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到2025年,中国高达41%的成年人伴有高BMI(≥25kg/m²),9%的成年人达到肥胖标准(BMI ≥ 30 kg/m²)。肥胖绝对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这对我国民生和医疗系统造成了重大负担。肥胖不仅仅是一种体
肥胖的全球流行及其多重健康影响,中国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公共卫生层面的系统化策略和临床干预的阶梯化方法,使用表格对比不同BMI等级的干预策略。
表型分型引导的精准营养干预和时间营养学的应用,基于精准医学的药物选择策略。
新型减重药物的多重机制和临床效果,主流减重药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到2025年,中国高达41%的成年人伴有高BMI(≥25kg/m²),9%的成年人达到肥胖标准(BMI ≥ 30 kg/m²)。肥胖绝对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这对我国民生和医疗系统造成了重大负担。肥胖不仅仅是一种体态变化,更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它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肺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暂停、2型糖尿病等约250种相关疾病。
此外,肥胖还与多种肿瘤的风险增加相关,包括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和直肠癌、胰腺癌、肝癌等,导致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并增加全因死亡率。
中国肥胖问题的特殊性在于,90%的肥胖患者需要通过体重管理或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病情。这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
这一特点要求我国的肥胖防治策略必须结合本土化特征,采取更加精准化和个体化的管理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切实减少因肥胖等问题导致的慢性病发生。该策略的核心是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提升和分级服务体系构建:
通过强化科学指导、创新科普形式、提升科普能力,增强公众对肥胖危害的认识。鼓励全省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视听机构开办优质体重管理科普节目或栏目;推进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科普;鼓励开发移动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推动精准科普。
分级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体重管理中心或门诊,开展社区体重管理门诊,进行一对一帮扶与指导培训,将任务下沉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肥胖的危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及减肥误区等,提高其专业性,并辐射至周边学校、工厂等区域。目标是到2026年底,全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2 临床干预的阶梯化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包括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减少高热量饮料、夜宵、暴饮暴食、甜品等)、增加运动量(每周3-5次适当运动)及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 或降低500~1000kcal,或采用限能量平衡膳食(男性1200~1500kcal/天、女性1000~1200kcal/天)。
药物治疗:适用于BMI≥28 kg/m²(肥胖),或≥24 kg/m²(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患者。目前中国批准的药物包括奥利司他、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药物治疗3个月后需评估疗效,非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5% 或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3% 视为有效。建议用于BMI≥32.5 kg/m²,或BMI在27.5~32.5 kg/m²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
BMI在27.5~32.5 kg/m²,其他方法减重效果不佳,
或伴有肥胖症相关其他疾病,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BMI分类 BMI范围(kg/m²) 推荐干预策略 目标体重减轻
超重 24-27.9 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 5%-10% (3-6个月)
轻度肥胖 28-31.9 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 5%-15% (3-6个月)
中度肥胖 32-34.9 药物治疗±代谢手术 10%-15% (3-6个月)
重度肥胖 35-39.9 药物治疗+代谢手术评估 15%-20% (3-6个月)
极重度肥胖 ≥40 代谢手术±药物治疗 >20% (3-6个月)
经由神经调控评估确定,该类患者应采用高纤维、低热量饮食以增强饱腹感,并实行每日1~2餐的进食频率限制。
经胃排空加速检测识别,建议采用低热量饮食并结合餐前蛋白质补充以延缓胃排空,允许每日3~5次进餐。
通过心理量表评估判定,除行为指导外,还需结合每周的认知行为治疗,以缓解情绪对进食行为的影响。
依据静息能量代谢测定确定,需实施低热量饮食并配合运动后蛋白质补充,同时通过抗阻训练提高代谢效率。
例如,研究发现基于机器学习辅助的基因风险评分(CTSGRS)可以预测对司美格鲁肽的治疗应答——高评分组患者在治疗1年后体重减轻10%,而低评分组同期减重幅度达到19.5%。
除规律三餐外,还在上午、下午及晚间进行加餐,但无日间随意进食或夜间进食行为
表现出24小时持续进食倾向,伴有日间随意进食及夜间加餐
主要表现为日间及晚餐后的非正餐进食,而无夜间进食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
在临床实践中,可通过24小时饮食日记或可穿戴设备监测患者的进食时段,识别出夜间加餐等紊乱进食模式。对于存在持续进食行为的患者,可采取限时进食策略(如将进食窗口限制在8小时内),并结合分餐安排(每日4~5餐)以缓解饥饿感。
美国梅奥诊所学者介绍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真实世界证据研究,探讨"饥饿肠型"肥胖表型与司美格鲁肽减重效果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通过机器学习辅助的基因风险评分(CTSGRS)可以精准识别对司美格鲁肽治疗应答更佳的人群——低评分组在12个月内实现了19.5%的减重效果,而高评分组同期仅减重10%。这表明,在临床实践中推进肥胖的精准表型分型,将有助于优化药物治疗对象选择,进一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其III期GLORY-1研究显示,6mg剂量组治疗48周后,平均体重下降14.84%,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0.47%;49.5%的患者体重降幅≥15%。更重要的是,
近年来,新型减重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单一靶点向多维度代谢调控跨越。其中,
GLP-1受体激活可抑制食欲中枢、延缓胃排空,减少每日热量摄入约20%;
GCG受体激活则直接作用于肝脏,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β氧化,显著降低内脏脂肪含量,同时提升基础代谢率约15%。
通过抑制食欲中枢、延缓胃排空减少热量摄入,平均减重效果可达15%-17%。
具有双重激素机制,平均减重效果可达22.5%,特别适用于BMI≥35的重度肥胖患者。
例如,玛仕度肽治疗48周可使肝脏脂肪含量平均降低80.2%,76%的脂肪肝患者实现完全消退;同时还能降低甘油三酯(31.5%)、低密度脂蛋白(19.7%)、收缩压(平均降低9.9mmHg)和血尿酸水平。
通过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生成、诱导脂肪细胞棕色化及多通路触发凋亡,在细胞与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降脂及抗肥胖效果。
可被小胶质细胞优先摄取,减轻神经炎症,改善肥胖小鼠的血糖响应、胰岛素敏感性和记忆功能。
其中的植物miRNA能跨界调控宿主免疫,抑制炎症通路,减轻肠道炎症。
植物外泌体作为天然纳米递送载体,不仅高效包封活性成分,还通过其仿生特性增强靶向性,为肥胖治疗提供了天然、多效的解决方案。相比于动物外泌体,植物外泌体来源广泛、成本低、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具有独特的应用前景。主流减重药物药物名称 作用机制 48周减重幅度 核心代谢获益 主要副作用
玛仕度肽(6mg) GCG/GLP-1双激动 14.01% 脂肪肝逆转率76%、血尿酸降低 轻中度胃肠道反应
司美格鲁肽(2.4mg) GLP-1单激动 15% 心血管风险降低20% 恶心发生率35%
替尔泊肽(15mg) GIP/GLP-1双激动 22.5% 无特别说明 腹泻发生率45%
奥利司他 脂肪酶抑制剂 5-8% 无显著代谢改善 脂肪泻、维生素缺乏
需要将肥胖防治作为优先事项推进,建立肥胖护理路径,并提供资金支持。许多患者难以负担药物的费用,需依托公共资金支持的医保体系。
需要从"一刀切"转向个体化精准治疗,早期引入药物干预有助于打破"减重-反弹"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并发症风险。
整合肠道菌群与遗传信息的多组学整合模型展现出作为个体化膳食处方工具的潜力,但其实际应用仍待更多研究验证。
通过可穿戴设备、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小程序等技术手段,实现体重管理的实时监测和个性化反馈。鼓励配置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上传的检测设备,以及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临床辅助决策。
研究发现定居于独特组织微环境的巨噬细胞具有协调脂肪组织稳态的功能,其在调控肥胖易感性中起关键作用。靶向隔膜巨噬细胞生态位及其信号通路,有望为增强能量消耗、促进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防治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中医传统疗法如针灸、耳针、穴位埋线、穴位埋针、中医导引、推拿等被认为有助于减重,但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更多证据。
肥胖防治策略已经从传统的"少吃多动"单一模式转向更加全面和多维度的综合管理策略。
这种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肥胖防治策略越来越注重个体化差异。基于表型分型、基因特征、代谢状态和心理行为特征的个性化干预,能够更加精准地匹配患者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基于机器学习辅助的基因风险评分(CTSGRS)可以预测对司美格鲁肽的治疗应答,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患者群体。
以家庭医生制度为依托,组建由家庭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基本管理团队,并与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科医师协作,为肥胖症患者提供连续、协同的服务。鼓励营养师、运动康复师、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参与管理团队工作。
从新型减重药物(如玛仕度肽)到植物外泌体干预,从数字健康技术到微生物组调控,技术创新正在不断拓展肥胖防治的边界。
国家推行的"体重管理年"活动,通过科普宣传、社会动员、全生命周期覆盖、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以及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多项任务,为肥胖防治创造了良好的支持环境。
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状况,识别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代谢性、机械性和心理性并发症等),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才能真正实现肥胖的有效防控,减轻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负担。
肥胖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个人、医疗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创新的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肥胖防治将更加精准、有效和人性化,为促进全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来源:eric28846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