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中山大学建成中国高校最早的天文台。在战争中,迁移到罗定、龙州、澄江、坪石、粤东粤北澄江、坪石、粤东粤北。
中山大学南校区(海珠区)太难预约了!但这座古老又美丽的学校,一定要去看看。
中山大学,最早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亲手创立国立广东大学。
后来,为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学校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后来,中山大学建成中国高校最早的天文台。在战争中,迁移到罗定、龙州、澄江、坪石、粤东粤北澄江、坪石、粤东粤北。
再后来,入选“211工程”“985工程”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建设珠海校区、广州校区东校区、深圳校区、入选“双一流”,直到现在的中山大学。
这么想想,是不是挺奇妙的——百年古校里的古建筑作为一个个时代,一群群热血青年的见证者,穿越时间长河来到现在和我们见面。
参观中山大学,需要预约,而且很抢手。预约需要提前一周,记得调个闹钟在“中大逸码通行”小程序上预约参观。
中山大学南校园最不缺的两样东西,一个是植被。
走在其中,可能随随便便指棵树,都有它的历史,几十年的树比比皆是。
靠近马岗顶的小山坡,植被异常丰富。
美国人在规划岭南大学校园的时候,采取了跟沙面岛相类似的风格,沿中轴线往北,分别是岭南大学附中建筑群、护养院(校医院)、教工和学生宿舍(荣光堂、爪哇堂等)、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等。
细心观察地图,慢慢观赏,你就能感受到百年前校园的样子。
更有趣的是,这里的樟树也是跟沙面岛类似,然而密度比沙面更大。
几乎每一栋的小洋楼都被葱郁的植被包裹,这些植被和猛烈的太阳光一起,变作了自然界最厉害的光影魔术手,把这里的校园风光展现得像油画一样。
不仅是百年来老教授的居住地,这里的建筑,这里的光影,把此处打造成为中国最正宗的文艺地。
一个不缺的,就是历史故事。
怀士堂
1917年建成的怀士堂,是校园中轴线上最瞩目的建筑,被视为中山大学的精神象征。
怀士堂又称小礼堂。
从外观看,怀士堂高三层,坐南朝北,正中三开间为两层门廊,两侧塔楼三层,台顶有露台。
首层演讲大厅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斜面琉璃层的顶端开出三个八边形塔式气窗,红砖外墙有传统翠绿砖装饰。
曾经由灰砖砌就的十字图案,如今改成菱形图案。
美国克里夫兰市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华纳与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先生筹资2.5万美元,兴建了怀士堂。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这栋楼里发表长篇演讲,“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至今犹在耳畔。
1986年,为了迎接英国女王来访,怀士堂重新装修。如今,这里成为中山大学的最高学术讲堂。
怀士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丁堂,于1906年落成。为了纪念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 Martin),改称马丁堂,起初名为“东院”。
它是康乐园内第一栋永久性建筑,也是中国第一栋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第一栋采用硬制红砖、混凝土地面的房屋。
马丁堂前有一尊石狮子,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在广州市内买下来,移入校园的。
麻金默屋
1911年,来自美国芝加哥的麻金墨夫人捐钱建造了两层小楼。为了纪念丈夫,她将它命名为麻金墨屋。后来,为了与她1913年捐建的另一座建筑区分,改称麻金墨屋一号。
不大的建筑内,曾是葛理佩、周寿恺、陈寅恪、王起(王季思)、杨荣国、容庚、商承祚等多名学者的居所。如今,因为陈寅恪先生的影响力,它通常被称为“陈寅恪故居”。
麻金墨屋一号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19年,时任岭南大学副监督的钟荣光赴印度尼西亚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宿舍的经费,得到大力支持。为纪念爪哇华侨对大学教育事业的热诚相助,这座大学宿舍遂命名为爪哇堂。
爪哇堂初为大学第一寄宿舍,与荣光堂(第二寄宿舍)、陆祐堂(第三寄宿舍)同为大学寄宿舍。现堂匾“爪哇堂”为容庚先生所题。
爪哇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大学那里古木参天,绿茵覆地,春啭黄鹂,夏鸣鹧鸪,林花次第于四季,秀色迷人于朝夕。
一年一度,凤凰花红了,木棉花落了,看不尽的绿肥红瘦,为这里读书、工作、生活的人们装点着春夏秋冬。
还有很多地方,需细细挖掘。
来源:大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