的一万七千名老百姓将会生灵涂炭。于是,他们就为了掩饰心中的恐慌情绪,暗地里摆设了下弈和操琴的疑兵阵。这委实于当年诸葛孔明在司马懿面前摆弄的“空城计” 如出一辙。

南芬大峡谷

辽东“滚马谷”内这二十里长的大峡谷,在附近的山岭丛林中藏有一万七千人的从襄平逃亡而来的官吏、富户、商人和他们的家属老百姓。

当时襄平城破门之日,他们针对司马懿这样的大智慧之人疑心必重的特点,在大峡谷外刻上“滚马石” 石碑,又在大峡谷沿途屯设下疑兵之计,造成荒无人烟的态势,并挑选出几个会口技的猎户模仿野兽吼叫燕雀啼鸣之声,以此来迷惑魏国兵将。

华晖闯入大峡谷探路被猎户格杀并把死尸弄成被熊瞎子舔脸的模样,这是叛逆者咎由自取的下场。想不到,统领三军的司马懿还是犯上了“智者千虑”的错误,他又重蹈了当年的覆辙,就这样“果断” 又快速地撤兵而归。

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已走过了近一千八百多个年头,而辽东的老百姓依旧世世代代把当年司马懿退兵的功劳记在管宁、邴原和徐嘉的身上。他们不仅世世代代唱出了前面所描述的动人民谣之外,还将他们世代居住的村落分别命名为“徐嘉堡”、“管宁堡”和“邴原堡”。

如今,“徐嘉堡” 已易名为“徐家村”,而另外两个堡也合称为“解放村”。而那座景观奇特的大峡谷因地处现在的南芬辖地,就被称为“本溪南芬大峡谷”了。

沿线隧道碉堡

钓鱼台隧道,在玉龙观门前,战争中被毁坏,后修复的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韵味。

有朋友很热衷研究铁盖子碉堡,以上是铁盖子碉堡图片。此地铁盖子碉堡与高家岁铁盖子碉堡大小、样式、内部结构完全一样。

《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置身隧道中,恍如隔世,走出隧道又似重见光明,再一次莅临人间。

金坑碉堡

为钢筋水泥结构,外表呈圆柱形,直径4米,高约5米,壁厚0.4米,分上下两层,顶层有12各垛口,20多个射击和瞭望口错落有致排列在碉堡的中上部。

出金坑隧道,即将进入南芬站。

南芬站

南芬老站

南芬新站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借口运送战争物资,开始修建安奉线。第二年,日本战胜后继续强行修筑这条铁路。安奉线全长300多公里,全线设有25个停车站,在南坟设了其中的一站。

南芬镇

南芬大部图

南芬旧称庙儿沟,又称蝎子沟,后改称南芬。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叫丰东安的巡抚巡游到这,见这里山清水秀,松柏苍翠,风景不错,就把祖坟迁到这里。因为这坟地处本溪湖之南,便称这里为“南坟”。

另据《本溪市志》第四章记载:清乾隆年间,凤城举人张凤阁赴京赶考,途经虎头山时,登顶俯瞰南芬地貌,山环水绕,一川秀色。区域地形,头大尾小,好像一只蝎子在爬动,于是提笔,将观感记录在一块大方石上。后来当地人根据大方石上的记载,便把这里叫做了蝎子沟。

清朝中后期,在现今郭家办事处南芬交警大队东100米山坡上,建起了一座青龙观,香火旺盛,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庙尔沟了。

1905年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开始了对南坟庙儿沟铁矿进行非法勘探和采掘。当时,日本人对矿山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掠夺式开采,并实行“要矿不要人”的野蛮开采政策,仅从1942年到1945年短短3年时间,就有17000人惨死在矿山上。由于人死得太多,当地盛传:小鬼子常在坟边转悠,哪有不死人的。

1942年,当地居民忌讳“坟”字不吉,便取其谐音和芬芳小镇之意,将南坟改名为南芬。

日本楼

位于南芬南山社区曾有37座建于日伪时期的“日本楼”。

街里旧照,原万盛客栈位置

1948年5月,在本溪市南芬地区一个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名为“万盛”的客栈开张营业了,它的经营时间只有半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客栈,在本溪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1947年,为了深入掌握敌情,瓦解敌军,为解放本溪市区做好准备,中共本溪县委城工部部长孟博生同志在向安东省委汇报工作时,提出了在解放区的边沿区南芬设立一个秘密交通站的建议,得到了时任省委城工科科长殷鉴明同志的赞同。回来后经本溪县委批准,孟博生同志便开始了筹备工作,1948年5月的一天,表面为旅馆,实际为我党秘密交通站的万盛客栈在南芬正式开张营业。

1948年10月31日,我军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本溪的统治,本溪全境宣告解放,作为我党建立的秘密交通站的南芬万盛客栈也随之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南天门

南天门五棵松旧照

本溪市十大风景区之一的南芬区南天门古松沟景区,在海拔数百米、号称“天门”的南天门304国道边,有一个“望眼就发黑、抬腿就发软”的险峻的大砬子,其上有一株“独立大雄峰”那种感觉的古油松,叫挂袍古松。

相传当年努尔哈赤独闯古松沟行猎,因山盘水环再加草深棵子密的,迷路两天怎么也找不到来路,转悠不出去。主子没回去,前来救援的属下,也确定不了主子的所在方位。

正当太祖精疲力尽地走到一个石头砬子前,感觉前方透亮的时候,谁知石砬子往前再迈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太祖惊得一头大汗,当无路再行脱袍稍事歇息之际,不料一阵风来将其衣袍刮到古油松上高高挂起,结果让属下远远望见并救回太祖脱险。从此,人称此松为“挂袍古松”。

也有说是高丽盖苏文被大唐名将薛仁贵战的落荒而逃,找不见归路时,因风挂袍,被发现逃生的。但那样的话,这棵树应该是一千三百九十年了,但此树实际应在500余年,故,取太祖之说。

南天门位于南芬区,峰岩险峻陡峭,如刀劈斧剁一般。在山巅石子中有一大丫口,丫口左边直立着一块巨石,右边是山脊。当年,那丫口上面,又横着一块扁石,象门楣一样。远远望去,丫口确确实实是一座门,从丫口处又可窥望一片南天,因此名南天门。它是本溪通往丹东的雄关隘道 ,是沈丹公路(304国道)必经之处,称之为南天门确也当之无愧。

南天门山势雄浑,公路左边是南天门山的峭壁 ,裂隙重叠纵横,宛如块块盘石垒摆修砌,犬牙交错,参差不齐。公路右侧则是百丈悬崖,崖下细河翻波 浪流过, 顿觉头晕目眩,望而生畏。但那悬崖上面,却直立数块小巧精致的岩石,有的如柱,有的似塔,恍若少林寺之塔林,风韵俊逸幽雅,耐人寻味。

此段作为本溪第一条通道类精品,于2012年改造完毕。血字碑改为王成雕像。拍血字碑这张照片的位置改为停车休息区。

在南芬拍摄的电影

《英雄儿女》是一部抗美援朝战争片。影片中主人公王成的形象深得人心。这部影片于1964年在南芬的南天门和盘道岭拍摄。南天门景区因此在本溪一夜成名。南天门是沈丹铁路线和304国道必经之处,地貌与朝鲜极为相似,加之它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著名的后勤补给运输线,地形与地貌高度契合,成为影片外景的首选之地。

《北纬38度线》是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实片,2000年1月14日至3月末,南芬区作为影片外景地,摄制组在郭家办事处赵家村原尾矿库小西沟,南长公路金坑小岭;桥头火车站、桥头部队靶场;思山岭房家堡子油库附近、财神庙砬门子一带进行拍摄。

《铁血大动脉》是一部抗美援朝军事题材影片,1997年秋天,摄制组在南芬区下马塘背阴汀铁路断桥及附近山川河流拍摄。

中国虹鳟鱼之乡

南芬地区主要河流是细河,区内流长29公里,年流量达4亿立方米,沿河两岸有大片冲击小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此外还有大石河、长山河及三道河等,水清流长,是发展淡水养鱼的良地。杨木沟、太平山、黄柏峪为中心的冷泉水十分丰富,虹鳟鱼原产加拿大,因本溪地区纬度与加拿大相同,适合养殖虹鳟鱼,本溪南芬是中国最早的虹鳟鱼生产基地,现在年产量达500多吨。

虹鳟鱼卵,粒大如黄豆,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卵蛋白,是享誉世界的高档营养食品。虹鳟鱼是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极保健营养食品。近些年来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进口的所谓深海鱼油,实际就是从鲑鳟鱼提取出的鲑鱼油,因富含22碳6烯酸和20碳5烯酸这二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而极具营养价值,其功能主要是营养心、脑血管系统。鲑鳟鱼类这二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淡水鱼类,如每100克虹鳟鱼肉中这二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983毫克和247毫克。这是鲑鳟鱼类营养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

壮观的露天矿

本钢南芬露天矿是全国大型黑色冶金矿山之一,是本钢铁矿石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该矿位于本溪市南芬区境内, 矿区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0.4-1公里,面积为4.6平方公里, 总占地面 积为13.15平方公里。

南芬露天铁矿属前震旦纪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床,由黑背沟区、铁山区和黄柏 峪区构成,其中以铁山区为最大。

矿体由太古界安山群含铁石英岩中的3个铁层组成,属于单斜构造。

铁矿层走向西北,倾向南西,倾角40度-55度。地表露出 全长3400米,工业矿段总长2900米。3个铁矿层的平均厚度为40. 18 米,其中以第三层为最大,储量占全区的82.6%。

矿石品位:磁铁贫矿石铁量 31.82%,磁铁富矿石铁量50%。该矿生产的铁矿石低磷、低硫, 有害元素 极低,是冶炼铸造生铁、球墨铸铁的最好原料。

南芬露天铁矿累计探明储量为12。91亿吨,到1985年末,保有储量为 11.1亿吨,其中工业矿量8.4亿吨,远景矿量2.74亿吨。矿床距地表较浅, 构造简单,适合于露天开采。

该矿装备有120吨、170吨电动轮汽车,7. 6 立方米、11.5立方米电铲和45R、60R牙轮钻等先进设备。 年剥离量为2 823万吨,采矿石797.8万吨,是目前我国单体矿山年产量最高的矿山。

图文中涉及引用处,向原作者致谢。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