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章:1975年才露出真面目,这个不肯死的黄埔生五期生很不地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1:04 1

摘要:在碾庄圩的一处临时指挥部里,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面色灰败,手中的电报微微颤抖。窗外,解放军的炮火越来越近。

时间回到1948年11月的淮海平原。

在碾庄圩的一处临时指挥部里,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面色灰败,手中的电报微微颤抖。窗外,解放军的炮火越来越近。

"司令,二十五军陈军长求见。"副官低声通报。

"让他进来。"

陈士章快步走进来:"司令,突围无望了。我建议立即分散撤退,能走一个是一个!"

黄百韬猛地抬头,眼中布满血丝:"分散?让弟兄们各自逃命?我黄百韬带兵二十年,从没干过这种丢人的事!"

"可是司令..."陈士章还要争辩。

"够了!你是黄埔毕业的高材生,难道不知道军人的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吗?"

陈士章脸色一白,欲言又止。他想起在黄埔时的往事,那时他和林彪、文强同住一个宿舍。

一次林彪擦枪走火,误伤了林伟俦,文强气得要和林彪动手,是他劝住了双方。如今昔日的同窗各为其主,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真是造化弄人。

"司令,正因为我是黄埔生,才更要为这些弟兄们着想。留得青山在..."

"不必说了!"黄百韬打断他,"我意已决,与碾庄共存亡。你要走就走吧。"

陈士章沉默片刻,敬了个军礼,转身离去。当夜,他化装成农民,混在逃难的人群中离开了碾庄。

11月22日下午,黄百韬在最后的指挥部里,用达姆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黯然神伤:"黄埔精神不死。"

但在战犯管理所里,当沈醉把这句话告诉陈士章时,他却冷笑一声:"黄埔精神?校长说得对,黄埔的精神就是'不死'——知道保命要紧!"

沈醉惊讶地看着这位老同学:"士章,你怎么能这么说?"

"难道不是吗?真正为校长死的,有几个是黄埔生?黄百韬不是黄埔的,邱清泉不是,张灵甫也不是!我们这些黄埔生,最懂得'留得青山在'的道理!"

02

在管理所的日子里,陈士章总是思念家人。每逢佳节,他就会捂着腹部痛苦呻吟:"肠子出来了!我的肠子出来了!"

起初大家都被他吓到,后来护士长悄悄告诉沈醉:"那是小肠疝气,他故意夸张的。"

渐渐地,陈士章的"表演"成了管理所里的笑料。甚至有人学着他的样子,用皮带捆住肚子呻吟,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但沈醉发现,每当夜深人静时,陈士章常常独自望着窗外发呆。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士章,你到底在想什么?"

陈士章长叹一声:"我在想,如果当年在黄埔时,我能像林彪那样选择正确的道路,现在会不会不一样?"

最让陈士章难以释怀的是皖南事变。作为四十师副师长,他参与了围攻新四军的行动。这件事成为他后来未能获得特赦的主要原因。

"那时我觉得自己是在执行命令,现在才知道,那是同胞相残啊!"

03

1975年,陈士章终于获得特赦。他原本期待与妻子团聚,却被告知妻子已经去了美国。通过美籍女婿的帮助,他得以赴美与家人团聚。

临行前,沈醉来送他:"士章,到了美国好好生活吧。"

陈士章苦笑道:"醉兄,你说我们这些人,到底算是忠还是奸?说是忠臣,却背叛了人民;说是奸佞,却又自认为忠君爱国。"

沈醉沉默片刻,说:"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在美国的日子里,陈士章始终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生活。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一坐就是半天。

女儿担心他,他却说:"我在听,听黄埔的号声,听淮海的炮声..."

1992年,陈士章在美国去世。在他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我这一生,最对不起三个人:黄百韬司令,因为我临阵脱逃;我的妻子,因为我让她等待半生;还有我自己,因为我始终活在矛盾之中。"

而在大洋彼岸的战犯管理所,沈醉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他的老同学:"陈士章是个复杂的人。他聪明,却用在钻营上;他重情,却常常背信弃义。他是那个时代很多国民党军官的缩影——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最终徒留遗憾。"

黄百韬死前曾说:"让黄埔看看,也好警醒他们不要再为了私利而互相争斗。"这句话,或许是对陈士章一生最好的注脚。

来源:三联影咖一点号

相关推荐