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 克莱齐奥 | 2008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周末好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8:00 2

摘要: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同时又被誉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 -------- 获奖理由

全文共1495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原文「链接」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同时又被誉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1940年,勒·克莱齐奥出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尼斯,其父母都来自于毛里求斯,而其父亲是英国国籍,而母亲则是法国和毛里求斯的双重国籍。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因此他在乡村度过了童年,而德国纳粹的所作所为成为了他的阴影记忆,这些记忆也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1947年,他跟随母亲前往非洲探望作为英军战时医生的父亲,两年后又随家人重返故乡。

1957年,高中毕业的他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行英语学习,之后转入法国尼斯文学院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出版了处女作小说《诉讼笔记》,这部作品赢得了文学界的认可,也使他在法国文学界有了一席之地。

次年,勒·克莱齐奥以题为《亨利·米肖作品中的孤独》的毕业论文获得了艾克斯一普罗旺斯文学院的高等教育文凭。

1967年,他以青年海外协作队队员的身份前往泰国,但因他揭露当地儿童卖淫的社会现象而被驱逐出境,进而前往墨西哥服兵役。

1970年,勒·克莱齐奥创作了小说《战争》,同年,他任职于墨西哥的法国拉丁美洲研究所,期间学会了诸多当地语言,例如玛雅语和纳瓦特尔语等,这一时期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1971年,他出版了《哈伊》,这部作品获得了法国“瓦莱里·拉尔博奖”。

1977年,他翻译了玛雅神学著作《希拉姆·巴拉姆的预言》。

次年,他出版了《蒙多和其他故事》(又译为《少年心事》),这部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蒙多》。

1980年,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沙漠》(又译为《沙漠的女儿》)获得了法兰西学士院保尔·莫朗奖。

1983年,他在法国拉丁美洲研究所完成了博士论文,之后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

1992年,勒·克莱齐奥创作了以巴以战争为背景的《流浪的星星》,正式成为了一名世界作家。

1995年,他出版了小说《四十天》,次年这部作品获得了法国电视集团颁发的电视观众奖。

2006年,勒·克莱齐奥出版了《乌拉尼亚》,同年,他荣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颁发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也成为了第一位受到中国文学界强烈认可的作家。

2008年,《乌拉尼亚》的中文版在中国问世,同年,勒·克莱齐奥又创作了《饥饿间奏曲》。

2009年,他获得了法国四级荣誉勋章。

2011年,勒·克莱齐奥担任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后又成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并于2015年,参加首届南京青年文化周活动并发表演说,可见其与中国文学界的亲密关系。

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以七十年代末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其文学作品主要以形式革新为主,多通过文学作品揭露西方世界的野蛮社会,往往以反叛和斗争的形象存在于文学界。

第二阶段,他开始将视角转向个性化的文学主题,大多以自身经历出发,探究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及旅行的奥秘等,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主要受到多次不同社会和文化的游历,这些旅行经历“使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它是旧习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诞生,它要寻找一个人类早已失去的世界”。

除了作品内容之外,其叙事风格也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勒·克莱齐奥基本不会顾及故事因果的线性逻辑,同时作品中也没有确定的人物身份、时间地点等,甚至还会利用各种类似标语和图片等象征性符号,这一叙事风格和当时新传统法国小说有着类似的特点。

直到八十年代,虽然他依然不着重考虑故事的线性关系,但是更多现代叙事手段的使用,使其人物之间的逻辑性有了较好的展示。

本文由如意王学习室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来源:如意王学习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